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
icon
Search documents
伟大文明向新而行(现场评论)
Ren Min Ri Bao· 2025-10-08 22:11
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 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换个角度看,伟大的文明也是向新而行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引人注目。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 彩陶存在商品化生产,重视商业的发展。换言之,寺洼遗址折射出,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家窑社会 形态在不断演进。与时俱进的中华文明,从造出世界上最早煮食物用的陶容器(釜)到驯化水稻、黍、 粟,从中医药造福人类到"四大发明"影响世界……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 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当然,兼收并蓄也是伟大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离不开与各文明的交流互鉴。马家 窑文化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带,其彩陶影响甚广。考古界曾因中国、罗马尼亚等国彩陶在风格、纹 饰上的高度相似,认为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以彩陶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之路。中华文明善于吸收外 来,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等原产于西亚,传入中国后成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开放包 容的气度,让中华文明辉光日新、长盛不衰。由此可见,多元融合的文明,生生不息。 站在寺洼遗址,远望洮河东 ...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丨和顺古镇:丝路古埠 文韵流芳
Xin Hua She· 2025-10-07 21:58
统筹:杨咏、杨云燕 0:00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 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和顺图书 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 如今的和顺,文脉依旧,更添新韵。许多人被这里的氛围吸引,来到这里创业,他们的创新理念与 本地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催生出更具品质和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辑:康婧轩 编导:刘思远、徐思远 记者:孙敏 摄制:董正东 配音:王帅龙 ...
【文脉华章】文博公开课丨殷墟: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回响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07 01:17
【字幕】殷墟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0:00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它的 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提供借鉴。 李超庆 赵梦阳 夏青华 【字幕】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 址。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同期】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赵清荣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殷墟我向往已久",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也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殷墟的厚 爱,尤其是他在殷墟作出的一系列的指示和批示,也为我们做好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同期】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
胡海忠:经史传统的三重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 文史哲
Sou Hu Cai Jing· 2025-10-04 02:13
编者按 "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日前在广州进行,本期延续上期刊发之相关学者独家稿件,呈现胡海忠、李震、刘伟等就"经史作为中国哲学的 新地基""经史与诸子学的张力"的探讨。 其一是找回理解自我的框架。 20世纪以来,由前辈学者确立的 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经典范式,呈现了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脉络和研究进 路,这是中国哲学学科的共法,其方 法与价值必须得到充分继承和肯 定。当然这套范式也不是没有缺陷, 缺陷之一就是理论框架有时稍嫌外 在、拘定,与理论对象不尽贴合,难以 处理框架之外的问题。 分板块来讲,形上学、心性论是 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般的哲 学史写作处理相对成功的部分;工夫 论、认识论、伦理学、历史或政治哲学 虽然也被认为重要,但处理常常不太 出彩。至于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比 如中国文明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演化 规律 -- 这很接近我们今天所谓的 经史问题 -- 因为在板块之外,就很 小今神幼人计论的非国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责编 张 齐 美编 陈日升 校对 刘媛元 经史传统与 西哲有名谚曰:哲学是一种总在 自我拆台的工作。如果从更正面的 意义上理解,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哲 ...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He Nan Ri Bao· 2025-10-02 23:28
图②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嵩岳寺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记者 邓放 摄 图① 新县英雄山上的 "红旗飘飘"雕塑巍峨耸立。记者 聂冬晗 摄(资料图片) 图④ 国庆中秋假期,南阳市老界岭景区悬挂五星红旗,为祖国送上祝福。 梁博 摄 核心提示 山,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图腾。在国庆中秋假期,循着"我歌唱每一座高山"的旋律,让我们于奇峰峻 岭间,感受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于红色足迹中,追寻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于文旅兴旺、物阜民丰的盛景 里,见证新时代"青山"焕发的夺目光彩。 大别山 图③ 位于辉县的郭亮洞如巨龙盘踞百米绝壁,吸引各地游客打卡。 陈增超 摄 看一抹红,绵延在巍巍群峦 "打卡红军洞群、品尝地道农家饭、体验一场山间露营……"国庆中秋假期,来自湖北武汉的王先生将旅行第 一站选在了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带着孩子在青山绿水间寻访红色遗迹。 巍峨绵延的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在新县境内蜿蜒展开。郭家河乡坐落于大别山腹地,周边青山如画, 溪流婉转,红色遗址富集。 "这些年,我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结合自然生态推出'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 来。"10月1日,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介绍,当地已有餐饮民宿 ...
从考古发掘走向全民共享 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Si Chuan Ri Bao· 2025-09-27 00:58
宝墩古城距今约4500年,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 址,被誉为"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从距今4500年左右至秦并巴蜀,成都平原经历了从宝 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古蜀大型船棺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展现 了古蜀文明的演进轨迹,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例证。这些重大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成都是古 蜀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夏商时代长江流域青 铜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卓越代表,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9月26日,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古蜀文明、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宝墩遗址,从考 古发掘走向全民共享。 今年6月,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文物局"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继三星堆、金 沙、邛窑后,四川第4家获此殊荣的遗址公园。 作为宝墩遗址的守护地,新津已累计投入超5亿元用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宝墩遗址保护 传承、研究利用、展示推广、活化转化,加快与三星堆、金沙共同构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旅融 合"协同发展新格局。(记者 吴晓铃) ...
大江大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书里书外)
Ren Min Ri Bao· 2025-09-25 22:31
探索文明源流,不能忽视河流。正如我们常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 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并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 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一般都流经高原、山脉、丘陵、平原,滋养了森 林、草原和各种动植物,还带来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无论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狩猎、 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合适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进而发展为城市。 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都是文明的重要源头。黄河和长江是地球上两 条靠得最近的大河,流域在很多地段直接相接,不少支流之间只隔着一道分水岭,多条运河的开凿和交 通路线的开通,使两个流域连成一体。更幸运的是,两个流域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大多数年代处于同 一政权的范围之内,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国家。在两个流域产生的文明萌芽相 互呼应,汇聚到当时自然条件更优越的黄河流域,形成早期中华文明,以后又扩散到长江流域。黄河流 域的人口,一次次大量迁入长江流域,为其开发提供人力和人才资源;当长江流域获得了更有利的自然 条件,经济文化发 ...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 vit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ackbon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ighlighting its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the need for its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5][24]. Group 1: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a crad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its ecological evolution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culture [5][15]. - The river has shaped a continuous cultural lineage, making it a unique treasure among the world's great rivers [5][18]. - Historical figures like Su Shi have immortalized the river in literature, reflecting its grandeur and the enduring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3][14]. Group 2: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 The Yangtze River serves as a natural sanctuary, providing stable water resources and fertile land, which have been crucial for human surviv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15][16]. - The river's ecosystem supports a diverse range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China's GDP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22][23]. -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is highlighted as a key area fo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resenting a convergence of ancient river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industrial growth [23][24]. Group 3: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 The govern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fostered collec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wisdom,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mmunities [22][21]. - The river has facilitated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creating a rich tapestry of shared heritage and mutual support [20][21]. - The concept of "river governance"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priority in Chinese history, reflecting the deep-roo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river [21][22].
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9-22 04:31
Group 1: Journey of Humanity - The journey from Chang'an to Dunhuang is a historical path that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marked by the footprints of merchants, soldiers, poets, and monks [1][2] - The journey reveals the vibrant faces and broad hearts of individuals who contributed to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2] Group 2: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The journey is not merely a trade route but a cultural river that has flowed since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embodying the open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0] - Artifacts such as the Han Dynasty's "Wang Zhang Edict" and the bronze chariots from the Leitai Han Tomb illustrate the social fabric and historical figures of the time [3][4] Group 3: Poetr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 The Silk Road is nourished by poetry, with Tang Dynasty frontier poems being a significa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7] - The act of reciting poetry at historical sites creates a direct dialogue with ancient poets, allowing for a deeper connection to their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8] Group 4: Continuity of Civilization - The journey emphasizes the enduring legac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historical artifacts serving as both witnesses to the past and beacons for the future [15] -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prints on the land are integ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ous flow of civilization, which remains vibrant and relevant today [15]
金黄色的方山
Ren Min Ri Bao· 2025-09-21 22:41
其实,地处高原的贵州省安龙县并没有1000座传统宝塔,不论是砖塔、木塔还是琉璃塔,肯定到不了这 么夸张的数目,然而,此地有超过1000座金字塔形状的美丽方山,真乃贵州旅游目的地中隐秘的珍宝。 我登上高处远眺,夕阳之下,目力所及,原本长满树木、翠色披离的一座座金字塔形方山,连同山腰、 山脚层层叠叠巨型石块垒起的基座,还有山脚边种植的一片片玉米,都被染成浓艳的金黄色,笑盈盈地 布列眼前,一派欢迎贵客、敬请观赏的敦厚模样。抬眼向上望去,空中是蓝天,不是笔者世居北方,难 得一见的雨后初晴那种蓝天,而是什么?不好形容,只能简单比喻为"安龙的蓝天",它是如此透彻,如 此洁净,好像伸手出去便能掬起一捧柔软的蓝色流体。然后,大块大块的云朵飘过来了,夕阳在它们身 上染色,云朵变成牛群,夕阳便将它们染成金黄色的牛群,云朵变成羊群,夕阳便将它们染成金黄色的 羊群,云朵变成"飞龙在天",夕阳便将其染成"山间金龙啸欲飞"(陆善经《寓汨罗芭蕉寺》)。 我心下暗想,日后一定还要再来安龙县,再次登高观望这片金黄色的方山,再次与山之灵取得心意上的 联系。不论是遇到外力催逼,还是遇到心魔扰乱,站立在此处山巅,极目远眺,白云蓝天之下,金黄色 方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