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

Search documents
持艺舟双楫 求学艺相成(谈艺录)
Ren Min Ri Bao· 2025-07-05 22:41
我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学术研究,同时也从事书法创作,切身的体会是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耳 顺之年后,时常想起王朝闻先生常说的8个字:"不到顶点""再再探索"。"不到顶点"提醒创作者还有探 索空间,"再再探索"则催人发幽探奥,不断探索艺术的至理至法。 我更切身的体会是,研究艺术如荡舟海上,需要双楫,一楫是学问学理,一楫是创作实践。双楫摇起, 相互配合,艺舟方能行稳。艺舟双楫,直白一点说,就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近现代以来,艺 术有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区分。人的精力有限,择有取舍,术有专攻,时代使然。不过从另一角度 看,不可片面理解这种区分。分是为了合,分是过程,合是结果;分是手段,合是目的。缺乏学术思考 和学问修养,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同样,没有创作实践带来的切身体会,也很难成为出色的理论 家。为什么前辈们一再强调学问、修养和理论认识的重要性,又一再告诫"不通一艺莫谈艺",深意即在 于此。 多年来,我走的是"持艺舟双楫,求学艺相成"之路。我的学术研究,包括书法但不限于书法。理论方 面,既有古代书家的专题研究,也有现当代书法研究。创作方面,既有案头的小字书法,也有走向山川 的擘窠大字。小字书法多用于 ...
抗战影像记忆丨延安!延安!
Xin Hua She· 2025-07-03 03:12
不久,路口驶来另一辆汽车,车上跳下来一位外国人,将摄影机和电影胶片交到吴印咸的手上,并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低声说了一句"延安!延安!"。 此时,武汉尚未沦陷,但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盯梢,双方没有过多交谈,就在夜幕中匆匆分手,彼此竟都没有看清对方的面容。 这名外国人,就是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未能前往延安拍摄的荷兰著名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后来,吴印咸携带着伊文思赠送的摄影机和胶片抵达延 安,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所在"。这位原本不打算久待延安的摄影家,后来却不想离开了。 1938年,武汉。 一个星光暗淡的夜晚,摄影家吴印咸乘车来到汉口郊外,在一条偏僻的马路边停下。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作家丁玲眼中的"乐园",是诗人何其芳笔下"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更是无数年轻人心里的"圣城"。 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救国大旗,让仁人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千百万爱国知识青年拼死奔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 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的呐喊响彻云霄。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黄河大合唱》主创者之一光未然,行军途中 ...
【教育观察】“工匠进清华”:破解产学研脱节的一剂良方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09 17:59
近期,清华大学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结业,220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带着实际课题走进清 华课堂,在院士的指导下攻克技术难关、形成创新成果。这一举措不仅为工匠们打开了知识新天地,也 为高等教育如何服务产业需求提供了生动范例。 结业典礼上,郝吉明院士叮嘱学员要做"顶天立地的实践者"。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工程的时代 价值——既要立足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又要胸怀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当更多工匠既能娴熟操作设备 又能创新工艺流程,当更多学者既懂实验室研究又明产业痛点时,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必将获得 更强劲的动能。这场发生在清华园里的"化学反应",值得在全社会持续催化。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这场"强强联合"的探索值得喝彩。中国一汽的杨永修在清华学习期间拿下了5项专利,盾构机操作手母 永奇用人工智能思维优化施工方案,电力工人谢邦鹏破解光伏管控难题——这些成果生动诠释了"理论 联系实际"的力量。当院士的前沿理论与工匠的实操经验相遇,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加法效应,而是几何 级数的创新裂变。这种培养模式,正是破解当前产学研脱节难题的一剂良方。 更可贵的是,这一工程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