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共识

Search documents
“我是客观派”
Zhong Guo Fa Zhan Wang· 2025-05-13 03:11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守营 暮春时节的燕园,紫藤垂绦,芍药初绽。在北京大学承泽园古朴的院落里,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的深度思考与讨论正在展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携其最新修订的《解读中国 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在承泽论坛第39期暨北大博雅讲坛第656期活动中, 以"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为主题,向来自学界、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线上线下300余位听众,系 统阐释了他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 当林毅夫手持第5版《解读中国经济》缓步登台时,现场观众自发响起掌声。这部凝结着当代中国经济 学智慧的作品,其渊源可追溯至1995年北大开设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2008年,林毅夫赴任世行前整 理出版的《中国经济专题》,经过十余年持续修订,已发展为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的全球畅销著作。 "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三个自洽。"林毅夫在演讲中强调,理论逻辑的自洽体现在新结构经济学框架的严 密性,历史逻辑的自洽表现为对百年经济变迁的合理解释,实践逻辑的自洽则在于其与改革开放进程的 深度契合。这种三位一体的学术追求,使得该书成为国际学界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 当被问及"乐观派"标签时 ...
林毅夫:应对新挑战,人才、国内大市场、产业链配套齐全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4-29 08:56
林毅夫进一步表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好,根源在于政府干预带来 的扭曲和政府失灵。对此,主流经济学理论开出了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药方",认为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必须把制度安排同时建立起来,也即"华盛顿共识"。除此之外,当时的另一个 共识是,中国所实行的"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渐进双轨制改革,是比计划经济更为糟糕的制度。也正 是由于这一"共识",每当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时,国际上就会出现"中国崩溃论"的声音,认为中国经 济增长不可持续。 "但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后按照主流理论进行市场化转型的国家,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经济停滞、崩 溃、危机不断和严重的腐败,上世纪80—90年代的增速甚至比上世纪60—70年代还要低。而中国却凭 借'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渐进双轨制改革,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从而为真正过渡到市场经济创 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林毅夫说。 林毅夫还回答了一个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 林毅夫指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判断要基于中国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即中国的后来者优势还有多大。这 种后来者优势可以用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水平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