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墨子号
icon
Search documents
我国空间科学实现多点突破
Jing Ji Ri Bao· 2025-11-25 07:56
得益于这些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扎实推进,我国空间科学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 史性跨越,整体呈现多点突破、集群迸发的强劲发展态势。同时,先导专项也带动了尖端有效载荷和卫 星平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记者沈慧) 经济日报北京11月24日讯 24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透露,该先导专项自 2011年启动实施,截至目前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太极一 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星等八颗科学卫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创造多项 中国第一甚至世界首次。 ...
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集中发布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Yang Guang Wang· 2025-11-25 07:24
通过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扎实推进,中国空间科学将在更多方向上实现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实现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标志性贡献。 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记者邢斯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24日举行,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的一批重要科学突 破。"十五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 号"、"慧眼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星等8项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一系列 重大原创成果,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悟空"号科学团队负责人范一中:我们首次发现刺激宇宙射线氦 核能谱的变硬结构,"悟空"号首次实现了1万亿电子伏特每赫兹以上能区同宇宙线能谱的精确测量,以 高自信度发现了其变异结构,为揭示宇宙线传播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 "十五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组织实施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 巡天、增强型X射线 ...
用科技“加速度”搭建“登天路” 中国探索太空奥秘的“长征”不停步
Yang Shi Wang· 2025-11-25 02:45
央视网消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11月24日举行,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的一批重要科学突破。"十五五"期间, 我国将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十五五"期间将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研制发射四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探索宇宙奥秘。这四 项科学卫星任务分别为探测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鸿蒙计划"、首次直接成像探测太阳极区的"夸父二号"、探寻"地球2.0"的系外地球巡天任 务,以及探测宇宙极端条件下物理新规律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 还记得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神秘月壤"吗?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比撒哈拉沙漠干燥上万倍的土壤竟有点黏糊糊的,还能结 块,而且让它产生黏性的原因还不是水。最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揭开了这一谜团。 微观世界中发现月球背面月壤有着独特的"体质":它的颗粒更细腻。如果把月球正面的月壤比作"沙子",那背面的月壤则更接近"面粉"。 在干燥的情况下,抓一把沙子,它会轻易从指缝流散,而面粉更容易在手中结成小块。 不仅如此,背面月壤的颗粒形态也更复杂。它们棱角分明、表面粗糙,显著增大了颗粒间的摩擦效应。同时 ...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
Ke Ji Ri Bao· 2025-11-25 02:15
"十五年来,专项集中体现了科学研究不断向'四极'方向拓展与深化的特点。"王赤说,极宏观方 面,"天关"卫星绘制出国际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极微观方面,"悟空"号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 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氦核和硼核能谱精细结构;极端条件方面,"慧眼"卫星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 强磁场,探测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极综合交叉方面,各科学卫星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高 度融合发展。 国际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空间科学成果。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安德烈亚·圣安杰洛表示,"慧眼"卫 星已成为国际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观测平台,不仅解决了天体物理领域的若干重大科学问 题,还将数据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了卫星的效能。俄罗斯约飞研究所研究员德米特里·斯文 金认为,"怀柔一号"取得了一批独特的原创成果,在伽马射线暂现源探测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得科学突破的同时,专项也带动了尖端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突破了星 地光路对准等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国际水准的X射线标定束线,研制出国际上领先1至2个数量级的 大视场、高灵敏度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实现了卫星平台与载荷的一体化设计。 开创多个国际合作新 ...
中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
Ke Ji Ri Bao· 2025-11-25 00:42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最新亮点成果 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 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王赤表 示,作为我国首个系统性支持空间科学研究的计划,专项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 车道",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家逐步走向世界舞 台中央。 开创多个国际合作新范式 专项还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开创了多个国际合作新范式。各卫星任务通过组建国 际科学团队、推动数据共享,开展联合观测,不断提升科学卫星的国际影响力与效益。 "'天关'卫星是由中方主导,欧洲空间局、德国和法国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王赤举例道,在 这个项目中,欧洲空间局首次以"机遇任务"的方式参与中国空间科学任务,提供了一套"天关"卫星后随 X射线望远镜的聚焦镜组件。 同时,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空间局还首次开展了任务级全方位、全周期的深度合作项目——"微笑"卫 星。"中欧双方联合顶层策划、征集遴选,并合作开展 ...
中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取得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Ke Ji Ri Bao· 2025-11-25 00:08
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卫星、"太极 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星等八项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创 造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十五年来,专项集中体现了科学研究不断向'四极'方向拓展与深化的特点。"王赤说,极宏观方面,"天 关"卫星绘制出国际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极微观方面,"悟空"号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 射线电子、质子、氦核和硼核能谱精细结构;极端条件方面,"慧眼"卫星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 场,探测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极综合交叉方面,各科学卫星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高度融 合发展。 国际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空间科学成果。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安德烈亚·圣安杰洛表示,"慧眼"卫星已 成为国际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观测平台,不仅解决了天体物理领域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 还将数据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了卫星的效能。俄罗斯约飞研究所研究员德米特里·斯文金认 为,"怀柔一号"取得了一批独特的原创成果,在伽马射线暂现源探测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 ...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实施“系外地球2.0”等科学卫星计划
Xin Jing Bao· 2025-11-24 13:53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1月24日,记者获悉,"十五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将组织实施包 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在内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王赤介绍,中 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 眼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星等八项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 果,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十五五"期间,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 心将组织实施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在内的 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力争在宇宙黑暗时代、太阳磁活动周、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他举例说,"鸿蒙计划"将用"1+9"颗卫星来探测宇宙早期黑暗时代和黎明的演化历史。"夸父一号"是在 黄道面上对太阳进行监测,而"夸父二号"将在太阳极轨上对太阳极区进行正面成像,实现从黄道面到极 区成像的跨越式发展。 为何要开展系外行星的探测?王赤表示,这始 ...
中国多颗空间科学卫星刷新宇宙认知纪录
Xin Jing Bao· 2025-11-24 12:48
Core Insights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pace Science Pilot Project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cosmic transient objects, cosmic ray propagation, and solar eruptions, marking a historic leap from "following" to "leading" in space science research [1][2]. Group 1: Project Achievements - Since its launch in 2011, the Space Science Pilot Project h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d launched eight scientific satellites, including "Wukong," "Shijian-10," "Micius," "Huiyan," "Taiji-1," "Huairou-1," "Kuafu-1," and "Tianguan," resulting in numerous original achievements [1][2]. - The project has led to advancements in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star-ground optical path alignment, and established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X-ray calibration beamline [2]. Group 2: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 The "Tianguan" satellite discovered a new type of X-ray transient source, EP241021a, providing crucial insights into these mysterious celestial objects [4]. - The "Huiyan" satellite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black hole accretion bursts and neutron star surface nuclear burning [6]. - The "Kuafu-1" satellite has observed over 500 white light flares and identified a lower correlation rate between high-energy C-class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than previously expected [9]. Group 3: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 The project has fostered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xemplified by the "Smile" satellite,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3]. - The "Tianguan" satellite, led by China, involved participation from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Germany, and France, marking a significant collaborative milestone [3]. Group 4: Future Plans -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ill implement a series of space exploration scientific satellite plans, focusing on major frontier issues such as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space weather, and life [12]. - The aim i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areas like the dark age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detection of exoplanets, further solidifying China's leading position in space science [12].
我国空间科学取得新进展 将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Yang Shi Wang· 2025-11-24 12:26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11月24日举行,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的一批重要科学突破。"十五五"期间,我国 将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十五五"期间将组织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研制发射四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探索宇宙奥秘。这四项科学卫 星任务分别为探测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鸿蒙计划"、首次直接成像探测太阳极区的"夸父二号"、探寻"地球2.0"的系外地球巡天任务,以及探测宇宙极端条 件下物理新规律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 星等八项科学卫星任务,绘制出国际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获得迄今世界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等能谱精细结构,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探 测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在宇宙暂现天体、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成果,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 ...
“全”释硬科技书写“中国答案” 空间科学领域成果多点突破、整体迸发
Yang Shi Wang· 2025-11-24 11:12
央视网消息: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 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要科学突破。 "天关"卫星发现新型X射线暂现源 凭借天关卫星前所未有的宽视场和灵敏度,我国对宇宙的研究从拍"静态照片"进入到录制"动态电影"的阶段,在发现新型X射线暂现源,推动 黑洞、中子星、伽马射线暴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新突破。 最新研究显示,天关卫星发现一颗新型X射线暂现源,为理解这类神秘暂现天体提供关键线索。还探测到银河系内X射线暗弱爆发天体,为发 现恒星级黑洞开辟了新途径。 "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表示,他们将会研究大样本的恒星的X射线的耀发,已经积累了目前国际上最大 样本的恒星的X射线耀发的数据,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跟国际上大型多信使的设备结合,开展关于宇宙的引力波电磁对应体和中 微子电磁对应体的搜寻,以及研究宇宙线是怎么被加速的这样一些更基本的物理问题。 多颗空间科学卫星刷新宇宙认知纪录 "十五五"将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务。绘制出国际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获得迄今世界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