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Search documents
“懂人”和“共情”,是打破商业困局的关键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10-10 00:05
《有效共情》这本书精准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商业实践中"事"比"人"更得重视,但"懂人"的能力,恰恰是打破 困局的关键,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共情"。在这本书中,作者破除了"共情天赋论",提供了可习得的方法论、 可复制的策略及可执行的方法,指导我们将其应用于客户需求洞察、高效团队协作及自我认知领导力,帮助我 们将共情转化为系统性商业工具,相信它将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摘编自《有效共情》。荐读之。 《有效共情》 作者:迈克尔·文图拉 译者:苗昊聪 出版时间:2 0 2 5年6月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共情的七种原型 什么是共情? 共情远不止是说句"这肯定很难吧"。真正的共情,是懂得将他人困境置于阳光下,让痛苦有处安放。共情不 仅是聆听,更是提出值得深挖的问题。它既需要探索的勇气,也需要想象的翅膀。真正的共情者都明白自 己其实一无所知,他们懂得在每个故事背后,都有永远无法尽览的广阔天地。 在商业世界里,"效率优化""业绩增长""技术创新"长期是大家紧盯的核心议题。管理者忙着琢磨流程再造,创业 者把重心放在研发投入上……可现实常常不遂人愿:流程标准化了,客户该流失还是流失;技术迭代了一轮又 一轮,市场反馈却没达到预期。不 ...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9-29 03:22
一、标配:闭嘴 (原标题: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最近这一段时间,有很多父母来咨询青少年心理等相关的问题。 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是容易和父母起冲突,叛逆、厌学等等。 正如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所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 生时期。" 那么,该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总是喜欢说硬话。 态度上很强硬,还带着攻击性,总是各种指责、抱怨、训斥、放狠话。 比如: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了。 你这么大了,这么点事情都搞不定,还能干嘛? 学习是你的事情,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去打工算了。 青春期的孩子执拗、冲动,你说硬话,只会激怒他。 那么该怎么办呢?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你或许也听过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一位网友就举了自己的案例: 他在初中时,有网瘾,经常和朋友去网吧,一玩就是一宿。这导致他白天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一落千 丈。 起初,他的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每天都打骂他,试图用父母的权威压制他。 但 ...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AI理解自己?
Hu Xiu· 2025-09-28 12:08
现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已经不说"网上都一搜下"而是会说:问问Deepseek,问问ChatGPT吧!不仅是世界大战是哪一年、这道题怎么做,我们更经常会 问:伴侣不理解我怎么办?这句话该怎么说?这个决定对吗? 看着屏幕上跳出的一行行字,我们甚至会觉得,AI比身边人还理解自己…… 可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们请到了社会心理学者张艺。请他从社会心理学中共情和情绪的角度拆解,AI到底是如何"显得"理解我们,又是如何人们共情的。 张艺,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生。他的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在实验室和现实中的社会群体里建立有意义的连结。最近,和许多人一样,他也开 始思考并探索人工智能对于人与人的连结和共情意味着什么。 一、"共情是情绪和道德的交叉点" 张艺: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利——从那个时候我发现我是能感受到机器人有跟人类一样的情感,容易去跟它们共情。 但是如果是人和现在的AI这种关系,我觉得最直接的例子是2013年《她(Her)》那部电影。电影里,男主因为孤独,就找了一个AI的操作系统(由斯佳 丽·约翰逊配音)陪伴他。这个系统没有形象、身体,只有一个声音,但这个男主最后还是爱上了操作系统,跟她发展了一段亲密 ...
为什么“共情”是下一个伟大的创业机会——在有限的一生里“体验”无限种人生
创业邦· 2025-08-15 03:18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of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mpathy through VR and MR technologies, highlighting their potential to create profou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connections [6][18].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VR experiences on empath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immersive storytelling seen in works presented at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7][12][14]. - It identifies empathy as a crucial element for personal growth,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business success, suggesting that understanding others can lead to better interpersonal dynamics and enhanced workplace environments [20][21][22]. Group 2 - The article outlines how VR and MR technologies serve as a new "cognitive infrastructure," allowing users to transition from passive obser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in narratives, thus enhancing empathy [24][26]. - It compares traditional film and VR experiences, noting that VR provides a higher level of immersion,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physical engagement,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empathy [25][24]. - The potential for VR to democratize rare life experiences is discussed, suggesting that simulation games could become significant products in the VRMR space, allowing users to explore diverse life choices and underst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