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Ke Ji Ri Bao· 2025-06-16 01:22
6月12日上午,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落成。为弘扬吴孟超院士"四勇(永)"精神 (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该基地特别组织开展了弘扬吴孟超院士科学家精神主 题教育宣传日活动。在与基地创新设置的吴孟超数字人进行超时空对话时,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该基地是吴孟超院士实证实物最丰厚、原始史料最健全的综合教育基地,生动呈现了这位医学泰 斗"一生披肝沥胆、一心报国为民"的生命轨迹。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肝脏外科却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禁区"。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 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简陋的研究环 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 "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党和国家的需 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场解说人员对参观者说道。 原标题: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不是写论文的工具。要让年轻人记住:患者床前的脚步,比实验室的数据 更重要。"站在大屏幕前,再次听到"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声音时,海军军医 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研 ...
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活动举办
Shan Xi Ri Bao· 2025-06-11 22:26
本次展演活动自6月4日开幕以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陕西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多场集中展演。活动最终评选出获奖剧目21个,其中特等奖5个,分别为中航 工业自控所、西安话剧院创排的《凌云之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青春·向西北》、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的《绝密使命》、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的《爷爷的水稻田》、陕西师范大学的《河山》,还评出了 一、二、三等奖获奖剧目。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优秀剧目走进省内更多高校、社区和企业,扩大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覆盖面。 同时,鼓励更多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科技领域的动人故事,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精 品力作,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霍强) 6月11日,第二届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活动闭幕式在西安举行。本次展演活动由省科 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团省委、省科学院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报社承办,旨在进一 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代 表近800人参加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原创话剧《黄土长歌——迁徙与传承 ...
茶思造梦 科技报国
Ren Min Ri Bao· 2025-06-10 23:3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 贵精神财富。" "黄大年茶思屋"从高校拓展至广阔天地—— 茶思造梦 科技报国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郑智文 吉林大学地质宫内,"黄大年茶思屋"一如当年模样:依旧是熟悉的"造梦空间",茶香、咖啡香和自由的 思考弥漫交织,科研人员于此聊当下、谈未来,思绪飞扬,创意激荡。 黄大年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他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他不幸因病离世后,吉林大学保留下 的"黄大年茶思屋",成为激励师生科技报国的"坐标"。 如今,"黄大年茶思屋"已从吉林大学拓展至广阔天地,承载着爱国心、报国志和教育家精神,激励更多 人追逐科技报国理想。 锚定前沿,着眼战略 碰撞中寻求突破 轻轻推开地质宫茶思屋的门,布置简约,干净整洁。 左侧,靠墙处悬挂一台电视,配置影像设备;右侧,几组皮沙发拼成一个小型会议区;居中的吧台,是 黄大年和团队师生自制咖啡、泡茶的地方。 "每次到访,总能想起黄老师和我们畅聊的场景。"黄大年生前的科研助手于平,如今是黄大年纪念馆副 ...
一句话里的科学家精神(纵横)
Ren Min Wang· 2025-06-09 22:32
年轻一代水稻人说,水稻人离不开田地,是因为任何没有田间表型支撑的结论,都是不准确的,就算在 温室获得了研究线索,也一定要到田里验证。 再细想钱前院士的这句话,它看似在说水稻研究,实则道出了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板凳要坐十年冷", 绝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 陈 宁 再访中国水稻研究所,不仅仅因为这里代表国内水稻研究的最高水平,更因为多年前在此听到的一句话 ——研究水稻,不下地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之口。他形容自己的工作"一半在实验室,一半在地里"。刚入行时, 他几乎没有机会坐在办公室里搞"高精尖"的研究。即便现在,已经与水稻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依然常 常一头扎在稻田里。 正如水稻人年复一年耐心等待着水稻拔节、抽穗、结实,在科研一线,向难题发起挑战的过程是无比漫 长的。要知道,基础研究公之于众的突破性进展和成就,只是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漫漫征程中 的"高光时刻"。更多的时候,在掌声与喝彩的背后,他们或是在海量研究数据中抽丝剥茧,寻找答案; 或是反反复复论证新的推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从头再来。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对一线科研工作者而言,时间是有分量的。一步一个脚印、 稳 ...
韦东奕真正需要的,不是“猎奇式”围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2:08
作 者丨陈白 在短视频平台上,韦东奕的数学贡献被简化为"两次国际奥数满分夺冠",而他近十年发表的 数十篇顶级期刊论文、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却鲜少被提及。这种"去学术化"的 传播方式,不仅模糊了公众对科学本质的认知,也容易让科学家的价值评判标准被扭曲。 当网友热议他的牙齿健康、穿衣风格时,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却可能被忽视。从科研经 费的稳定投入,到学术评价机制的去功利化改革;从实验室设备的现代化升级,到青年学者 职业发展的多元路径规划,这些才是构建科学家友好环境的基石,而非将他们推上流量神坛 的虚假荣耀。 编 辑丨洪晓文 "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 最近,数学天才韦东奕一则仅有3句话4秒钟的短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目前该账号已吸粉 超2000万。在此之前,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韦东奕的故事,这位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员曾因 手提馒头、矿泉水登上过热搜榜。在那之后,他甚至被封为"韦神",可见网友对他的关注度 之高。 流量时代的"造神"狂欢,往往始于对个体独特性的过度放大。韦东奕手提矿泉水瓶、肩背帆 布袋的形象,被不断符号化,成为"纯粹学者"的代名词。他的生活细节被解构成"励志模板": 不用智能手机 ...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Ke Ji Ri Bao· 2025-06-05 00:56
原标题:"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你们的身边,很高兴看到我曾经的预言被一一实现。"近日,"传承 2025"重庆行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举行,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团成员、"两弹 一星"元勋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在演讲的最后让数字人"钱学森"与大家见面。当大屏幕上生动再现 钱学森的音容笑貌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表达敬意。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作为钱老唯一 的儿子,钱永刚跟随父母回国时年仅7岁。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他,在宣讲报告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 父亲科技报国的一生。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到东北参观。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第一台汽车还没有造出来。在参观 过程中,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是否可以搞导弹?钱学森立即坚定地回 答:"怎么不能造?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中国人又不比外国人矮一截。"正是钱学森 的这番话,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当时,有人提出应将重点放在发展航空、制造国产飞机上。但钱学森态度鲜明地主张优先研制中国 ...
植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专家解读植物奥秘与科学家精神
Xin Jing Bao· 2025-06-04 00:54
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上午,北京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办事处融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 活动礼堂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以"科学家贡献之植物与我们的生活"为题,结合植物科 学知识与科学家实践,为天宫院街道的居民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讲座,继续2025年弘 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的精彩内容。 用植物勾勒人类文明演进 "民以食为天",顾红雅以一句古语开启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探讨。从主食中的水稻、小麦、玉米,到家常 菜"地三鲜"的土豆、茄子、青椒,再到水果与肉类动物的饲料的来源,向听众们讲述了植物是如何构成 了人类食物的根基。 "不同于育种的遗传操作,'驯化'是通过人工选择让野生植物适应人类需求。"顾红雅以大众常见的水 稻、大豆等为例解析植物驯化和育种。"野生稻成熟即落粒的特性利于自然传播,而栽培稻通过人工选 育实现籽粒固着,便于收获。约8000年前,黄河流域先民将狗尾草驯化为谷子,开启了北方粟作农业的 历史。大豆的驯化亦如是,野生大豆籽粒小、含油量低,经数千年选育成为高蛋白作物。"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北,将麦田杂草偃麦草的抗逆基因导入小麦,育 成"小偃6号", ...
汲取精神力量 矢志创新发展
Ren Min Ri Bao· 2025-06-01 22:12
聆听科学"大咖"讲述创新故事,走进实验室探秘"大国重器",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中感悟精神力量…… 5月24日至31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连日来,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 众性科技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为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宣讲报国故事,厚植精神沃土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一份68年前的入党志愿书手稿,让观众看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病毒学专 家侯云德院士科学报国的起点:"我坚决地深信我加入党后在党的不断教育和我自己的不断努力之下, 将会使我的一生更能无限忠诚地献身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以创造性的劳动,献出我毕生的精 力。"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集中展出多位科学家的手稿、照片等10件珍贵藏品,并向公 众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侯云德的学生、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张勇说:"几十年来,侯院士始 终秉持初心,立足国情,兢兢业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重庆市科技活动周现场,踢球射门的机器人、多才多艺的机器狗,"钢铁伙伴"令孩子们连连惊叹。 "机器人是怎么'思考'的?它们有自己的想法吗?"6岁的"科技小记者"抛出童真的疑 ...
科技报国壮山河 ——写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七十年之际
Jing Ji Ri Bao· 2025-05-31 22:02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国家重要的科学思想库,中国 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事件都与学部密不可分—— 编制首个国家科技规划。1955年6月,学部成立大会上,时任院长郭沫若在工作报告中就发展我国科技 事业提出了5项重要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议"研究并制定我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不久,在国务 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组织全国有关科学家,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 发展远景规划》。 组织制定"863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学部委员,向中央呈送《关于 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随后,"863计划"诞生,揭开了我国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研 究的序幕。 钱学森、钱三强、于敏、周光召……这些载入中国史册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科学院院 士(1993年10月前称"学部委员"),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中国科学院学部。 …… 1955年6月1日,北京,中国科学院学部这个承载着共和国科技梦想的学术殿堂宣告成立。70年来,学部 全体院士胸怀祖国、矢志创新、建言献策,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学术领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举办 致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Yang Guang Wang· 2025-05-31 01:50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30日在北京举办。活动围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珍贵馆藏精品,讲述藏 品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 神的鲜活形象。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主场活动在中国科学家 博物馆举办。现场举行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藏品捐赠入藏仪式。活动现场还公开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获得者、两院院士朱光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朱光亚之子朱 明远朗读了信件结尾。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让大家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干科研工作也 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意思的职业。在全社会能够形成尊崇科学,崇尚科学家精神,尊崇创新的良好社 会氛围。 5月30日恰逢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一周年。一年来,博物馆累计接待公众超17万人次。今年也是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15周年,15年来,累计获得550多位科学家的资料,成为 体现党中央关心关怀科技工作者的"新时代修史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