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戏曲
icon
Search documents
父亲的戏剧人生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2:10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legacy and influence of Shen Fucun, a prominent figure in Peking opera, highlighting his artistic journey, 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art form [1][2][4]. Group 1: Artistic Journey - Shen Fucun began his career in Peking opera during a time when the art form was declining, yet he managed to excel by learning from various schools and integrating different artistic elements [2][3]. - His career was marked by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a forced transition to different roles due to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yet he returned to prominence in the 1970s [2][4]. Group 2: Artistic Philosophy - Shen Fucu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blend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lements in Peking opera, aiming to attract a broader audience while maint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art [3][4]. - He focused on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ensuring that performances resonated with audiences [4][6]. Group 3: Legacy and Influence - Shen Fucun's dedication to Peking opera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with his methods and philosophies influenc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erformers [5][6]. - The article underscor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inuing his legac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e art form while innovating to meet contemporary tastes [5][6].
吉林夏日文旅添“国粹热” 生旦净丑献梨园盛宴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2 12:28
Core Viewpoint - The Jilin City Community Peking Opera Showcase Month concluded with a high-level performance by the Jilin Provincial Peking Opera Troupe, attracting thousands of visitors and enhancing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scene [1][4]. Group 1: Event Highlights - The event featured a star-studded lineup of performers, showcasing classic Peking Opera pieces that delighted the audience [1][2]. - The repertoire included a mix of martial and lyrical performances, such as "Hua Mulan," "Three Attacks on the Zhu Family," "Zhuangyuan Mei," and "Drunken," highlighting the diverse styles of Peking Opera [2][3]. Group 2: Talent Development - The Jilin Provincial Peking Opera Troupe demonstrated the results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efforts, with 80% of its performers being young actors [3]. - The event also saw participation from seasoned fans, with individuals like 61-year-old Gao Xiaowen taking the stage to perform, indicating a growing interest in Peking Opera among the community [3]. Group 3: Cultural Promotion - Jilin City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with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opening of venues like the Xiliancheng Peking Opera Art Park and the Jilin Peking Opera Museum [3]. - Various activities such as "Famous Artists Lectures," "Fan Exhibitions," and "Peking Opera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re being organized to further popularize the art form along the Songhua River [3].
“千年商港”温州:文脉流深润瓯越
Xin Hua She· 2025-06-22 00:48
新华社杭州6月21日电(记者邬焕庆 魏一骏)温州好,别是一乾坤。雁荡奇秀、楠溪温润,秀美多 元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山水诗派的灵动飘逸;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永嘉学派的精神内核,流传近千载 仍历久弥新。 民营经济重镇浙江温州,承袭敢闯敢试的突破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把民营经济的"金名片"擦得愈加闪亮,将"创新 史"续写得更加扎实。 志气:敢为人先激扬时代浪潮 在温州鹿城区海坛山公园的茂密树荫间,坐落着一座青墙灰瓦的建筑——永嘉学派馆。 "这是南宋思想家叶适的代表作《习学记言序目》,书中通过对历史治乱与学术流变的批判性分 析,系统阐述了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不少参观者都会在此驻足。"永嘉学派馆馆长廖益凡指着展 柜中一册线装书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形容文化的力 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 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谈及温州,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活跃进取的企业家等鲜明标识最先跃入人们脑海。 "追溯温州厚重 ...
“点石成金”
Ren Min Ri Bao· 2025-06-17 22:10
在我们眼里,"传"字辈老师就是老祖宗、祖师爷,是昆曲最高的典范、最高的艺术标准。如果能 有"传"字辈老师来看自己的演出,或者得到他们的点拨,那是非常荣光的,感觉他们能"点石成金"。回 想与老师的交往,我虽然未必成了"金",但老师随时随地的点化实在令人称叹。 少年时期在杭州黄龙洞学戏,是非常愉快、淳朴的时光。当时,我和同学跟包传铎老师学《邯郸记·云 阳法场》。包老师是有改革精神的,传统戏里的卢生双手都是绑在身后的,但包老师改成了用手铐,他 说这样双手在前便于表演,可以保持身体平衡,从而方便载歌载舞。有一次我们正在排练场学习,郑传 鑑老师也来了,看见我们把双手铐在身前表演,就和包老师争起来。郑老师说,老传统里卢生双手背 后、五花大绑,那才是上法场。你这样改,难度减弱了,也不太符合法场的情景。包老师解释,双手绑 在身后,人走不稳,转身甩发容易失去平衡,老生演员一般重文不重武,不容易完成表演。 回到南京后,我按照包老师的教法彩排。张金龙老师是看过传统演法的,提出了意见。他不仅要求我恢 复将手背后的传统,还针对卢生的身份、原折子主题"死窜",增加了不少表演技巧:左右甩发、跪地旋 转、抢背、吊毛、跳屁股坐子并平移……以表 ...
让00后“入坑”的爆款京剧,观众买账是硬道理
"起猛了,竟然在京剧里听到了'脱口秀'""00后第一部'入坑'京剧""看完想去学京剧了"……这是青年演员 王梦婷领衔的京剧经典剧目《盗魂铃》演出后,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评价。自2024年年末首演,剧 中"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的台词片段迅速"出圈",网络播放量近亿;今年"五一"期间, 升级版《盗魂铃》又获得了票房丰收。 在戏曲舞台上,年轻人传承传统、探索现代。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荀派第三代传人 王梦婷说:"当年四大名旦创新的时候,也不会所有人都说好。我希望自己去尝试,我接受一切评论。 一出戏最终能不能留下来,要看观众买不买账。" 《盗魂铃》属于京剧"玩笑戏",以市井小戏的形式出现,大多没有严格历史可考,但在题材、人物和形 式上充满现实感。《盗魂铃》脱胎于《西游记》,围绕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展开。 京剧,这本就"高端的食材",在年轻的传承人手里,炖出了新的味道。除了那句"出圈"台词,剧中,王 梦婷与马派老生名家朱强合作表演的探戈舞,也成为话题。创作团队还使用板胡来演绎经典曲目《一步 之遥》,作为配乐。王梦婷回忆:"当时想,如何把这种国际化的舞蹈与中国的戏曲融合,最后我选择 《盗魂 ...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创作谈)
Ren Min Ri Bao· 2025-06-04 21:56
最近,"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举办首场高校巡演,这一版本的演员86%是00后,平均年龄 大约22岁。作为昆曲人,我为《牡丹亭》的再次青春绽放感到高兴。2002年到2019年期间,我担任苏州 昆剧院院长,联合海峡两岸热爱昆曲的人士共同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如今,演了20年逾500场的 青春版《牡丹亭》,已成为"青春文艺"的一个代表作。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20年,是昆曲从"博物馆艺术"回归大众视野的20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现代精神融合的20年。昆曲遇上了最好的时代。政府的重视、社会的认同和大众对昆曲的喜爱,是滋养 青春版《牡丹亭》的土壤。 2003年,我们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探索"以戏带功"培养艺术人才。我们邀请"巾生魁首"汪世瑜 和"旦角祭酒"张继青坐镇,姚继焜、蔡正仁、周秦等名家指导,请汪世瑜和京昆小生翁国生担任导演。 为期3个月的"口传心授"系统培训,每天10个钟头,覆盖从基本功、形体功、毽子功到唱念、形体、文 学修养若干方面,一批青年演员在培训中得到大幅度提高。舞台实践是最好的传承方式,青春版《牡丹 亭》的演员呈现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对昆曲的传承起到接力棒的作用,期待接 ...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2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Shan Xi Ri Bao· 2025-06-02 22:48
5月27日,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近日公布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名 单,陕西2个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入选。其中,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的"秦腔《杨门女将》:对经典传统剧 目的用心继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整理改编传统戏十佳案例",陕西西路秦声文旅有限公 司的"碗碗腔《董生与李氏》:南戏北腔的互融新实践"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戏曲跨剧种移 植改编优秀案例"。 秦腔《杨门女将》在尊重和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了现代审美需求。剧中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文 戏有老旦、青衣、老生的经典唱段,武戏有精彩的对打场面,颇具亮点。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征集评选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旨在落实2024年全国 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安排,引导戏曲院团完善建设发展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持续改善戏曲创作演出生态 环境,推动新时代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陕西将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等诸多方面 支持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引导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扎实做好戏曲艺术创作,促进陕 西戏曲繁荣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记者:柏桦) 碗碗腔《董生与 ...
民营剧团何以摘得首朵“梅花”
Ren Min Ri Bao· 2025-05-25 22:13
舞台上,窄桌叠高椅,男女演员一个踢椅,一个飞身落下,纹丝不差。一时间,喝彩声与掌声响彻剧 院。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表演的折子戏,亮相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最终,她 凭借折子戏专场成功摘得梅花奖,成为评奖改革后全国首名获此殊荣的民营剧团演员。 (责编:袁勃、赵欣悦) 台州乱弹剧团曾经历过生死考验。2010年一个深夜,剧团在下乡演出路上突发车祸,大巴侧翻到湖里, 41名团员全部受伤住院。此后的27天,团长尚文波带着团员们克服困难,复排了7本大戏,凭着一股不 服输的劲儿完成了原定演出。"恢复演出的第一场戏结束,大家在后台抱头痛哭,全团形成了强大的凝 聚力。"鲍陈热说。 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优质原创剧本一本难求等,是这些年民营剧团面临的发展困境。当初跟鲍陈 热一起入团的30名同学,如今只留下4人。鲍陈热谢绝了不少邀请,凭借对戏曲的热爱坚持了下来。 近年来,剧团创排了原创大戏《戚继光》,又推出《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追星者》等现实题 材作品。从濒临失传的濒危剧种,到四进国家大剧院、屡获国家级大奖,400岁的台州乱弹闯出了一个 地方剧种的破茧之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6日 ...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文物修复需要"修旧如旧",戏曲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复制经典,而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 神。导演是一个戏的组织者。作品是整个创作团队的一次协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 等。各个环节像一幅画一样,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故宫的修复室,是评剧院的排练场,最后搬上舞台是 评剧《咫尺千里》的演出呈现。 当千年古画与当代剧场展开对话,我们终会明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 在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生长。"咫尺"舞台,千里心传,这部戏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 点。 (作者为评剧《咫尺千里》导演) 展子虔的《游春图》历经1400年风雨,从创作到修复,从私人收藏到国家宝藏,其背后凝聚无数人的心 血与坚守。中国评剧院推出的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折射跨越时空的传承背后中华 文明的生生不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20 版)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激活。评剧作为植根民间的剧种,其声腔韵律、表演程式本就 源自历史积淀,此次聚焦故宫工匠修复《游春图》的历程,本质上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为 此,我们深入故宫,观察修复师们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 ...
南方最高水平戏曲会演来了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5-09 02:04
5月8日上午,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媒体见面会在湖北戏曲艺术中心举行,会 上宣布会演定于5月15日至6月26日在武汉举办,分为优秀保留剧目展演和优秀青年演员折子 戏专场两大板块,涵盖17台优秀保留剧目和12个(2台)优秀折子戏。 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是我国南方地区戏曲艺术最高水平交流、展示平台。自2017年 在武汉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为加强南方地区戏曲院团交流、展示南方地 区戏曲艺术发展成就、助力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会演参演的17台优秀保留剧目,是各院团的保留戏、看家戏,题材广泛、类型多 元。如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楚剧《大别山人》、汉剧《宇宙锋》、黄梅戏《红楼 梦》、沪剧《罗汉钱》、赣剧《荆钗记》、云南花灯《孔雀公主》、川剧《变脸》等,部分 剧目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首演,且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 程"奖、文旅部文华奖等重要奖项。 戏曲的未来在青年,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云集了12位来自专业院团的优秀青年演 员,将演绎京剧《八大锤》、越剧《北地王・哭祖庙》、荆州花鼓戏《妻审》、川剧《跪 门》、黔剧《搬窑》等经典折子戏。 以戏带人,以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