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Search documents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罗季奥诺夫—— “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伟大和深厚”
Ren Min Ri Bao· 2025-07-01 21:54
"随着中文学习的深入、所读书籍的增多,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伟大和深厚。"罗季奥诺夫注意 到,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中国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时尚进入俄罗斯年轻人的世界。"目 前在俄罗斯,仅公立教育机构就有至少5万人学习中文。2019年,中文正式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 外语科目。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有大约60个中文学习项目。"谈到接下来的工作,罗季奥诺夫表示,他正 在和夫人一起翻译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同时也在整理来自伏尔加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 家的文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聚集了许多中国文学翻译人才,有15个老师在积极从事相关翻译工作, 包括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他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罗季奥诺夫出生于俄罗斯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与中国东北边城黑河隔江相望。少时,喜欢外语的他对 中文产生浓厚兴趣,于是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他曾经到复旦大学进修,后来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攻 读中国文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译介工作。 罗季奥诺夫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他看来,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他 回忆道:"在我的童年岁月,家乡的人们知道对岸是中国,却对中国几乎 ...
青年写作,在时间中沉淀(圆桌谈)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9 22:48
1 老不动了 发天魔了 时时刻 > 端的保健保面的同代 t- 下发文坛用户人 the STOL NES Friench. E 作家的 出來 rg . N 概念的 周婉京 个 -- 米E 周婉 STENNER LA T PARZEREN 手 短 篮 今 小 21 前 ië 脚 集 市委文政法 102 B R N I N G 每一次破碎,都是生活给我们 第8章 > > 國語 重塑自我的机会 苏童 × 张莉 × 班字 × 姚晨 诚意推荐 级 致 周宏翔 最新长篇小说 叙述语言的一次挑战,真切情感的一次回归 R -- 亟待记录的当下,被他认真地书写了下来 短 来 要 都 | 色 代 白 城 | 电 习 长 | | 图 | 文 | 人 | | | 大 | 人 CH 2 3 Y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12期"作家活动周"在北京和贵州举行。本次活动周以"中国文学新力量 专场"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37名青年作家参加活动。本报记者邀请周宏翔、周婉京、林为攀、 钱幸4位青年作家开启了一场圆桌谈,管中窥豹,观察新一代青年写作者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们 有哪些体会与困惑。 "他们未曾宣之于口的,是我更感兴趣的" 问:请 ...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访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俄罗斯汉学家罗季奥诺夫
Xin Hua She· 2025-06-21 02:01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题:"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访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俄罗斯汉学家罗季奥诺夫 新华社记者张晨光、周雯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这项事业给我带来快乐,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来华参加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俄罗 斯汉学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说。 6月17日,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本届颁奖仪式表彰了12个国家的16位获奖人。罗季奥诺夫获得了这一中国出版界 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 对此,罗季奥诺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家,能够获此奖项无疑是一项莫大的殊荣。 罗季奥诺夫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翻译了老舍、贾平凹、韩少功等作家作品26部,策划出版了《边城文集》《白雪乌鸦》 《第四十三页文集》等中国现当代文学译文集。 这是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的肖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罗季奥诺夫注意到,进入21世纪,中俄文学交流日益密切,在俄罗斯书店的书架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图书。 尽管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
我的文学跨越之旅
Ren Min Ri Bao· 2025-06-16 22:13
《青铜葵花》:讲述了农村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之间 深厚纯真的兄妹情。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彼此守护,用爱 与善良抵御贫穷与苦难,展现出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辉。 《蜻蜓眼》:以中法混血孩子阿梅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 上世纪30年代起,中法结合的一家人在上海、马赛、宜宾 三座城市生活的故事,以孩子的视角展现家人间的亲情羁 绊。 我们手里抓着一手好牌,怎样才能不将这一手好牌打烂,这就看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运行在文学应走的 金色车辙上,能否坚持文学的根本规律、基本原则和文学性。讲,大讲特讲——凭什么不讲?不讲就是 渎职,就是愚蠢,但一定是在文学的框架里讲,并且一定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讲,题材是中国的,主题 是世界的。唯有如此,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不只是了解,是喜欢,是羡慕,是钟情,是长驱直 入精神腹地。中国文学参与人类文明的共同建构,有永不枯竭的写作资源作为保证,而且这种资源是优 质的,是中国特有的。 法国于我而言,并不十分陌生。原因是我读了很多法国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文学作品呈现的人文风 貌、自然景观、某个城市与乡村的具体情景——法国其实早就被我"看到过"了。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法 国时,就觉得自己已经无数次到过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