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
icon
Search documents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
Xin Hua She· 2025-06-04 12:49
↑1945年,夏淑琴(左二)和妹妹(左一)与舅舅一家合影(翻拍照片)。 ↑2016年12月3日,夏淑琴(右二)和家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遇难者献花。 ↑2018年12月10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中,夏淑琴给遇难者名单墙上亲人的名字添漆。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刚吃完早饭,淘好了午饭要用的米,突然听到沉重的皮靴声。一队日本兵敲开房门,直接射杀了开 门的房东。她的父亲跪地恳求,仍被枪杀。随后,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轮奸并杀害了她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姐姐,又杀死了外公外婆,又将年仅1 岁的小妹妹从桌下拖出摔死。 夏淑琴被外公藏在被子里,因惊吓大哭,被日本兵连刺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她满身是血,听见妹妹在哭喊"妈妈"。姐妹俩靠着炒米和锅 巴,喝着水缸里的水,在亲人的尸体旁熬过了十多天。 这个原本9口的家庭,7人惨遭杀害,两个小女孩瞬间成为孤儿。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内,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近6周的烧杀淫掠,至少30万人遇 难。后来,慈善机构"老人堂"的人救走了姐妹俩。夏淑琴的伤口已经化脓,老人们用烧着的棉花为她处理伤口。最终 ...
抗战影像记忆|他们,这样长大
Xin Hua She· 2025-06-01 12:36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祖国大好山河。多少人,成长在烽火狼烟之中。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妇孺200余名,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嚎啕大哭。王小亭 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抗日儿童团组织。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儿童团员们不但没有放弃学习,还常常帮助游击队站岗、放 哨,捉汉奸、打鬼子,成了子弟兵的好帮手,涌现出了一大批少年英雄。 放学回来(1941年,太行山区)。徐肖冰 摄 危急存亡之秋,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这当中就有不少稚嫩的面庞。 战火,吞噬了孩子们本该绚烂多彩的童年。也正是战火,淬炼了孩子们的意志与勇气。在战争中,他们学会了战斗;在战斗中,他们成长为英 雄。 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在村口路边站岗放哨,保卫根据地。石少华 摄 1940年6月,河北唐县的儿童团员在查路条。沙飞 摄 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员们列队高歌。赵烈 摄 太行解放区的儿童团。徐肖冰 摄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的孩子在站岗放哨时教路过的乡民识字"加紧春耕"。沙飞 摄 1943年,陕甘宁边区儿童在纺线。郑景康 摄 黄金似的谷穗,黄金似的童年。沙飞 摄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Jing Ji Ri Bao· 2025-05-28 01:00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中共中 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强调"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 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9日,人民抗日红军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表示"愿即改名为国民 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5日,中共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交付国民党。9月22日,该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 宣言的谈话》。这标志着以抗日为共同目标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 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中国人民只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视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政治保证,并以之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 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 ...
新四军第七师有多富裕?可养活20个甲级师,每年上交20万两黄金
Sou Hu Cai Jing· 2025-05-25 13:23
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上下,军民坚持了长达14年的抗战,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一过程 中的付出、牺牲与努力,不言而喻,展现了无数英雄人物和普通百姓的坚韧与毅力。 然而,战争的爆发极大地阻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与增长。在抗战的持久阶段,尤其是面对敌、伪、顽三股力量的合围攻势,经济封锁与军事进攻不断升 级,给中共各根据地与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地盘缩小、部队减员、物资供给紧张,成为这一阶段最典型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并为长期抗战积蓄力量,华中地区的根据地逐步谋求独立自主的转型,努力创新战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皖中地区,尤其是新四军第 七师,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战时经济的一大亮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军第七师不仅能够养活20个甲级师,而且每年上缴20万两黄金,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名。究竟是什么使得新四军第七师能取 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 虽然提到曾希圣和蔡辉这两位人物,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他们却在1941年5月之后,为新四军第七师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从此,他们的名字成为了中 国抗战史上的传奇之一。曾希圣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的政委兼皖中区委书记,而 ...
“是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就应该站出来”(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18 22:02
李金水敬礼。 李金水所获的纪念章。 以上图片均为马梦迪摄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 战中,抗战将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拿起武器坚决战斗时,他们 有的是青年,有的还只是孩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正义,他们 奔赴战场、同仇敌忾。 岁月流转,每当回忆起峥嵘岁月,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他们的故事是最真 实、最动人的民族记忆。本版今起推出"时空对话"系列报道,本报记者走近抗战老兵,听听他们忘不了 的事、还牵挂的事,记下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 年近百岁、面容清瘦,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眼前这位老人叫李金水,穿着整齐,胸前挂满纪念章。 李金水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下北漳村一户贫苦人家。他所在的下北漳村是"前方鲁艺"学校所在 地,1944年,17岁的李金水加入了八路军。 什么是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为了抗日,是不怕死的" 抗战期间,村里一直驻有八路军部队和 ...
1944年,一土匪头子派人送来一张借条:希望新四军接济40万发子弹
Sou Hu Cai Jing· 2025-05-12 17:16
1944年,在浙江嵊东的绵延大山中,山川绿意盎然,群山层叠交错,有一个简朴的小寨子坐落在这片深山老林之中。这个小寨子虽不起眼,却在这里的山间 寂静中,藏着一段传奇。 在寨子的一片空地上,一群人正三三两两地站着。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面色凝重。有人手持着从日本军队缴获的三八式步枪,腰间挂着锋利的柴 刀,身形壮实的男人肩上背着祖宗的牌位,脸上显露着坚定与焦虑。还有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的妇女,她们的目光显得格外哀愁。人们的目光焦急地望向站在 一座已空无一物的房子前的一个人,这个人身着粗布衣裳,面容刚毅,蓄着浓密的胡须,眼中闪烁着一股不屈和决然的光芒。他腰间别着一把驳壳枪,低沉 地对这群人说:"我们已经被包围了两个月,弹药所剩无几,再这么僵持下去只会等死。我已写信给新四军,要求提供40万发子弹!我们要投奔新四军!" 随着王鼎山队伍的壮大,正当他以为自己将永远如此过上"土匪"生活时,日军侵略者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亲眼目睹日军对百姓的残酷屠杀,王鼎山心头的愤 怒无法抑制。于是,他把复仇的目标锁定在了日本人身上,决定利用自己游击战的优势,对付日军。 王鼎山开始派遣探子收集日军活动的信息,并趁机设伏。在一次伏击中,王鼎山的队伍 ...
我的抗战|抗战·青春·记忆
Xin Hua She· 2025-05-11 01:45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academic journey and research focus of Yang Yali, a doctoral student at Nankai University, emphasizing her dedication to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lesser-known figures during this period [4][6][10]. Group 1: Academic Background - Yang Yali was born in 1996 and began her master's studies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2018, focusing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individuals in the Nanjing Safety Zon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4][6]. - In 2021, she started her doctoral studies at Nankai Univer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or Jiang Pei, continuing her research on wartime history [8]. Group 2: Research Focus - Yang's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daily lives of citizens in the wartime context, particularly in the Nanjing Safety Zone, and she has uncovered significant yet previously overlooked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 aided refugees during the Nanjing Massacre [4][6]. - During her year-long exchange program in Japan as part of a dual doctoral degree project with Aichi University, she accessed a wealth of Japanese archival materials, enhancing her research with new historical details [8]. Group 3: Personal Commitment - Yang expresses a strong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the mem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tating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to seek truth and uphold peace has been passed to her generation [10]. - Her motto, "Study for the rise of China," reflects her dedication to her academic pursui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memory [11].
【史海回眸】多位中国抗日将领曾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Huan Qiu Shi Bao· 2025-05-08 22:38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military leaders who studied at the Vasilevsky Military Academy in the Soviet Union, emphasizing their roles in modernizing the Chinese military and their impac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1][10].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Vasilevsky Military Academy has trained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litary personnel, including early memb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uch as Liu Bocheng and Zuo Quan [3][8]. - Liu Bocheng, who studied at the academy, faced language barriers but overcame them through diligent study of Russian, which enabled him to excel in military theory and practice [4][6]. Group 2: Contributions to Military Strategy - Upon returning to China, Liu Bocheng translated and standardized military terminology and authored several military textbooks, which were crucial for adapting to new warfare strategie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7][10]. - Zuo Quan, another notable graduat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Long March and later in the anti-Japanese efforts, demonstrat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gained at the academy [8][10]. Group 3: Ongoing Legac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military and the Vasilevsky Military Academy continued post-1949, with ongoing exchanges that contributed to military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10].
新四军成立时,四大支队的司令分别是谁,后来被授予什么军衔?
Sou Hu Cai Jing· 2025-05-08 12:06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重要力量。虽然新四军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但它在抗战中 同样展现了巨大的英勇与坚韧,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将领。对于新四军的了解,很多人并不深入,甚至对 于其成立初期的组织结构、支队司令员的身份及1955年授衔时的军衔情况知之甚少。那么,今天我们就 一同回顾这一段历史,解答这些疑问。 新四军于1937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地点在湖北汉口。全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 军。它的组成来源于当时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体编制复杂,战斗力逐步发展起来。新四军成立 初期,组织中由叶挺担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除此之外,新 四军下设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这四个支队成为了新四军早期的核心力量。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 四个支队的司令员和他们的实力。 新四军的第一支队由陈毅担任司令,傅秋涛担任副司令。初期,第一支队的兵力仅为1000多人,但很快 就发展到2300多人,实力相对较弱。兵员不足,装备也差,十几人才能拥有一把枪,这种装备状况严重 影响了战斗力。不过,陈毅的领导才能和指挥能力非常出色,在他的带领下,第一支队逐渐壮大。第一 支队的组成比较 ...
胡发坚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他牺牲的有点意外
Sou Hu Cai Jing· 2025-05-07 04:15
新四军中共正面战场上的一支部队,由原来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组成的。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 纪念日。新四军第一支队是新四军初期的四支主力队之一,由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胡发 坚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11月7日,8月,第1支队和第2支队机构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 指挥部。第一支队作为新四军最初的主力支队之一,其初期的领导人陈毅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傅秋涛 被授予上将军衔,而胡发坚参谋长和刘炎先后牺牲,其中参谋长胡发坚牺牲却是一个意外。 1939年1月,受命赴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主持全面工作。他领导这支部队在武进、 无锡一带开辟抗日游击新区,直接指挥坂上附近的西王村战斗,极大地振奋了苏南人民的抗日信心。他 创办随营学校,招收爱国知识青年参加学习,培训了大批敌后抗日骨干分子。他还主动开展战区群众的 宣传组织工作,逐步扩大抗日进步力量,为新四军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在新四军忙着抗日建立抗日根据的时候却引起来了地方武装的不满,武进县洛阳一带,大刀会头目侯 人雄在当地敲诈勒索,鱼肉乡里,民愤极大。新四军派人去做工作,他们都蛮横无理,拒不接受新四军 的帮助教育和好言相劝,并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