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Search documents
被特批在故宫拍照,气场全开,网友:中国美绝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3 12:51
最近,刷到一组 郭晶晶被特批在故宫拍的时尚大片 。 有人感慨,故宫配色真的太美了,随手一 拍都是大片。 红,是紫禁城 沉淀600年的威仪 ; 黄,是 琉璃瓦上流淌的千年时光 ; 青,是太和殿的青砖,是 《千里江山图》不褪色的少年信仰 。 而你如果有机会走进故宫 ,会发现它的美不止于建筑美学。 每一道宫门背后,都藏着 比影视剧更真实跌宕的历史 。 推开承乾宫的雕花门,仿佛还能听见 顺治帝思念董鄂妃的低语 。 这位痴情天子,曾在这里绝食三日,只为追封亡妻为皇后。 养心殿的龙椅上,还残留着 雍正帝批阅奏折的墨渍 。 这位"工作狂皇帝",每天只睡4小时,一年到头只有生日才肯休息。 长春宫的月色下,仿佛还能看见 富察皇后为乾隆亲手披上貂裘 的温柔身影。 她发间那支点翠凤凰步摇 ,历经三百年依然鲜亮如初。 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的: "紫禁城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朱墙金瓦的辉煌,而是 每一件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温度 。" 可惜,太多影视剧 为了博眼球、魔改历史 ,导致很多孩子在提前故宫时, 想到的都是"后宫争宠、帝王昏庸、太后跟军机大臣不得不说的故事" 却忘记了,这里珍藏着 足足186万件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
文化中国行 | 锦绣交辉 千年技艺与现代创新交织“绣”出新生机
Yang Shi Wang· 2025-05-12 08:44
央视网消息:传统刺绣艺术汴绣起源于北宋,又称"宋绣",是在继承宋代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汴绣以绣工精致、针法细 密、色彩秀丽而著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这幅汴绣作品按照原作5.28米的长度进行绣制,用到的针法有18种。随着卷轴的徐徐打开,同学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繁华热闹的宋 朝。绘画艺术融合针线语言,将原作中800多个的人物,以及动物、船只、建筑等复制在汴绣艺术的长卷上。 汴绣擅绣历代书画名作,多以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为题材,代表性绣制的名画作品有《清明上河图》《九歌图》《百骏 图》等。汴绣作品《千里江山图》,大面积使用平针绣、蒙针绣、散套绣的针法,再现原作江河交错烟波浩淼的雄伟壮丽。 每周二下午,河南开封职业学院开设的汴绣选修课,都会吸引很多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任课老师、汴绣传承人苗炜给同学们讲授的 是汴绣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的针法和艺术魅力。 汴绣的底料一般选择真丝软缎和真丝纱。完成一件汴绣作品,要经过选料、扎制、描摹、配线、绣制、整理等十几道工序,其中, 绣制环节最为关键。经过几代汴绣传承人的整理创新,汴绣的针法体系从20余种拓展至40种,大大丰富了汴绣的绣制手法。 汴绣代表性传承人程曼平 ...
一剪一刻皆是创新空间(新国潮)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4-28 00:40
王银凤创作的悟空主题画框摆台文创产品。 王银凤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仿古名画(局部)。 王银凤在创作剪纸作品。 本文配图均由王 帆摄 走进山西上林苑传统剪纸艺术研究所,王银凤伏在案头,左手捏纸,右手握剪刀,剪刀快速变换方向游 走于纸面,勾勒出蛇身的轮廓。无需底稿,一剪到底,不出20分钟,由蛇身组成的"福"字便跃然于纸 上。 太原剪纸起于民间,传于民间,距今已超过2000余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剪桐 封弟"典故,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作为太原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王银凤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隋唐时期,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三大都市之一,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于此,古人南北交融的生活 方式也体现在剪纸文化里。 对于王银凤而言,创新理念已经和作品设计融为一体。她能捏住一片厚度0.015毫米、比头发丝还薄 的"手撕钢",剪刻出光滑如镜、通体泛着银光的太原双塔;也能让红色的丝绸和纸张在手中翻飞后,变 成裙装上的蝴蝶胸针、陶瓷碗外侧的福字图案、新人婚礼上的卡通人物贴纸,抑或是仿古名画里的雕梁 画栋、层楼叠榭和远山下荡漾的一池春水。 风格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