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背债
icon
Search documents
7.22犀牛财经早报:中央汇金二季度2000亿元增持10只宽基ETF 娃哈哈争产案第二被告曝光
Xi Niu Cai Jing· 2025-07-22 01:46
公募规模创34万亿元新高 在4月初的股市震荡中,中央汇金表示增持了ETF,并首次明确其类"平准基金"定位,极大地提振了市 场信心。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显示,中央汇金二季度耗资高达2000亿元,买入10只宽基ETF,成为稳 定市场的中流砥柱。随着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中央汇金增持ETF情况浮出水面。总的来看,二季度, 中央汇金增持ETF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增持范围广,包括沪深300ETF、上证50ETF、中证500ETF、中 证1000ETF,持仓较为多元化;二是增持力度大,多只ETF增持金额超过百亿元。(上证报)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其中提到,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 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 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 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伪造材料骗贷。制 作虚假职业证明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券商中国· 2025-07-21 23:19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 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7月21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 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根据风险提示,"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 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 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 伪造材料骗贷。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 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 抽取高额分成。获取银行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风险提示称,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监管总局提示: 提高风险意识。切记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本质都是骗局。面对"职业背 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铤而走险,贪小失大。 珍惜个人信用。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要合理规划收支,按时偿还各类债 务,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 ...
官方提醒: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财联社· 2025-07-21 14:05
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 一是承担高额债务。 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 收、罚息,甚至被起诉。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 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二是个人信用受损。 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 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 三是法律风险极高。 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 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称,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 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 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 虚假宣传引诱。 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 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 ...
警惕“职业背债”陷阱!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Ren Min Ri Bao· 2025-07-21 13:11
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相关负责人提示消费者,任何承诺贷款却"不用你还"的话术都是骗 局。目前,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依法严打骗 取贷款、贷款诈骗等犯罪活动。如公众发现有人兜售"背债赚钱"门路,或身边有类似伪造材料、骗取贷 款行为的,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及时向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旦不慎卷入骗 局,要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寻求法律帮助,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此外,要珍惜个人信用。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要合理规划收支,按时偿 还各类债务,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发现信用记录异常,及时联系 金融机构核实处理。审慎对待"代办"业务,在有资金需求时,警惕非法中介虚假宣传,务必选择正规、 可靠的渠道办理业务。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由他人"代办"业务,避免上当受骗 遭受损失。在任何合同上签字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据悉,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 瓜分,而背债人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 ...
焦点访谈|馅饼还是陷阱?揭秘“职业背债人”背后的真相
Yang Shi Wang· 2025-07-19 13:2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法金融中介乱象随之引发关注,尤其是一种叫"包装贷"的骗贷套路,为害不浅,已经形成 金融"黑灰产"。这里说的"包装贷",就是一些非法贷款中介为了牟取利益,通过虚构职业、包装资产、伪造流水等非法手段把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 人,经过包装后贷出款来,并且从中分赃分成。最后,这个被"包装"出来的人,就成了"职业背债人",成了老赖。最近,就有一位观众给《焦点访谈》反映 了他自己被包装成"职业背债人"的所谓经历。 近段时间,村民黄某礼接连收到了当地法院的四份判决书,事由是:当地三家银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起诉黄某礼欠债不还,显示:黄某礼分别借了农业 银行34万元房贷和6万元装修贷,以及农商银行3.5万元装修贷,邮政储蓄银行4.7万元农户贷,四笔贷款共计48.2万元。 "职业背债人"黄某礼:"还不上,我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绝对还不起。" 既然根本没有偿还能力,那这个钱是怎么从银行贷出来的呢? 今年53岁的黄某礼,没有固定工作,平时靠打些零工勉强过日。有一天,一个做"包装贷"的黄姓贷款中介找上了他。 黄某礼:"打电话说,有人可以从银行帮我做贷款,做80万出来,只还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