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Search documents
校馆弦歌 | 穿越时光的对话:在黄大年纪念馆读懂“至诚报国”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11 08:28
中新网长春10月11日电 题:穿越时光的对话:在黄大年纪念馆读懂"至诚报国" 中新网记者 郭佳 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07室,案头的笔记本依旧摊开着,纸页微微卷起,仿佛时间停在了那一 刻。访客们静静走过,通过眼前的物品想象着黄大年生前工作的画面。 这里现在是黄大年纪念馆的一部分。这间汇聚思考与梦想的办公室,成为人们重新理解"科学精神"的入 口。 为打破技术封锁,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任教,他带领团队顽强攻关,用5年 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作出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 病逝世,年仅58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李鑫磊是宣讲团成员之一。读高中时,他第一次听到黄大年的故 事后,便立下心愿要"追随先生的脚步"。现在,他已成为传递这份精神的一员。"我们希望让更多年轻 人明白,科研不是远离生活的事,而是一种与国家、时代同频的担当。" 步入纪念馆,书香与旧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时间似乎被温柔地折叠起来。陈列柜里摆放着先生生前使 用的桌椅、讲义和笔记,墙上挂着出席会议的证件和日程安排,地上有他主持研发的地球物理仪器模 型…… 所有的这一 ...
专栏丨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Xin Hua Wang· 2025-10-10 02:00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 题: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打破长期以来科学界的固有认知,发现了能在识别"敌人"同时避免"内战"的免 疫系统"卫士"——调节性T细胞,从而为开辟外周免疫耐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宣布后,在大阪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坂口志文寄语年轻研究人员:"坚持下去,找到 自己的路,继续做你喜欢的事。"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所坚持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曾被认为"没什么用处"、甚至一度申 请不到经费,但最终他的研究为化学创造了"新的房间",不仅拓展了化学研究的边界,更深远影响了能 源、环境和材料科学。诺奖评委会发给记者的官方资料显示,北川进的座右铭源自古老东方哲学:"人 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作为一名科学家,研究的初衷绝不应该是为了获奖。"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在8日的采访 中表示,"用自己真正的热爱去挑战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这才是最珍贵的科学精 神。" 科学之美,正在于此——它不为功利而生,却能惠及众人;它不求速效,却能改变生活。跨越经验 与直觉的局限,努力追求"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正 ...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校馆弦歌)
Ren Min Ri Bao· 2025-10-09 22:22
"是桂海潮航天员!"9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研学的山东青岛五十 八中学生刘冠良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我想问一下在场同学,航天服分几个类别?"馆藏的舱外航天服旁,北航宇航学院教授、航天员桂海潮 正为研究生讲解,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我仿佛看到航天员穿着航天服,遨游太空……"这天,刘冠良在日记中写道。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有浓浓的科技味。在这里,同学们 畅游科学海洋,接受精神洗礼,立下科学志向。 听科学家故事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上海交通大 学钱学森图书馆红色外墙上,镌刻着钱学森的话语。静静驻足品读,上海交大2025级本科生何子杰十分 感动。 "高中时,我就听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的报告。今年,我考入上海交大,成为钱老的校友。"何子杰说, 钱学森的故事一直鼓舞着自己。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最 近,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新生参观活动。一件件展品,诉说着当年的故 事:"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上的票 ...
校馆弦歌丨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Xin Hua Wang· 2025-10-09 08:26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许祖华、杨思琪 中心的室外展场为"三航"整机展区,展示代表性"三航"装备;室内展馆规划建设航空、航天、航海主题 展馆和发动机、无人机专题展馆等。 目前室外展场已完成一期建设,展出运-20、轰-6、歼轰-7和"东风二号"导弹等。室内展馆中国航空史临 展厅、艺术厅已建成,其他专题展馆正在建设中。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仿佛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 始建于1986年的哈工大航天馆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展区分为"中国航天 事业发展""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四个主题展厅和"导弹""发动机"两个专题展厅,通过数百件珍贵的航 天实物和模型,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这里,从见证我国导弹技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的"东风二号"导弹实物,到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 红一号"卫星,再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返回舱,每一个展品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中国航天 人的心血与智慧。 这里还有来自月球和火星的"信使":嫦娥五号、六号月壤采样任务钻采子系统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 ...
诺奖“提前的认可” 点亮一盏守望的灯
Ke Ji Ri Bao· 2025-10-09 02:43
秋意渐浓的十月,诺贝尔奖的揭晓再次将全球科学界的目光引向那些在人类认知边缘踽踽独行的探索 者。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揭示机体免疫奥秘的洞察家,物理学奖授予在宏观电路中捕捉量子世界幽灵的 寻踪人,化学奖花落为材料学带来革命的构筑师。 三项至誉,提出一道深邃的命题:科学,究竟应在何时加冕? 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归属,是对成熟范式的庄严确认——前者的"身份密码"早已写入教科书,后 者已然深刻改变了材料化学的面貌。这也符合人们的预期:诺奖通常更青睐那些"已验证的变革"。 而物理学奖的颁发,则呈现另一种气象。三位科学家的奠基性工作打破了量子行为仅限于微观尺度的传 统认知,为新一代量子技术开辟了路径。这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尽管"量子优越性"已在特定任务 上得以演示,但真正具备纠错能力、可解决实际问题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依然远在工程攻坚的深水区, 噪声、退相干、可扩展性……重重障碍横亘于前。 这盏灯,不仅照亮科学的未来,也映照我们面向未知的胸襟。 正如我国学者分析指出,此次物理学奖的授予,可被视为一次"提前的认可"——它奖励的不仅是过去的 辉煌,更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它致敬的不仅是过往先驱持之以恒的求索,更是对改变现实世 ...
校馆弦歌 | 于时光深处,见创新基因
Yang Guang Wang· 2025-10-07 06:47
央广网合肥10月5日消息(记者 鲍玉婵 刘畅司晨)从"两弹一星"的使命初心,到南迁合肥的二次创业,再到引领 世界的科技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记录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代科学家"科教报国"的 初心与实践。在这里,科学精神不再是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力量。 中国科大的诞生,源于一个时代的呼唤。上世纪50年代,为支撑"两弹一星"事业,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 倡议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1958年,中国科大应运而生,"科教报国"成为其最鲜亮的底色。 这份使命,也凝结在一枚沉甸甸的功勋奖章上。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其中,有11位都曾在中国科大执教或工作。中国科大校 史馆内,著名科学家、革命烈士、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奖章尤为珍贵。 如果说中国科大校史的前半部写满了创业历程,那么它的现代篇章则闪耀着前沿探索的智慧光芒。 "这枚奖章是郭永怀夫人李佩所捐赠的,由纯黄金打造,是首枚捐赠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科大校史 馆工作人员王茂华介绍。 近年来,中国科大凭借层出不穷的亮眼科技成果屡屡吸引世界目光,相关成果数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10-05 12:21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 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钱学森曾说"做研究就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他一生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博大 精深。展厅重点呈现了他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他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 和"大国工程"领导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工程博士 周轩同: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这门课,我改变了我 的固有思维方式,钱老的思想教会我要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不再将课题当作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技术生态 系统,从社会和国家真正的需求去考量问题。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 ...
校馆弦歌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Yang Shi Xin Wen· 2025-10-04 12:29
Core Viewpoint - The legacy of Qian Xuesen, a prominent scientist, continues to inspire new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rough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which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venue for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spirit and patriotism [1][3].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Qian Xuesen's return to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nation is highlighted through personal artifacts like tickets and luggage, showcasing his commitment to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3]. - His life choices, including shifts from railway engineering to missile and rocket research, are closely tied to the fate of the nation, reflecting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national progress [3]. Group 2: Academic Contributions - Qian Xuesen made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across over 20 disciplines, particularly in applied mechanics, systems science, and thinking science, emphasizing his strategic vision and leadership in solving critical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5]. - His teachings, such as those in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Qian Xuesen's System Engineering Thought," encourage students to adopt a holistic approach to problem-solving, considering broader technological ecosystems [7]. Group 3: Inspirational Legacy - Qian Xuesen's personality and philosophical outlook, including his belief that "nothing is final" in science, continue to inspire students to pursu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9]. - His foresight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autonomous driv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rves as a guiding light for researchers to think beyond immediate technological trends and consider long-term implications [11]. Group 4: Cultural Impact - The Qian Xuesen Spirit Promotion Team, established in 2020, has conducted over 270 sessions nationwide, reaching more than 500,000 people, using innovative formats to engage youth and inspire them to pursue dreams and contribut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14].
校馆弦歌丨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Xin Hua Wang· 2025-10-01 08:22
一场体验、一件文物、一次展览……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各地高校将科学精神融入育人全链 条,激荡青年学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 初秋,主题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的系列科学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启幕,纪念杰出校友钱学森归国70周 年。从专家导览到微宣讲,上海交大以多元形式传播科学精神,让人民科学家的报国之心成为指引青年 奋进的灯塔。 在"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中,学生化身"历史探秘者",在《纽约时报》剪报、钱学森手稿等文物中寻 找线索,还原70年前科学家突破阻挠、毅然归国的历史场景。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历史'活'了起来,我更深刻理解了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抉 择。"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2025级新生何志源说。 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在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中呈现。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的过去?是为了看到科学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足迹',也是为了传承包含理性、人本 等在内的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5级硕士生杨明繁说。 "科学博物馆的作用无法取代,我们不仅展示科技成果,更希望传递其 ...
校馆弦歌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弘扬科学精神
Xin Hua She· 2025-09-21 01:38
Group 1 -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Museum showcases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educational equipment, and stories of Tsinghua scientists' pursuit of truth and overcoming challenges [1] - In recent years, the museum has organized several themed exhibitions such as "The Era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 Century of Instruments," and "Ingenious Calculations" through collaborative and independent efforts [3] - The museum's offline exhibition hall has received over 80,000 visitors and more than 1,300 group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ublic science educatio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