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Search documents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Ke Ji Ri Bao· 2025-06-20 03: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 侠 江 耘 颉满斌 编者按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礼乐之邦传承,从早期城市发 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的画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发清晰。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解读"2024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带您进入考古一线,感受那些文明探源过程中的科技之力。 同时,考古队也以"治水"为突破口,通过修建木质遗物沉降池与分类工作室,为脆弱文物打造"恒湿恒 温"的微型生态舱。此外,团队采用定期换水、化学加固等科技手段,使这些沉睡万年的木构件保持结 构稳定,尽全力构建了遗址系统性保护体系。 "濛溪河遗址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清晰展现了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填补了东 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领域的关键时间、空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空白。"郑喆轩说。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 临洮寺洼遗址入选。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江上游到黄河中游,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些遗址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 明起源的"时空门"。数万年前的远古 ...
美归还的中国国宝,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13:28
这批1946年被美非法带离中国的文物,其回归仪式选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 事实上,自1840年以来,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1000万件 ,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成为大英博 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 中华儿女的心弦。 部分文物图片 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既有无比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和上古盛世,也有近代以来屈辱的历史,他们 的回家之路,正是这个古老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历史长卷。 中国人,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文化图腾,想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根到底在哪。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于5月16日向中国移交了流失79年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 现在的节假日,要问什么 最火爆?那 一定是 博物馆 。 也正如此,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大城市中, 博物馆 都是最为火爆的游客打卡地之一。 就拿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期来说,仅仅几天时间,超过7000万人选择参观博物馆: ◎ 超过 42万人 ,涌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 超过65 万人 ,打卡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 ◎ 超过 206万 游客奔向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 说起中国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这个社会现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中国 ...
以教育对外开放助力中华文明建设
Xin Hua Ri Bao· 2025-06-17 03:26
通观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无一不是以 教育为引领、以知识为纽带、以开放为驱动,无一例外都具有发达的教育开放体系。这些启发我们,要 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还要纵深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第一,文化融合视角。建设中华文明,既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多元 文化的精华。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有利于及时汲取文明 互鉴的力量,为中华文明建设注入多元文化的智慧滋养。 第二,知识创新视角。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要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萎缩、能源危机、 粮食危机等诸多共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可以为学 术研究、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资源和平台,加速知识创新进程,为中华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 支撑。 □ 李长庆 姚冠新 教育是文明的基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建设进程中,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坚持 开放包容的态度办教育,不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持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教育对外开放成 为推进中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教 ...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泰安揭牌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7 01:31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16日在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活动现场,该 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截至目前,山东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开资料显示,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 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出席活动并表示,该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做好文 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完善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汶口遗 址、岱庙等众多珍贵古迹遗址重焕生机;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 注入新动力。 今年,山东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出579项文物宣传活动和5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传活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遗产 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孙波说。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不久顺利通过评审,今天正式揭牌,在泰安文化遗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泰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 ...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Xin Hua She· 2025-06-16 23:07
Core Viewpoint - 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t the Yunnan Hebosuo site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integrated into the unified struc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3][5][10].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 The Hebosuo site has revealed a large settlement area that spans 12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core area of approximately 3 square kilometers, showcasing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Dia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Yizhou [5][10]. - Significant artifacts include over 50,000 bamboo slips, with more than 14,000 inscribed slips, indicating a rich archive of Han Dynasty governance in the frontier region [13][15][16]. - The site features dense residential, sacrificial, and industrial zones, along with large architectural remains, roads, wells, and pits, confirming its status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Yizhou [10][23].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discoveries at Hebosuo illustrat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ncient Dian Kingdom and the newly established Yizhou, reflecting a dual governance system where the central authority maintained control while respecting local traditions [10][21][26]. - The findings also highlight the long-term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central Han Dynasty over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with evidence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and a postal network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16][18][23].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underscores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5][26]. - The discoveries at Hebosuo enhance the narrative of how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transitioned from a multi-ethnic area to a more unified state under the central authority, marking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Chinese history [25][26].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Ren Min Wang· 2025-06-16 22:12
Core Viewpoint -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mpowers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odern strength, closely link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1][3]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on China began in 1840, initially leading to passive responses from China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which marked a shift to proactive eng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2][3] -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to proactive responses was driven by factors such as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cultural streng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 force in modernization [2][3] Group 2: Path of Modernization - The concept of "walking one's own path" emphasizes independence and the necessity for China to develop its own solutions based on its unique conditions, rejecting foreign paths, especially erroneous ones [4]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iod is seen a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rooted in China's long civilization history, leading to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modernization [5] Group 3: New Cultural Identity -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presents a new type of modernization that transcends Western models, rooted in the practice of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6] - The promotion of a strong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power is essential for breaking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the East belonging to the West"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7] Group 4: Cultural Integration - The new cultural identity formed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ddresses the "ancient vs. modern" and "East vs. West" debates by creatively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le integrating advanced elements from Western culture [8][9] - This integration is not merely a mix but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that creates a unified cultural identit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foundational elements [9] Group 5: Modernization Challenges -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zation include establishing clear goals, choosing the right path, and enabling latecomer countries to catch up with modernization trend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aths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11][12][13] -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o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offers insights for latecomer countries to avoid the pitfalls of blindly following Western models while leveraging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13]
学习进行时丨传之后世、泽被后世
Xin Hua Wang· 2025-06-15 00:56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开展调研。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了事关敦煌文 化保护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一个细节,散会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门口停住脚步,特意叮嘱大 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 于商业化。"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分重视。这背后是一种传之后 世、泽被后世的深厚情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学习感悟。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分重视。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 (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一 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 瑰宝和自然珍宝。 对于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5 00:29
六月十四日,各地游客走入朝阳市慕容街,沉浸式观摩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朝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6月14日,以"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为主题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中国日报社 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包献华分别致辞。 本届大会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辽宁省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靳国卫主持大会。省领导李强、单 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局领导,多国家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专家学者等出席。 六月十三日,二〇二五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在朝阳市举行。 乔云飞就红山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做好价值阐释、理论创新,深刻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二是关注系统 保护、合理利用,不断提升文物阐释、博物馆开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水平;三是促进文化传承、国际传播,打造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穿透力 的中华文明标识。 包献华说,内蒙古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化区域部门联动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全力做好红山文化核心 ...
文脉华章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6-14 12:01
时政 微观察 把中华文化瑰宝 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D IGE 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凝望龙门千龛邻峭壁,细品千年瑰宝绽芳华。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总书记亲切地说:"都是慕名而来啊!中华文 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 "寻溯",溯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始终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多次考察文化和自然遗产,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政微观察》与你一起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感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区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后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他感慨地说:"殷墟我向往 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多年来,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探寻历史,一锹一铲层层揭开殷墟"真容"。 2024年2月,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4 05:36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基,屹立5000多年,展现了先民们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的"三室一厅",其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 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历经5000年的风霜,它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高达1米多的墙壁,让我们得以一窥房屋内的烧火台、挡火墙以及门槛等设施。这种"木骨整塑"的房 屋结构,不仅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新馆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聚焦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 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西南,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 遗址,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链条完整。 探索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5000多年前,居住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星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