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

Search documents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确认时点知多少(一至三)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9 00:52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 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国务院财政、 《中华人民 共和国企业 税务主管部 和 所得税法实 门另有规定 施条例》 取 《除外 ● 销售货物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 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 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 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 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 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 够可靠地核算。 确认时点: l O 销售商品采用 71 办要 托收承付方式 托收手续时 的 2 销售商品采取 发出商品时 预收款方式的 3 购买方接受商 销售商品需要 P (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品以及安装和 安装和检验的 检验完毕时 4 销售商品采用 收到代销清 支付手续 - 方 車时 式委托代销的 5) 以分期收款方 合同约定的 收款日期 式销售货物的 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 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12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 ...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专题(银行业)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9 00:52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准予税前提取 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 1、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 等贷款); 2、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 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 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 收融资租赁款等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 F : 3、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 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 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 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 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按照以 下公式计算: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 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一截 至上年未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 额。 (三) 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 贷款损失准备金 >>> ► 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 〔2007〕54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 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 失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3、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4、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 ...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专题(银行业)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8 09:22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准予税前提取 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 1、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 等贷款); 2、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 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 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 收融资租赁款等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 F : 3、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 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 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 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 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按照以 下公式计算: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末准 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一截 至上年未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 额。 (三) 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 贷款损失准备金 >>> ► 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 〔2007〕54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 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 失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3、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4、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 ...
龙源电力: H股-2024年度股东大会通告
Zheng Quan Zhi Xing· 2025-05-27 11:24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通告的內 容 概 不 負 責,對 其 準 確 性 或 完 整 性 亦 不 發 表 任 何 聲 明,並 明 確 表 示,概 不對因本通告全部或任何部分內容而產生或因依賴該等內容而引致的 任 何 損 失 承 擔 任 何 責 任。 茲 通 告 龍 源 電 力 集 團 股 份 有 限 公 司(「本 公 司」)謹 訂 於 2025 年 6 月 17 日 (星 期 二)上 午 9 時 30 分 於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中 國」)北 京 市 西 城 區 阜 成 門 北 大 街 6 號(c 幢)3 層 會 議 室 召 開 本 公 司 2024 年 度 股 東 大 會(「年 度 股 東 大 會」), 以 審 議 及 批 准 下 列 事 宜: 普通決議案 * 僅供識別 –1– 特別決議案 之一般性授權 之一般性授權 作為匯報文件 除 另 行 界 定 者 外,本 通 告 所 用 詞 彙 與 本 公 司 日 期 為 2025 年 5 月 27 日 載 有 上 述 決 議 案 詳 情 的 通 函 所 界 定 者 具 有 相 同 涵 義。 承董事會命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专题二十一丨退税操作流程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7 10:10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即将接近尾声,对于在2024年度内 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超过汇算清缴应纳税款 的企业,应及 时申请 退税 。 为了充分利用税务机关提供的退税服务, 提高退税效率, 避免年度汇算清缴集中退税期拥堵, 建议纳税人汇算清缴后 有产生可退税款的要尽快申请退税。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发起退税吧~ 操作步骤 步 骤 1 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完毕后,系统提示存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税款,纳税人可选择"申请退税",点击【确 定】,系统将跳转至一站式退抵税(费)界面。 也可选择"暂不办理",后续申请退税时通过【步骤2】进入申请退税。 步 骤 2 登录电子税务局后,点击【我要办税】-【一般退税管理】-【一站式退抵税(费)】功能菜单。 系统自动带出纳税人的多缴信息及相关基本信息。 纳税人可在【我要查询】-【涉税信息查询】-【办税进度及结果信息查询】查看退税进度。 根据相关事项要求,上传对应附件。点击【下一步】,预览提交事项。点击【提交】,完成退税申请。 提交后,系统提示申请成功。 步 骤 3 往期精选 | 国家税务总局发文优化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 | --- | ...
非居民企业汇算:看这3个关键问题!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7 10:10
问题3:需要报送哪些资料? (1)采用据实申报征收方式的非居民企业需报送以下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2019年版)》; 新手会计 今年我要负责公司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看了半天文件还是一头雾水。 重庆税务 先别急,非居民企业汇算清缴确实有些复杂,来花两分钟搞懂以下3个问题,轻松合规完成申报! 问题1:谁需要申报 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均应按规定参加企业 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 新手会计 如果企业现在没有盈利,是不是不用申报了? 重庆税务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无论盈利或者亏损,都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除非非居民企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可不参加当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 1 临时来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不足1年,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且已经结清税款; 2 汇算清缴期内已办理注销; 3 其他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不参加当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 小李 税务 人员 小李 税务 人员 问题2:汇算清缴时限? 非居民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2025年5月31日前),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 ...
【关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这些优惠政策的填报要点请注意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7 01:25
2025年1月1日至5月31日,纳税人需要办理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尚未完成 的纳税人请抓紧时间办理! 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企业享受优惠事项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 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今天申税小微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常见的优惠政策填报要点! 一、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优惠政策 2024年度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 所得额 不超过300万元 的部分, 减按25%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 20%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税费政策的公 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2号) 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 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 实际发生额的 100% 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 无形资产成本的 200% 在税前摊销 。 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 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 上,在2023年 ...
“税路通·鹭税畅行”丨《居民企业境外投资信息报告表》,“走出去”企业别忘填!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6 09:29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期截至5月31日,"走出去"企业在申报时,别忘了一并填报《居民企业境外投资信息报 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噢! 一、报送对象 1.居民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的任何一天, 直接或间接 持有外国企业股份或有表决权股份达到 10% (含)以上的,需由 直接境外投 资 的居民企业履行填报义务。 2.居民企业通过境内合伙企业,符合信息报告条件的,需由 合伙企业合伙人 作为报告人填写《报告表》。 ★ 在判断居民企业股东是否达到股份控制标准时, 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 ,多层间接持有股份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 算,中间层持有股份超过50%的,按100%计算。 二、报送内容 1.在一个纳税年度中的任何一天,被居民企业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或有表决权股份达到10%(含)以上的外国企业。 2.若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发生股权转让,导致年末持股比例不足10%的,仍需报告被转让境外被投资企业,报告人在填报"外 国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时,可以 填报转让前最近一期的数据 。 3. 受控外国企业信息 。受控外国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判定:一是构成控制,控制标准包括股份控制和实质控制;二 是 ...
企税汇算 | 如何填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5-25 15:50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3.最近1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 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 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 例不低于60%。 (三) 近1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 收 入 占 企 业 同 期 总 收 入 的 比 例 不 低 于 60%。 (总收入=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 (四) 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 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 例不低于10%。 二、资格有效期 进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 报表单"根据您的业务情况勾选需要填写 的表单。 相关链接: 来源:重庆税务 高新技术企业 资格自证书注明的 发证时间所在年度 起生效,有效期为 3年。 三、填报 填报《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 表》(表单编号A107041) : 在清楚是否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后,您便可开始着手申报。下面将为您详 细拆解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申报所涉及的关 键申报表单,帮助您梳理填报逻辑,做到 胸有成竹,轻松应对申报流程。 这里需注意的是, 所有有效期内的高新 技术企业均需填报,无论是否享受优惠。 1. 关注!企业所得税汇算办理要点 2. 收藏!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申报指南来了 ...
12366热点问题解答——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热点问题(十三)
Sou Hu Cai Jing· 2025-05-25 08:46
Group 1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ligible for tax exemption can include income from donations, government subsidies (excluding those from government service purchases), and membership fees as tax-exempt income [3][4]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ust meet specific criteria to qualify for tax exemption, including being legally registered, engaging in public welfare or non-profit activities, and ensuring that all income is used for approved purposes [5][6][7][8][9] Group 2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obtained tax-exempt status must follow regulations to apply for tax exemption with the tax authority, ensuring that their income meets the conditions set forth in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Law and its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s [10] - Industrial mother machine enterprises seeking to benefit from R&D expense deductions must meet several conditions, including producing advanced industrial mother machines and having a minimum percentage of R&D personnel relative to total employee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