中华文明

Search documents
解读西夏文字的关键参照
Ren Min Ri Bao· 2025-07-12 22:10
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的广袤土地上,坐落着西夏王朝,它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西夏文。 西夏文是在成熟汉字的既有模式下创制和使用的:字形实际上是横、竖、撇、点、折等汉字基本笔画的 重新组合,字义主要也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西夏文字或其部件意义的叠加来表达,类似汉字中的会意 字。 四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西夏文文献包罗万象,有很多是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文化结晶。如西夏 文类书《圣立义海》和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及法律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均是那一时 期西北各民族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经验及智慧总结。 五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西夏占据着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 桥梁。西夏黑水城遗址壁画《众星曜簇拥的炽盛光佛》描绘了星神集会的热闹景象。这些艺术上被人格 图为《番汉合时掌中珠》内页。 尤亚辉摄 化的星神,有的源自中土,有的源自古印度,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共生。今天,西夏虽然在中国, 但西夏研究依然是国际汉学交流的热点之一。 解读西夏文绝非坦途。西夏文结构复杂,笔画繁复,总字数在6000个左右,更有楷书、草书等多种书写 形式。而西夏语(严格来说是党项语)也呈 ...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7-12 21:58
编者按: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 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 麓。它的存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重要见证。 行走在苍茫辽阔的贺兰山下,西夏陵陵塔映照在阳光之中。放眼望去,四边的角台,两边的门阙、碑 亭,月城、陵城勾勒出陵区的布局。西夏陵背山面水,西北傍高山,东眺银川与黄河,各座帝陵的空间 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联,借山势衬托出恢宏的气势。 实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西夏陵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 洪工程遗址等4种类型的建筑遗址及陵区各类出土文物。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 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 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西 ...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Di Yi Cai Jing· 2025-07-12 13:45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上,西夏并没有记载,这次申遗成功,无疑会让世人对西夏有新的认识。 从被德国飞行员误认为是"史前白蚁堆",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的申遗之路,如同一部被重新发 现的文明史诗。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西夏陵申遗成功,至此,中 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戈壁,这片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被多条山间冲沟切分成4个自然板块。千年 来,九座高大的夯土陵台像是沉默的巨人,在苍茫的风沙中矗立,是西夏王朝留下的历史密码。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西夏陵不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藏着鲜为 人知的文明传奇。 从"白蚁堆"到帝王陵 1937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驾机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一张神奇的照片——一堆圆锥形的土 堆出现在荒寂的平原上。这张照片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这些白色夯土堆,曾被误认为是"白蚁堆"或"史前遗 迹"。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正式开始对贺兰山脚下这片区域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那些文字方方正正像汉字,却一个也认不出, ...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Xin Hua She· 2025-07-12 08:10
西夏陵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71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 成为解读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在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西夏陵 1处北端建筑遗址 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造型生动逼真 颈部肌肉及皮下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 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柔和金光 党项人 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 带你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聆听文物里的"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鎏金铜牛 套牛犁地、开渠灌溉、建窖储粮 栩栩如生的铜牛 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是西夏向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文化的重要例证 "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 西夏人仿借汉字造字方法 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 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 西夏人往往使用西夏文字与汉字双语 陵区碑亭中出土的汉字残碑 书写工整、刚劲有力 反映出西夏皇帝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雕龙栏柱 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 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 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盘旋翻腾 神态逼真、雕琢细腻 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夏陵建筑构件中常见龙的形象 反映了西夏对中原龙文化的传承与 ...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7-12 03:50
陈同滨表示,帝陵在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 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陵区在整体中轴对称布局基础上,以献殿、墓道 及封土、陵塔构成的连线,偏置于中轴线西侧。 在西夏陵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看到在陵区出土的迦陵频伽、鸱吻、摩羯、海狮、套兽、纹饰瓦当与滴 水、花砖等绿琉璃、陶制建筑构件,造型豪放张扬。其中,作为佛教中的神鸟,西夏陵的迦陵频伽形象 和姿态与宋金时期脊饰相似,充分体现了西夏对佛教的推崇;6号陵出土的鸱吻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 最完整的绿琉璃鸱吻之一,展现了琉璃烧造工艺在西夏地区的传播与发扬。 "冰融水现,云散月显""十羊中有肥,两家中有智"……这些出自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的谚语充满 生活气息,以"西夏文+汉文"形式出现在陵区的木栈道地面,让人不禁边走边遥想当年风貌。在3号陵现 场的一个空间感知装置前,观众站在特定位置放眼看去,陵塔现状轮廓和推断的多层出檐形式相叠合, 就形成了陵塔复原的一个意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剑表示,遗产现场的展示设计强调观 众的互动和参与,尽量降低展示设施对遗产干预的同时,最大程度帮助观众想象西夏陵过去 ...
两座边城力证商周早期城市文明
Ke Ji Ri Bao· 2025-07-11 01:20
原标题:两座边城力证商周早期城市文明 在今年公布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两座古城遗迹的名字赫然在列。它们分别是湖北 黄陂盘龙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对这两处遗址的进一步探索,丰富了学界和公众对于中华文明早期 城市的理解。 从属性来说,盘龙城古城与琉璃河古城都是"边城",它们分别是商代早中期南方边疆的大型城市, 以及西周初期边陲封国燕国的都城。与殷墟、丰镐等商周王朝的国都相比,这两座"边城"代表了不同职 能、不同等级的城市,是今人深入了解商周早期城市的重要证据。 这两座古城,都是于20世纪中叶被发现。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古城遗迹仍在源源不断涌现令人 兴奋的新成果:2024年,考古人员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北坡首次发掘出走向和形状较为明确的大型条带 状石砌遗迹;2019年以来,琉璃河遗址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燕侯家族墓地及平民墓地等。这些重磅 级新成果,正是两处遗迹入选年度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基础。 "襟带长江"的盘龙城 盘龙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说,盘龙城遗址获评年度十大考古发 现,不仅是对盘龙城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的肯定,更是对十多年来考古人员在盘龙城遗址探索大遗址考古 新思路 ...
新华鲜报 | 感知中华文明!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嘉宾中国行
Xin Hua She· 2025-07-09 14:02
从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到江南水乡的文化长廊,从西北大漠的丝路遗韵,到现代都市的文化创新…… 盛夏七月,中国迎来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参加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文明 对话部长级会议的嘉宾们。会前,他们分赴上海、浙江、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在行走中对话历史, 近距离感知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 走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一件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器在柔和灯光下泛着温润 微光,静静诉说着五千年前的悠远文明。外宾们驻足凝视,不时向讲解员询问,惊叹声在展厅中响起。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幽静洞窟里,一尊尊佛像色彩绚丽。外宾们仰起头,屏息凝神,与壁画中佛陀低垂 的目光静静对视。 来自印度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地语专家魏汉在428窟的壁画前驻足良久:"这是佛教艺术史上最具生命力 的故事之一,能在中国看到如此完整精美的呈现,令人动容。" 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种古韵在音乐声中回响。孔子博物馆内,身着传统服饰的箫韶乐团,依循古谱 奏响《诗经》乐章。编钟、古琴之声缭绕,让人仿佛穿越千年,聆听先贤之声。 "这是我第一次沉浸在如此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土耳其爱国党秘书长厄兹古尔·布尔萨 ...
中国的成功是文明的成功——访伊朗中东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阿米娜·苏莱曼尼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9 02:20
苏莱曼尼表示,伊朗和中国传统友好,古丝绸之路将双方连接起来。如今,双方在相互尊重和理解 基础上稳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苏莱曼尼是一位翻译家。她正与一些中国专家合作,把从中文翻译成波斯文的文学作品转译成阿拉 伯文。"中国文学历史贯通数千年,蕴含丰富哲理。很多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人性与自 然、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等问题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苏莱曼 尼说,中国很多文学作品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对变革的认同、对稳定的重视、对美好的追 求等,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各国读者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理解,从而重新审视人类面临 的共同挑战和应对之道。 人民网迪拜7月8日电 (记者管克江)伊朗作家、翻译家和中东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阿米娜·苏莱曼尼 近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成功不仅仅依托强劲的经济或先进的技术,而是"根植于人 类历史的文明的成功"。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发展实践相结合,获 得了独一无二的显著地位。 苏莱曼尼认为,中华文明现象是解开中国发展成功谜团的金钥匙。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 至今且未曾中断的文明,有着强大生命力 ...
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东馆 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繁荣
Jie Fang Ri Bao· 2025-07-09 01:28
记者 钟菡 "在中国的城市里,固原是一个特别有样板性的地方。它几乎有各个文明最经典的表达,像历史文 化的切片,让我们生动、直接地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面貌。"昨天,"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 精品展"正式在上博东馆揭开面纱。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樾这样介 绍。 展览甄选了323件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汇集重要考古新发现和精美馆藏 文物,"几乎搬空常设展厅",不乏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以丰富的文物类型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 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固原市也借此次展览开幕举行农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并在上博东馆广场同步 举办"六盘山下固原礼·物"大集,向观众展示当代固原之美。 此次展览通过"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展示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 景,其中一级文物61件、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级文物25件。 此次展览是固原文物首次以大规模、成体系的方式亮相上海,宁夏固原文旅企业围绕明星展品、固 原传统非遗技艺以及"红色、绿色、古色、特色"四色固原等主题,推出近200款文创产品,涵盖冰箱 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挂件配饰、首饰、装饰 ...
领略长江下游古国文明辉煌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7-08 03:52
凌家滩文化双虎首玉璜。 凌家滩文化玉龙。安徽省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领域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 5200年,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 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厅。 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凌家滩遗址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关键节 点、关键区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评价:"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 队。" 5月中旬,坐落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作为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 利用的重点项目,这座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系统展示凌家滩 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 生动讲述考古发掘故事 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踏上一条"时间之轴"。轴线上镌刻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引领人们开启一场文明寻根之旅。 沿着时间之轴前行,来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筑主体呈十字院落形,外墙使用夯土板材料,既有历史 厚重感,又有现代艺术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