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物无言 守护有力
He Nan Ri Bao· 2025-07-11 00:21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开封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洛阳市检察机关委托洛阳博物馆专家就涉案文物出具专家意见。 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走访调查州桥遗址。 "我院在办理一起文物倒卖案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条案件线索。"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拓介 绍,被告人李某某为提高海兽葡萄镜的出售价格,让无文物修复资质且不具备青铜文物除锈专业知识和技术 手段的被告人张某对其进行除锈等非法处理。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铜镜种类之一,它以高浮雕海兽、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鸟雀、蜂蝶、 花草等图案,是我国古代铜镜制作的一个高峰。涉案海兽葡萄镜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属于不可再生 海兽葡萄镜。 暑期来临,河南文旅强势出圈。在河洛大地寻访大唐文明足迹,在千年古渠感受隔山取水智慧,在汴京古城 体验北宋市井繁华……中原大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释放着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没有坚实的保护根基,文化繁荣兴盛就无从谈 起。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既为检察机关履职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同时也赋予检察机 关在文物保护方面更重的责任。 在考古大 ...
北京抗战文物数量持续增加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06 23:34
在历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之上,北京的抗战时期"文物拼图"逐渐变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探寻这些新增文物背后的故事。抚今追昔,让一段段尘封已久的抗战历 史变得触手可及。 北京现存已知唯一的侵华日军摩崖刻石获得法定文物身份;被发现的日军兵营和碉堡让京张铁路的历史 留存更加多元;新近被发现的一处"地道战"遗迹原址建馆保护……近十年来,在文物部门与文保志愿者 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地区新增多处抗战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让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存逐渐进入公众 视野。 三处日军建筑被认定为文物 在丰台区程庄路东侧,由于行道树和地锦草的遮蔽,很少有人注意到程庄路16号院的外墙间,矗立着一 座圆柱形碉堡。这座建筑由砖块垒砌,上下二层分布有射击孔,但随着时代变迁,碉堡第一层的射击孔 已被封堵,但还能看到往昔的结构。钉挂在外墙的文保牌显示,丰台区文委在2016年将这座建筑认定为 普查登记文物,定名为"程庄路碉堡",但文保牌上并无更多的介绍,为这处抗战遗存增添了一丝神秘 感。 程庄路碉堡是何人所建?据《北京抗战遗存》一书记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在丰台镇铁路 北侧至大井村修建仓库,系军用物资储备及调运场所, ...
镜观·回响丨用匠心修复时光
Xin Hua Wang· 2025-07-06 14:08
2023年7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走进文保修复工作区,同现场工作人 员亲切交流时指出: 泱泱大国、文史浩瀚 无数珍贵的文物遗存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文物保护与修复 是真正的"慢功夫" 需要一代代的文保人才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时值盛夏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在四川泸州举行 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同台比拼 在交流学习中展现出工匠精神 2025年7月5日,来自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张玥在完赛后清理工作台。19岁的她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本届大赛中年龄最小的选 手。本届大赛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最大的59岁,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台切磋,交流互鉴。 2025年7月4日,选手在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赛区参加比赛。 比拼中的大放异彩 来自日复一日的细心钻研 赛场之外,放眼全国 2025年7月4日,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选手杨平在比赛现场修复文物。近两年来,在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已 有4000多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到修复。 2025年7月5日,来自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在读博士黄伟(前)在比赛现场修复文物。在进入决赛的 ...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让徽州文物“活”起来
Xin Hua She· 2025-07-01 00:53
【编者按】 在文明的星河中,总有人替我们连线古今。他们俯身于斑驳的青铜器前,跋涉在绝壁的山路上,用体温焐热发黄的纸页,将风浪里的记忆化作 永恒的坐标。这些"守宝人"也许不能青史留名,却用平凡的努力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他们以生命丈量文明的刻度,用孤独对抗遗忘的洪 流。每一次修补都是向时间倾诉的故事,每一次守望都是对未来许下的承诺。让我们走近这些"守宝人",聆听文物背后最动人的心跳。 03:49 正值梅雨季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时常烟雨朦胧,徽派古村的马头墙在雨雾里时隐时现。周虎行走在狭窄的街巷里,不时查看古民居和祠 堂。"梅雨季节对文物保护工作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徽派建筑屋顶是小瓦,下大雨容易出现渗漏。徽派古村依山傍水,这个季节有洪水或泥 石流的风险,我们必须24小时保持警惕。" 6月19日拍摄的歙县徽州古城一景。 6月19日,周虎在歙县徽州古城城墙巡查。 6月20日,周虎在歙县渔梁老街查看一处古民居的修缮情况。 6月19日,周虎在位于歙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巡查。 今年33岁的周虎毕业于安徽大学考古专业,因为喜爱徽州文化,2016年研究生毕业时,他参加选调生考试来到歙县,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现任 歙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七星岩: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Xin Hua Wang· 2025-06-30 12:23
新华社广州6月30日电 题:七星岩: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岩壁似天然的"朋友圈",让古人尽情记事言志、借景抒情。 广东肇庆,七座岩峰林立在城中心的湖水上,犹如北斗七星散落人间,得名七星岩。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限风 光的险峰之下别有洞天。 自唐代起,文人墨客在溶洞内外题刻下的五百余则诗文游记,汇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让自然的鬼斧之笔多了几分特别的灵韵。 "窦乳练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唐开元年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在石室岩洞口东壁,留下正楷书碑《端州石室记》。自此,石室岩成 了后人的"打卡地"。据统计,宋元时期,七星岩的摩崖石刻就有近百则。随着明代地方官员的倾力推广,七星岩名声大噪,石刻数量大为增加。 新华社记者钟焯、田宇 "超六成摩崖石刻集中在石室岩溶洞内外。"肇庆星湖文物管理所所长苏静说,石室岩是这一千年文化长卷的发祥地。 进入石室岩溶洞内,如李邕所写,各种钟乳石倒悬,犬牙交错。仰头望,岩壁布满文字,纷繁的字体、或艰涩或直白的内容、各异的文体荟萃于 此。 肇庆市民陈先生说,徜徉其间,就像李白所言"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沉迷在与先人的神交中。 湖水穿洞而过, ...
文化新观察丨穿雨林下深海,这里的文物普查不一般
Xin Hua She· 2025-06-30 12:16
雨林葱茏,水汽氤氲。一位年轻姑娘踩着茂盛的野草在橡胶林中穿行,悉心记录下每一株橡胶树的树围大小、枝丫数量等情况。大部分人可能想 不到,她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工作。 年轻姑娘名叫符仙瑾,出生于1998年的她,已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县"四普"普查队队长。对于保亭县的文物点,她 如数家珍。 "橡胶树也可以是文物,而且是'活着'的文物。"符仙瑾说,这片橡胶林试验田建设于1959年,是那个热火朝天开发海南时代的珍贵见证,2020年 被公布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片橡胶林,映照出在海南进行文物普查工作的特殊:独特的热带气候、海岛地形、海洋区位,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特色鲜明的历史遗存,形成 了特有的普查环境。 "你们看,这些石器多美呀!"拿起一件做工精巧的打制石器,侯亚梅细细介绍起它的制作过程。在出土文物临时库房中,目前编号的石制品已有 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达20000余件。接下来,它们还将经历漫长的整理研究过程。 图为南或河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制品。新华社记者徐壮 摄 "南或河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时人类石制品打制和其他丰富生活行为的证据,为进一步的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Xin Hua She· 2025-06-30 03:23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郑昕、陈晨 滔滔渭水东去,石鼓山巍然矗立。山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密码。 展厅中,镇院之宝何尊陈列于柜中,古朴典雅、浑厚凝重,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 的文字记载。讲解员滕晓华一如既往为游客认真介绍这一镇院之宝。 "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在一件件青铜瑰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滕晓华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来到博物院参观。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 思。 "当时,在何尊旁,总书记同我就'中国'的概念进行了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滕晓华依旧印象 深刻,"总书记问得很详细、很专业。总书记对青铜器及其文化内涵的熟悉、对文物保护传承阐释工作 的重视、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令我们深深动容。"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青铜器保护研究,加强文物宣传阐释。如今,新技术、新材 料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之中,提高了修复的 ...
我省开展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
Liao Ning Ri Bao· 2025-06-30 01:19
我省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要求,文物、司法等部 门协同合作,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 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法律严格实施,为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坚实屏障。 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法治化水平,我省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辅导讲 座、研讨交流等活动,帮助党员干部精准把握法律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增强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 力。文物部门则要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依法履职水平。 6月以来,我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2025年辽宁省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学习宣传新修 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推动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各地结合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沈阳市启动"公众考古活动季(第 三季)",推出十一大单元60余项公众考古活动,并深入社区开展"文物微课堂""老建筑影像采集"等互 动项目,鼓励市民成为文物的"发现者""记录者""守护者"。大连市各司法所联合社区,通过案例剖析、 互动问答普及法律知识,部分社区还推出"数字考古+非遗手作"体验活 ...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Core Insights - The excavation of the Marnot site in Tibe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for 2024, providing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early human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in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1][2] - The findings at the Marnot site, including evidence of fishing and trade networks, challenge previous assumptions about the lifestyle of highland populations and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early human settlements [2][4] Group 1: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 The Marnot site is the highest and oldest Neolithic lakeside site discover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ating back over 4,000 years, and has revealed a continuous cultural sequence [2][4] - Artifacts such as fish bones, pottery shards, and charcoal have been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early humans in the region [2] - The discovery of seeds from crops that are difficult to grow at high altitudes suggests that trade networks existed in the Marnot area around 4,000 years ago [2] Group 2: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research from the Marnot site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1][4] - The findings fill gaps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human adapt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4] Group 3: Preservation Efforts - The ongoing work of the Qiangtang Women's Survey Team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and dedication involved in documenting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remote areas of Tibet [6][8] - The team has conducted extensive surveys, discovering over 460 new archaeological sites, emphasizing the richness of the region's historical landscape [8] -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texts, such as the "Bey Leaf Scriptures," is being approached through innovative method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based repair materials and digital recognition systems [10]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Xin Hua She· 2025-06-23 02:47
镜头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文 物保护与修复馆,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总书记感慨系之:"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来到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玻璃幕墙后的文保修复工作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数十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至今难忘同总书记 当面交流的一幕幕。 "期待着更长的 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四川成都往北,夏日的鸭子河畔满目青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如河边起伏的三座土丘,静静守望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殷切的鼓励,令我们由衷感受到总书记对考古的高度重视、对我们的亲切 关怀。"三星堆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说。 走进新馆展厅,仿佛穿越到一个奇崛瑰丽的梦幻时空。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形态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