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

Search documents
AI替代程序员?一项最新测试的结果恰恰相反 | 企服国际观察
Tai Mei Ti A P P· 2025-06-25 05:54
AI编程已经成为生成式AI落地的过程中最热门的赛道之一,不过,近日一支由国际算法奥赛金牌得主 组成的科研团队发表的论文却跟AI编程"泼了一盆冷水"。 AI优势仍停留在"知识密集型" 这支由国际算法奥赛金牌得主组成的科研团队对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模型产品(包括了GPT-4o、 DeepSeek R1、Claude 3等20个顶级大模型)进行了测试(点击阅读LiveCodeBench Pro: How Do Olympiad Medalists Judge LLMs in Competitive Programming?),测试主要内容是:一个由Codeforces、 ICPC和IOI这些顶级赛事中的问题组成的LiveCodeBench Pro基准测试,在过程中,这些问题会持续更 新,以降低数据污染的可能性,共计设置了584道编程赛题。 他们为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算法类别的标注,并对模型生成的失败提交进行了逐行分析。 在难度层级设置上面,团队采用 Codeforces Elo评级启发式方法进行难度标注。官方Elo评级≤2000 的问 题标记为 "简单":世界级选手通常可使用标准教科书技术和观察在约 15 分钟内解决;中 ...
程序员这些年都发生了哪些改变~从 ENTER到 Tab,下一步是躺平?
菜鸟教程· 2025-06-25 01:42
第二阶段:复制粘贴,天下无敌 Windows 普及,图形界面 IDE 崛起(Visual Studio, Eclipse等),互联网爆发,Google,Stack Overflow 横空出世!。 还记得你第一次写代码的样子吗? 从 "0" 和 "1" 开始,程序员走过了一段漫长又魔幻的进化史。 从敲 ENTER 到手抽筋,到 Ctrl+C/V 走天下,再到现在 Tab 键自动补全。 最后可能连键盘都不需要了... 第一阶段: 纯手工打造,匠人精神 那时候,学的还是 Basic/Pascal/C, IDE 还是记事本 , 没有自动补全,没有语法高亮, "手撸"机器码, 写程序和点算盘没啥区别,写错一个 0 或 1 ,可能整台机器都罢工。 程序员的座右铭是: "写代码靠眼力,调试靠运气,上线靠祈祷。" 核心技能是 精准的搜索引擎使用技巧 + 优秀的代码搬运与缝合能力, 写代码技能,逐渐从"码农"转向了"搬砖"。 于是,三键神器诞生了: Ctrl + C / Ctrl + V 代码不一定要自己写,网上找找,复制一点,粘贴一点,项目就能顺利上线。遇到新需求?没关系,搜一下 "xxx demo",改改变量名,照样能交 ...
AI编程再突破,首个多智能体协同AI开发工具亮相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6-24 04:55
IDC报告显示,AI编程市场在2025年迎来应用爆发期,不少用户认为自研独立IDE代表着下一代、更先 进的智能代码助手。技术人员介绍,自研 AI 原生开发环境,区别于仅作为插件附着于 VS Code、 JetBrains 等既有代码平台,能够在编辑器的界面与底层逻辑、重构整个开发工作流,乃至开发者生态层 面具备更大主动性。以百度为例,目前每天新增的代码中,文心快码生成的代码占比已超过43%。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设计稿一键转代码、图片转代码、用自然语言就能对代码细节进行调整……据了解,Comate AI IDE具 备AI辅助编码全流程、多智能体协同、多模态能力增强等能力。"提升编程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使用门 槛,不论是视障开发者还是小学生群体,文心快码在帮助每个有梦想的人构建他们的世界。"百度副总 裁陈洋说。 算法工程师张欣欣说,在中文理解能力的加持下,自己放弃了国际编程工具Cursor转向文心快码。借助 Comate AI IDE中的编程智能体Zulu,她仅用两周时间,就开发了一款医疗辅助诊疗系统,实现了从一 个算法工程师向全栈工程师的进阶。在北京市海淀区,三位热爱编程的小学生利用文心快码完成了自己 的编程 ...
公司卖了5亿,员工半年实现财富自由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4 04:32
以下文章来源于投资界 ,作者吴琼 投资界 . 清科创业旗下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只有8个员工。 AI造富到底有多凶猛? 本周,一起并购进入我们视野:海外互联网巨头Wix宣布,正式收购一家AI初创公司Base44,交易金额为 8000万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以现金支付。 乍眼一看,交易双方都算不上很知名。但在氛围编程(Vibe Coding)社区里,Base44风头正劲。它身上有 着太多不可思议: 由一位90后程序员Maor Shlomo创办,成立至今短短6个月,公司已经实现盈利。正值高速发展之际,创始 人却把公司卖了,自己和员工意外实现财富自由。 因为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家公司背后,只有8名员工。 01 一位90后程序员创业 半年就开始盈利 其实在Base44项目之前,Shlomo就在AI创业圈小有名气。 今年31岁,Shlomo是一位程序员。早在2017年,他就与朋友共同创办数据分析公司Explorium。后者目前拥 有100多名员工,并获得全球知名投资机构Insight Partners的投资。 直至2024年,在一次旅行中,Shlomo萌生了做一个副业项目的想法。很快,他将目标瞄准Vibe Co ...
微软发布Mu模型:支持Windows智能体,小参数跑出10倍性能;研究称美国30%代码已由AI生成,年创百亿美元价值 | 全球科技早参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6-23 23:50
每经记者|蔡鼎 每经编辑|高涵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NO.1 微软发布Mu模型:支持Windows智能体,小参数跑出10倍性能 北京时间6月24日凌晨,微软在官网发布了创新小参数模型Mu。Mu仅有3.3亿参数,但其性能可以比肩 微软之前发布的小参数模型Phi-3.5-mini,体量却是其十分之一,并且在离线NPU的笔记本设备上,可 以跑出每秒超过100 tokens的响应,这在小参数模型领域非常罕见。此外,Mu支持在Windows中设置智 能体,可将自然语言指令实时转化为系统操作。 点评:微软发布的小参数模型Mu,具备在离线NPU笔记本上超100 tokens/s的响应速度以及支持 Windows智能体设置将自然语言指令实时转化为系统操作的实用功能,为小参数模型发展带来新亮点。 特朗普政府提议禁止美国各州在未来十年内制定"任何限制、约束或以其他方式监管AI模型、AI系统或 自动化决策系统的法律或法规"。对此,微软首席科学家埃里克・霍维茨(Eric Horvitz)博士警告称, 特朗普提出的禁止美国各州制定AI监管措施的提议,将阻碍而非加速这一前沿技术的发展。霍维茨博 士曾担任拜登的技术顾问,他指 ...
AI编程加速前行:技术演进与商业化新篇
Wind万得· 2025-06-23 22:35
以下文章来源于RimeData 来觅数据 ,作者来觅研究院 RimeData 来觅数据 . 全面的一级市场数据平台 导读: 2025年6月4日,Cursor正式发布1.0正式版,标志着Cursor从测试阶段走向成熟。这次更新增加了BugBot自动代码审查、后台 Agent全面开放等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更智能、更高效的编程体验。6月11日,2025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主论坛 主要聚焦新品发布、Agent、AI编程等。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断提升,AI编程也进入快速发展期。AI编程的技术现状如何? 发展前景如何?赛道投融资情况如何?本文尝试分析和探讨。 01 AI编程技术演进 AI编程(也称为AI Coding)通常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或自动化软件开发的过程,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然语言交互与对话式编程:支持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进行多轮对话,理解用户需求并生成代码; (2)代码生成与补全:可根据用户输入的提示或部分代码,自动生成完整的代码片段或补全代码; 图表 1: AI编程在中国各行业渗透率 02 AI编程竞争格局与前景 AI编程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布局AI编 ...
啊?豆包居然也开始卷AI编程了?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6-23 15:31
豆包疯了。 我感觉他好像真的想一统江湖了。 今天我打开豆包,本来只是想让它帮我识别几个表格图片。 结果发现他们更新了一个功能,直接推荐到我的首页来了。 这个功能我用了一下,给我整不会了,就是下面那个加上了"应用创造1.0"标识的AI编程。 我用完只有一个想法。 不是,豆包这是要疯了吗?这是不给其他家留活路了吗。。。 一直以来我对AI编程的选题都很慎重。毕竟市面上一堆AI编程工具,但是我说实话,很难让人人都上手,基本都需要开发基础,很不新手友好。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 豆包这次更新的AI编程,这个功能的核心,就是你现在不仅可以用豆包写代码,还能直接可视化的修改网页上的结果,就像修改PPT里的内容一样轻 松。 你可能不太好理解,我给你举个例子。 也不知道是《长安的荔枝》很火,还是最近到了吃荔枝的季节,我前两天去东莞参加华为的开发者大会,遇到的很多朋友,都在东莞到处问,去哪买荔 枝。。。 那我们不如,就做一个荔枝的电商网站。 在豆包首页,选中AI编程应用。 发一句最简单的话,制作荔枝电商网站。 你就能看到,代码开始生成了。 而且这个代码的生成能力,我说实话有点强,大概率底座,是用了前几天火山大会上发的豆包1.6模型, ...
百度发布多智能体协同AI IDE 国产AI编程工具加速进化
Zheng Quan Ri Bao· 2025-06-23 12:45
据了解,文心快码推出的Comate AI IDE,在"智能""拓展""协同""灵感"四大方面实现全方位链接,具备 多项核心能力,包括AI辅助编码全流程、多智能体协同、多模态能力增强、支持MCP等。 此外,多模态能力也是Comate AI IDE的亮点之一,尤其在前端场景做了场景化增强。如设计稿转代码 (F2C)、图片转代码、自然语言转代码,生成高还原度的代码,同时生成代码可预览,预览后选定元 素用自然语言进行页面调整,像真正的"前端工程师"一样开发代码。其中,F2C即Figma To Code, Figma设计稿一键转换为高可用代码,节省了80%重复劳动。 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联网搜索能力让文心快码在问题分析上与DeepSeek有相似效果的推理能力,基 于百度在搜索、知识问答领域的优势,升级代码问答能力,同时在代码改写、多位置跳转、代码安全等 方面也有持续升级。文心快码的思维逻辑处于领先水平,有很好的分析与逻辑回答,有丰富的注释,同 时文心快码支持的本地索引和进一步问答也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本报记者袁传玺 6月23日,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度")发布了文心快码独立AI原生开发环境工具—— Co ...
成立6个月,公司卖了5亿,员工实现财富自由
36氪· 2025-06-23 12:44
以下文章来源于投资界 ,作者吴琼 投资界 . 清科创业旗下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只有8名员工。 文 | 吴琼 来源| 投资界(ID: pedaily2012)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AI造富到底有多凶猛? 上周,一起并购进入我们视野:海外互联网巨头Wix宣布,正式收购一家AI初创公司Base44,交易金额为8000万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以现金支 付。 乍眼一看,交易双方都算不上很知名。但在氛围编程(Vibe Coding)社区里,Base44风头正劲。它身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 由一位90后程序员Maor Shlomo创办,成立至今短短6个月,公司已经实现盈利。正值高速发展之际,创始人却把公司卖了,自己和员工意外实现财富自 由。 因为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家公司背后,只有8名员工。 一位90后程序员创业 半年就开始盈利 其实在Base44项目之前,Shlomo就在AI创业圈小有名气。 今年31岁,Shlomo是一位程序员。早在2017年,他就与朋友共同创办数据分析公司Explorium。后者目前拥有100多名员工,并获得全球知名投资机构 Insight Partners的投资。 直至2024年,在一次 ...
现在张嘴不说Vibe,都不适合在AI圈待了?
创业邦· 2025-06-23 10:35
Core Viewpoint - The term "Vibe" has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concept in the AI industry, representing a shift towards a more intuitive and less technical approach to coding, marketing, and design, which has sparked both enthusiasm and criticism within the community [4][7][8]. Group 1: Vibe Coding - "Vibe Coding" was popularized by Andrej Karpathy, who described it as a new programming experience that emphasizes immersion and productivity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AI, allowing users to focus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rather than technical details [11][12]. - The term "Vibe" makes coding more accessible to a broader audience, suggesting that programming can be an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act rather than a purely technical one [15][16]. - The popularity of "Vibe Coding" has led to a surge in discuss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across various sectors, indicating a collective sentiment within the tech community [16][23]. Group 2: Vibe Marketing - "Vibe Marketing" represents a new marketing approach that leverages AI for rapid content gene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instinct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s [24][25]. - This approach simplifies the marketing process by allowing teams to quickly test and iterate on ideas without deep analysis, focusing instead on immediate market feedback [27][28]. - The emphasis on speed and instinct in "Vibe Marketing" can lead to a lack of strategic coherence, as campaigns may deviate from long-term brand goals [29][30]. Group 3: Vibe Design and Writing - "Vibe Design" aims to replace tradi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with a more intuitive approach, allowing users to create designs based on feelings rather tha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30]. - In content creation, "Vibe Writing" reflects a shift towards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lowering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creativity [31]. - The rebranding of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to include "Vibe" reflects a broader trend in the industry, indicating a shift in how roles are perceived and defined [31]. Group 4: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 The overuse of the term "Vibe" has led to concerns about its dilu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it to become a buzzword devoid of meaning, particularly in technical discussions [34][46]. - Critics argue that reliance on AI for coding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risk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unmaintainable cod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ical debt [35][36]. - Even Karpathy has begun to clarify his original concept, suggesting a shift towards "AI-assisted cod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developers to maintain technical judgment and understanding [37][39]. Group 5: Broader Implications - The rise of "Vibe" as a concept reflects a desire for a more relatable narrative in the AI industry, filling a gap in discuss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5]. - The ambiguity of "Vibe" allows for widespread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making it a viral term but also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its reliability in serious contexts [46][48]. - Ultimately, "Vibe" serves as an amplifier of existing expertise,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skilled professionals while posing challenges for those without a strong foundational knowledge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