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幻产业
icon
Search documents
科技“魔棒” 续航城市灯火
Jin Rong Shi Bao· 2025-07-04 06:32
曾经超过2000℃的熊熊炉火,早已定格成历史的画面,但城市的灯火,依旧闪耀明亮。 "诸位都是'逐星者',欢迎来到齐天号星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一高炉内部,与 炉渣内壁的颗粒感、沧桑感相映衬的,是十足的未来风与科技感:太空造型的"齐天机组"在舞台上演绎 星际探险、游客们化身为"逐星者"在模拟舱内体验太空驾驶、星际酒吧里的炉芯咖啡余香袅袅……原 来,这座百年"功勋炉"已被改造成一座名唤SoReal(如此真实)的太空探索主题科幻乐园,并在2024年 开业首年迎来了近百万人次观光客。 6月20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奔赴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 心,在老工业遗存的众多角落,看见了超现实的时尚设计与沉浸式体验——科技的"魔棒",让工业遗产 华丽变身,成为新兴的文旅地标,以多元化、年轻化的消费场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扩展现实(XR)技术带来什么 "当成千上万吨炉渣被清理出去,如此巨大的圆形高炉,可谓绝无仅有,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在这个 空间内,怎么通过科技的力量,把虚拟的场景变得像现实世界一样真实,是SoReal的愿景,让科技和文 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带来无与伦 ...
打造“科幻之城”深圳值得期待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7-03 18:50
凡此种种,让深圳打造"科幻之城"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过,挑战随之而来。譬如,名人效应问题。 提起中国科幻,家喻户晓的除了刘慈欣及其《三体》《流浪地球》,其他人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而 说到深圳科幻,除了吴岩、陈楸帆、海漄等作家,其他人则很难冒头,出圈机会较少。又譬如,区域发 展不平衡问题。当前,南山区科幻创作风生水起,孕育了一批新锐科幻作家与科幻研究机构,共同营造 了面向未来的科幻正能量,带来了不断创新的科幻原动力;福田区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影响力与 日俱增,为深圳科幻立足本土、辐射全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他区无论科幻创作还是科幻产业等方面, 都存在明显短板。而提到深圳科幻产业,学者宋丁曾直言不讳,深圳作为中国科幻城市三甲之一,却因 土地缺乏,一直难以落实科幻产业的较大型用地,有点"英雄气短"的味道。此外,深圳从事科幻创作的 作家总体来说偏少,没有像成都《科幻世界》、天津《科幻立方》那样的科幻期刊,也缺乏叫得响的世 界性、全国性科幻文学奖。 尽管如此,我对深圳打造"科幻之城"前景持乐观态度,正如刘慈欣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期间所言,"深 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具有科幻色彩、未来感 ...
沉浸式人机对战、太空VR模拟驾驶、全息互动酒吧……当未来照进现实,百年工业遗址变身科幻空间
6月20日,北京首钢园一高炉科幻乐园,参观者在参观。一高炉曾是首钢功勋高炉:百炼高温、百米高 度、百年高炉。现如今,这处老工业遗址已经变身一座科幻乐园。园区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高 炉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广泛布局AI、边缘计算等前沿科技,打造高品质的科技文旅消费场 景。当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这里。科幻产业是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的新领域、新赛道。根据《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近年 来,北京集聚创新资源、活跃的创新主体,正推动一批新技术赋能科幻产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 摄 6月20日, 北京首钢园一高炉科幻乐园,参观者体验沉浸式互动装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北京首钢一高炉科幻乐园,工作人员在和观众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6月20日, 6月20日,北京首钢园一高炉科幻乐园,一名男士在拍摄虚拟展示恐龙。"通过'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北京文化科技产业已形成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场景示范等产业促进体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 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创新运用,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数字 ...
(活力中国调研行)百年高炉遇见未来 北京科幻产业加速跑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0 11:19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20日从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中获悉,截 至2024年,全市已落地780余家科幻企业,总营收约480亿元,北京科幻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图为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记者 王紫儒 摄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培育科幻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挥北京市科技创 新优势,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发展科幻、"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产业发展新 业态。其中,科幻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举办5届中国科幻大会,建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建 设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以石景山区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科幻产业 发展布局建设。 太空模拟驾驶、VR人机对战、全息互动酒吧……位于北京首钢园的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是首 个工业遗存改造的全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科幻综合体,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在对具备"百炼高温、百 米高度、百年高炉"等荣誉的一高炉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广泛 布局AI、边缘计算、AR、VR、MR、5G-A、全息影像等前沿科技,融合科普教育 ...
技术破壁,人与AI共创科幻未来
Ke Ji Ri Bao· 2025-06-05 06:12
Core Insights - The first AIGC-produced sci-fi short drama based on the Nebula Award-winning work "When the Sun Falls"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on Douyin, showcasing the potential of AI in content creation and visual effects [1] - The success of this short drama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sci-fi literature from niche to mainstream, driven by awards like the Global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ebula Award, which has recognized numerous outstanding works and authors over the past 16 years [1][2] - The integration of AIGC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the sci-fi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landscape, allowing for more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creation of high-quality visual content [4][5] Industry Development - Chinese sci-fi literature has its roots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eras, with early works paving the way for future narratives and themes [2]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ebula Award in 2010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recogni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new generation authors, leading to a resurgence in interest in Chinese sci-fi, exemplifi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2] - AIGC technology has drastically reduced production time and costs, with the recent short drama being produced in just three months at less than one-fifth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costs [4][5] Market Trends - The Chinese sci-fi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growth, with projections indicating total revenue will reach 108.96 billion yuan in 2024, marking two consecutive years of surpassing the 100 billion yuan threshold [6] - The rise of AI technology is not only enhancing literary creation but also expanding into audio production, leading to a diverse range of sci-fi content including novels, comics, and audio dramas [6] - The industry is evolving towards a more integrated ecosystem, focusing on discovering quality topics and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classic IPs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cross-industry collaboration [6]
当全球第二大出版集团遇见成都:主编的笔记本写满了灵感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28 14:08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编辑|唐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从莱姆的《索拉里斯星》到《三体》里的黑暗森林,从法国的《火星特快》到中国的《流浪地球》,科幻总能不断拓展我们想象力的边界,把我们带到更为 遥远的距离,同时又将相隔千里的我们聚在一起。 以科幻之名,世界各地的创意人从欧亚大陆的两端,跨越大洋彼岸,汇聚于成都这样一个激情洋溢、奇思涌现的沙龙。对法国知名出版人布丽姬特·勒布朗 (Brigitte Leblanc )而言,法国的文化圈从来不缺灵感碰撞的沙龙,尽管千里迢迢而来,她却在成都这场活动上找到了"熟悉的亲切感"。 1 and and the lates 14 按照她的话来讲,"尽管巴黎与成都、欧洲与亚洲在语言、文化、习俗上有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拥有同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将这样的想象力转化成不 同的文化产品。" 作为全球第二大出版集团——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 (Hachette Livre) 旗下Le Rayon imaginaire厂牌的主编,布丽姬特·勒布朗拥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在过去 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主要深耕科幻、幻想小说、漫画等领域。 2023年,她一手主持并引进了《三体漫画》并出版法语 ...
成都:用科幻的翅膀让更多梦想起飞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28 11:29
每经智库研究员 刘旻暘 每经编辑|杨欢 曾几何时,当人们提起科幻,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美国好莱坞的各种科幻大片,就是以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代表的欧洲科幻作 家。但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获得2015年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成为该奖项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 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幻作家,也让世界第一次真正关注中国科幻。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三体》第一部正是在成都的科幻刊物——《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连载的。如今,《三体》已被译成30余种语言风靡世界,影视剧作 品更是火遍全球。不仅如此,成都于2023年举行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来到中国,也让成都成为亚洲第二个主办该盛会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促进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增强中国同世界在科幻领域的合作,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每经智库承办,成都市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成都市法 学会、游戏茶馆、共佳品创联合支持的成都科幻产业国际沙龙(以下简称"科幻国际沙龙")于2025年5月28日在成都举办,邀请国内外优秀科幻企业、知名 科幻专家共聚一堂,探讨全球科幻产业的发展方向。 汇聚业内人士 探索科幻产业发展 ...
全国首只科幻+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启航:助力成都数字文创与科幻产业腾飞
Sou Hu Cai Jing· 2025-05-18 04:23
撬动一座数字文创的"未来之城" 5月15日,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在中基协成功完成备案。这是国内首只聚焦数字 文创、科幻产业和未来赛道投资的产业基金。 这只目标规模33亿元的"耐心资本",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培育"的创新模式,其成立不仅标志着成都在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关键 一步,也为成都发展科幻经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之都"、打造数字文创 "三高地三中心"、助力世界文创名城建设注入了资本新动能。通 过资本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成都正将千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未来产业动能,为城市能级跃迁开辟出一条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的独特路径。 01 预计在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100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等金融资本的助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时刻,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仿若"如虎添翼"。这只目标规模33亿元的基金,以"耐心资本"为内核,成为成都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图片来源:天府软件园 图片来源:张建 摄 数字文创和科幻产业的崛起 ...
四高炉升级改造为峰会会场!首钢园服贸会设施再升级
园区依托服贸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加快产业要素集聚,截至目前,首钢园入园企业达941家,产业类企业 683家,占比73%。目前形成以科幻为主导,协同人工智能、互联网3.0、航空航天等新质生产力产业体 系。在园企业年产值达730亿元,加速向千亿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迈进。今年一季度,北京未来数字空 间创新试验区揭牌,全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落地,首钢园努力构建包括科幻、元宇宙、游 戏、电竞、虚拟现实等在内的数字空间产业矩阵,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首钢园已成为服贸会、北京新年倒计时、ESG中国·创新年会永久会址,二次元动漫节、精酿啤酒节等 主题IP活动也永久落户于此。首钢园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近千场,入园客流超3100万人次。2024年端 午、国庆假期,首钢园游客接待量跻身北京市景区(地区)前十位,全年带动销售额约5.8亿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年首钢园首次承接举办服贸会,四届服贸会累计入园客流超120万人次。园区顺应国际潮流,打造 聚落式会展场所,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结构。四高炉整体改造为会展综合体;刀具车间、修理车间、缓 冲间成为会议场所;高道料仓、防尘风机房、南熄焦塔变身餐饮空间。 据介绍,下一步, ...
京西地区今年建设95个重大项目
本报记者 曹政 昔日的"钢铁巨人"华丽转身,正成为科技、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新时代 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市发改委昨天介绍了今年京西地区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根据重大项目清单,京西地区今年将实施首 钢滑雪大跳台及周边区域整体提升、首钢园服贸会5.0场馆改造提升等95个重大项目,其中续建56个、 计划新开工39个。 苹果园交通枢纽主体基本完工 50个重大活动将在京西举办 南邻阜石路,北靠苹果园路,京西居民期盼的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主体已经基本完工。这意味着, 这个揽入3条地铁线的交通枢纽距离年内完工又进了一步。 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实现1号线、6号线、S1线与快速公交的无缝衔接。从布局上看,同属 地下线的1号线和6号线可在枢纽地下部分直接换乘;乘客换乘S1线和快速公交,则需要上到地上通过 连廊完成;快速公交也能通过阜石路高架上的匝道,直接驶入枢纽内部。 据悉,该枢纽规划有6条常规公交线、4条快速公交线,590个小汽车停车位、6个出租车到发车位、1200 个自行车停车位,将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搭框架"。今年,本市将持续提升区域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