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交流互鉴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Yang Shi Wang· 2025-06-09 11:55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深刻阐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提 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 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 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 安全倡议一起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支撑。 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不断延伸的"文明足迹"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合作新篇章。倡导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 中国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中国着力搭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桥梁,为人类共同进步、世界繁荣发展凝聚 合力。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提出愿同阿方设立"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 与非方携手推进"文明互鉴伙伴行动";深化中拉文明交流互鉴,举办中拉文明对话大会……一项项扎实 行动让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有了更多落脚点,推动不同文 ...
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结硕果
Ren Min Ri Bao· 2025-06-05 21:36
走进位于希腊首都雅典闹市区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大楼,一股清幽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堂 内,"东西互鉴美美与共"展览展示中国与西方在古典时期的不同发展方向与特色。古色古香的图书馆里 收藏着关于古典学研究的多语种书籍6000余册,成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学研究成果的窗 口。 2000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从古 典文明对话到语言人才培养,再到戏剧艺术交流,中希文明互鉴结出累累硕果,有力引领不同文明多元 共生、交流互鉴。 "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对话" "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今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际史诗学大会在雅典 举行。大会以"史诗传统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史诗研究及其跨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与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这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首个大型活动。希腊文化部秘书长季扎斯卡卢在致辞中表示,古 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丰富,对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有着深刻影响。举办国际史 诗学大会不仅能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也能促进关于史诗传统永恒价值及 ...
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上,一个奇妙的符号静静讲述着文明交融的故事。 "三兔共耳"——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传说它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但其形象早已经 由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沙漠与山川,跃上英国的瓷砖画,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德国的教堂钟表…… 起源之谜仍未揭晓,寓意为何众说纷纭。这一符号无声见证:纵使山海阻隔,岁月漫长,文明始终没有 孤独前行。 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演变。在这样一个呼唤理解与包容的时代,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比以往更 为紧要。 近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五洲四海的约400名中外嘉宾共聚此地,聆听 历史的回响,凝聚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在这里,人们发现,"美"并非统一的标 准,而可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古道新程,心路相连。昔日,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在山间回荡,袅袅孤烟在大漠飘飞。如今,呼啸 的"钢铁长龙"夯实着"硬联通",政策规则标准协同构建起"软联通",日益丰富的人文交流拉近了"心联 通"……150多个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古丝路重焕荣光。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 ...
新华鲜报丨绵延千年丝路文化!外宾点赞中华文明生命力
Xin Hua She· 2025-06-02 09:10
新华社兰州6月2日电 题:绵延千年丝路文化!外宾点赞中华文明生命力 5月29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嘉宾在敦煌莫高窟参访。新华社记 袁睿 摄 时隔20余年再度造访敦煌莫高窟,美国作家、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赞叹,这里还是一如既往地引人入胜。"莫高窟的 塑像、壁画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更生动展现了历史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交流。" 亲身来到丝路要地走访,来自英国"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的戴维·皮特对丝路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古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古丝路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文化底蕴之上,体现的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抚今追昔,鸣沙山的沙丘、莫高窟的线条和色块、嘉峪关的砖石,都是驼铃古道的千年见证者。而当凝固的历史借着科技的东风化身成身边 的现实图景,文明的延续便拥有了更具纵深的未来感。 新华社记者刘杨、袁睿、张文静 文明之间最美的姿态,是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彼此辉映、相互成就。 5月29日至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甘肃敦煌举行。对话会前后,与会嘉宾在丝路重镇敦煌、戈壁明珠嘉峪关等地参访,在古与今 的共生中, ...
多家博物馆把国外文物展“请进来” 中外博物馆交流互鉴体验文明感召力
Yang Guang Wang· 2025-06-02 00:51
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国 博物馆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与世界知名博物馆展开合作交流,不断引进众多高质量海外展览。 这个端午假期,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博物馆里火热进行,为观众们奉上别样的"文化大餐"。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卜希霆: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引进国际文物展的热潮本质 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通过引进国际展览,中国博物馆不仅能够丰富馆藏的展示体 系,更能借助国际机构的策展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水平。 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与世界知名博物馆展开合作交流,不断引进 众多高质量海外展览。去年7月在上海博物馆开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已累计接待观众突 破200万人次,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文物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即将闭幕的国家博物馆"美的多 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展品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历史文化价值之高,为近年来同类展览所 少见。端午假期,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峇峇娘惹的世界"展作为首博"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 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不少来北京旅游的观 ...
记者手记: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Xin Hua Wang· 2025-06-01 00:28
新华社兰州5月31日电记者手记: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新华社记者袁睿、刘杨 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上,一个奇妙的符号静静讲述着文明交融的故事。 "三兔共耳"——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传说它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但其身影却早已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沙漠与山川, 跃上英国的瓷砖画,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德国的教堂钟表…… 莫高窟第302窟"三兔共耳"栏墙纹。(敦煌研究院供图) 起源之谜仍未揭晓,寓意为何众说纷纭。这一符号无声见证:纵使山海阻隔,岁月漫长,文明始终没有孤独前行。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复兴。"尼泊尔前总统班达里在对话会上讲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尼泊尔从"陆锁 国"变为"陆联国"的故事。她由衷赞叹,倡议不仅有效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更为增进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架梁搭桥。 5月30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嘉宾在开幕式后进行敦煌文化项目体验。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古老的敦煌,成就于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交融。今天的敦煌,正在与数字丝绸之路的拥抱中焕发新生。 "变则通,通则久。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不再仅仅依靠古丝绸之路,而是拥有了连接全球80 ...
以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中欧关系发展(国际论坛)
Ren Min Ri Bao· 2025-05-31 21:57
深化中欧文明对话、加强交流互鉴,不仅有助于夯实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推动双边合作迈向更高 水平,也将为全球和平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深化中欧文明对话、加强交流互鉴,不仅有助于夯实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推动双边合作迈向更高 水平,也将为全球和平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欧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多变的地缘政治给中欧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全 面战略伙伴,而欧洲一些人在对华关系定位问题上却颇多纠结。受意识形态、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影响, 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被人为放大了。但从长远看,随着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欧盟战略自主性不断 加强,中欧在坚持多边主义、深化互利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空间。 进入调整期的中欧关系需要明确方向、继续发展,而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有助于跨越差异,减少误解和 偏见。人文交流早已成为中欧关系继政治、经贸之后的"第三支柱"。双方已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 制,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多个合作领域。目前,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已 ...
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启新篇
Si Chuan Ri Bao· 2025-05-30 00:29
非遗皮影戏。 非遗戏曲表演。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展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展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蜀锦展示。 "活力天府·非遗巡游"。 共赏非遗神韵,共绘文明画卷。5月28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非遗领域重点品牌性节庆活动之一,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 台,自2007年来已连续举办八届。成都是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 本届非遗节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作为主宾国,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马来西亚槟城、 泰国清迈、意大利巴里作为主宾城市。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非遗传承人、专 家学者等参与本届非遗节。 本届非遗节突出国际性、群众性、创新性,构建"3+3+N"板块体系,即"活力非遗·天府巡游""多彩非遗·世界 对话""魅力非遗·国际大展"三大主体板块,"创意生活"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 周、"健康生活"传统医药推广周三大特色板块,以及N个配套系列板块,在全省183个县( ...
学习新语丨习近平讲述文物里的文明交融
Xin Hua She· 2025-05-17 10:22
此相映生辉。 【背景延伸】 《真腊风土记》生动记载了当年中柬两国人民互通有无、和睦相处的情景,详实描述了真腊王朝的辉煌,为 世界人民发现和了解神秘的吴哥文明提供了权威导引。 "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2024年11月,习 近平主席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他写道:"比如,秘鲁出土的印加人金面具同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对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念兹在兹。这些年来,习近平 主席多次在外交场合,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其中蕴含的文明交融交流的故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讲述习近平主席提到过的部分中外珍贵文物、古籍相关故事,一起聆 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响,感悟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 202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柬埔寨多名高僧曾到中国传经弘法,中国元代 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伟大的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彼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以千年"鎏金铜蚕"和"黑石号"沉船为 ...
看中国也看世界
Ren Min Ri Bao· 2025-05-16 22:12
5月9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100天。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 展览创下多项纪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 次与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 文物首次来到亚洲。若干中国的精美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认识自我。据统 计,超过70%的观众为了这个展览从外地专程来到上海博物馆,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为新馆和老馆规划了新的方向。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馆建 成开放,坚持"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位于上海人民广 场的上博老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外国文物,积极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 鉴主题的常设陈列,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台。 认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互动,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着特别的意 义: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