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Search documents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 6 Ke· 2025-07-01 07:26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倾力撰写的考古 巨著《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这部凝聚六十余年考古成果、四十年三次精修打磨而成的里程碑式作品,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 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 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 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读不懂长安,便读不懂中国。"长安,这座承载汉唐盛世的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 达。从汉长安城"家国一体"的礼制雏形,到唐长安城"万国衣冠"的开放气度,它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 更是文化磁极、信仰高地与制度之源。 《盛世长安》以考古学视角切入,拂去两千年的历史尘埃,揭 示这座都城如何成为东方世界的中轴线。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布局的严整礼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秩序 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佛光道气、丝路文明,成为古代世界的"国际都 市样本"。长安的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街坊,都是中华秩序、礼制、精神的鲜活注脚。读懂长安,便能 ...
6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害马之群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9 02:20
《柏格森哲学词汇》 [法]弗雷德里克·沃姆斯著,董树宝译,拜德雅|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结合原著引文与阐释,为读者提供清晰而 深度的理论框架。每个词条均标注柏格森原著出处,书中揭示了这些概念的历史争议与现代意义。全书 按词汇首字母排序,条目内分"定义""理论背景""哲学意义"三级结构,既适合按需查阅,也可作为系统 性研读的指南。 《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英国与欧洲世界中的国际政治斗争,1689—1914》 梅然著,商务印书馆 对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近乎公理性的认识:维护欧陆均势或防止欧陆霸 权的出现,既是当时英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国崛起和强盛的国际政治保障。本书对这一传统认知 提出了挑战,认为近现代英国的"欧洲均势积极维护者"的形象是一个不符合历史现实的神话。 《不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 [俄]波·叶·瓦伊德曼主编,司丽杰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首部收录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资料的重磅专著中译本。其中公开的两百余份档案展现了生 平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世界——"老柴"的生存实录、隐秘社交、情感内幕等,让热爱音乐的我们 看到了 ...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Xin Hua She· 2025-06-28 12:15
跨越4800年时光,一件大口陶尊静静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精神图腾。尊身刻画的"神秘符号",似日月升 腾,如山峦起伏,暗藏着中华文明的"最初密码"。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硕大篆书"史"字高悬于建筑外墙,两座西周铜牺尊造型石像矗立门前……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 博物馆,仿佛叩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大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展厅内,总书记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 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这是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讲解员指着一件陶器 展品,"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 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4000多年前的东西这么精致""这个技术在那时是很先进的""真漂亮!制作工艺太精湛了"……总书记边 走边看,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远隔千山万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安徽 ...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06:19
一个专业的"红"体现的是社会的关注讨论热度,而"翻红"的偶然性往往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难以预测。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陈倚 新周刊 .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曾经那些不被推荐的冷门专业毕业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读到"翻红专业"又是什么样的体 验?我们与四位高校毕业生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文 | 陈倚 编辑 | 陆一鸣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 | 《追光的日子》剧照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可以查询,高考志愿填报也随之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而在热门与冷门的标签之外,总有一些专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翻红"。 十年前的冷门专业,十年后可能歪打正着成了新兴行业的"香饽饽";曾经被吐槽的"天坑专业",也可能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成" 天选专业";连续多 年"亮红牌"的专业(即"不建议报考"的专业,通常为人才供需失衡、市场就业空间较小,薪资待遇以及未来前景较差的专业),也可能因为具备考编优势 而持续吸引众多学子报考。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同的个体选择就像驶向不同方向的小船,或许带着几分模糊的方向感,但 ...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03:41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academic majors in China, highlighting how previously unpopular fields can become desirable due to changing societal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4][5]. Group 1: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Majors - Certain majors that were once considered "dead-end" or "trap" professions may gain popularity as industries evolve and new opportunities arise [4][5].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a major's value is often influenced by societal trend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edict which fields will thrive [4][5]. Group 2: Individual Experiences - The article features interviews with graduates from "revived majors," showcasing thei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paths as reflections of changing industry demands [5]. - For instance, a graduate who transitioned from economics to microelectronics found that the demand for chip engineers surged due to the rise of mobile internet and IoT technologies [13][14]. - Another graduate in archaeology noted a resurgence in interest in cultural heritage, leading to increased enrollment and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ld [18][21]. Group 3: Industry Trends - The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y experienced a boom from 2014 to 2020,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but is now facing oversupply as the market shifts towards software-driven innovations [13][14]. - The materials science sector has seen a growing demand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with AI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with companies reporting profit increases of 10% to 30% annually [27][28]. -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highlighted a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ith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opportunities concentrated among a small number of practitioner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prospectiv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industry's dynamics [37].
考古新发现!山西省汾阳市冯郝沟明代纪年墓发掘资料公布
Yang Shi Xin Wen· 2025-06-28 02:44
近日(6月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山西省汾阳市冯郝沟明代纪年墓发掘资料。此次发掘为八边形墓葬的发展演变以及 存续的时间跨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发掘项目位于汾阳市杏花村镇冯郝沟村东北约200米,东北距汾阳火车站约1000米。 △墓葬位置示意图 发掘的墓葬中有2座明代纪年墓,编号M12、M14,皆开口于耕土层下,墓葬顶部遭破坏。M12、M14位于北部,两墓相邻。M12 为正德元年(1506)郝聚夫妇合葬墓,M14为正德十六年(1521)郝时演夫妇合葬墓。两座墓葬形制大体相同,应是当时普遍流 行的模式。 △M12平剖图 墓葬总体坐北朝南,八边形仿木结构,有简易砖雕构件。墓道平面梯形,底部略为斜坡,墓道壁设脚窝。墓道和墓室之间设土甬 道。封门砖砌筑于甬道口或甬道内,垒砌较为随意。 △M14封门 墓门单券拱形。墓室壁面宽窄不一。壁面饰简易仿木结构砖雕,转角不设柱,之上为砖砌斗栱等装饰,再上叠涩砌为穹隆顶。墓 底不铺砖。有砖砌简易棺床,骨架直接置于棺床上,无葬具。随葬品以碗、罐组合为主。 (总台记者 王跃军 董琪琪) △M14平剖图 郝聚祭文中录四代人,郝时演祭文中录五代人。从祭文可知,当时女性地位低下,重要场 ...
再现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明
Ren Min Ri Bao· 2025-06-27 22:12
4000多年前的陶寺都城,农业经济长足发展。种植粟黍为主粮,兼有水稻、大豆等;圈养猪羊,还有黄 牛、狗等家畜;制玉制陶制骨,还很可能铸造铜器,并使用先进复合范铸技术;深挖基槽,兴筑城墙, 夯建宫殿,展现高超建筑技艺;同时,利用观象台、圭尺、沙漏,经天纬地,掌握时空,认识宇宙,在 精神文明方面多有建树。 以陶寺为都城,建立早期国家,进入了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国家的出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 墓、宫城及宫殿建筑等为表征的王权;出现了彩绘陶器、玉器、漆木器等重要礼器以及土鼓、石磬等礼 乐器,礼制甫成,以礼治国。可以想象,整个社会表现出较为先进的政治文明。 陶寺文明凸显了兼收并蓄、务实创新的文化特质。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具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因素的 玉璧玉琮,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特征的彩绘陶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及肖家屋脊文化特点的玉 兽面、玉笄;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形制的双耳罐等。创造出观象台指导农耕生产,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 头饰、组合腕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依托40多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结合新时代文化遗产整 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理念,将多维立体地呈现考古及 ...
南唐二陵:千年前的历史悲歌|访古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7 00:26
我重视南唐文物,还同另一位人物有关,这就是曾昭燏先生。曾昭燏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她出身书香 门第,曾祖父曾国潢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弟弟。1935年,27岁的曾昭燏留学英国,成为中国首位远赴海 外攻读考古学的女性,抗战时期回国,投身于中国考古事业。 (原标题:南唐二陵:千年前的历史悲歌|访古) 作者 翟德芳 作为体现博物馆热的典型地点之一,南京博物院我始终都没有预约成功,实在没有办法, 只好再向大学同学好友、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兄求救。他还是神通广大,找到当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 系的学弟帮忙,我才得以进入南京博物院,开始寻访其中的历史陈迹。 南京博物院的陈列也是通史陈列的模式,我徘徊其中,寻找与我的后来寻访地点有关系的文物和图片拍 照留存,而当看到南唐二陵的文物时,我长久驻足,无法离去。之所以如此,一是同我过去的阅读有 关。南唐,便是后主李煜的国度。我少年时僻居辽东,没有接触到古诗词,所以对李煜完全没有了解, 上大学后,恶补古代词章,对李煜的词极为喜爱,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 的句子,往往吟哦不已。由李煜也旁及南唐的历史。我本来对唐宋以后的考古兴趣不大,但同李煜有 关,《南唐二陵》的发掘报 ...
黄土塬上寻秦迹(赓续历史文脉)
Ren Min Ri Bao· 2025-06-26 22:00
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夔凤纹瓦当。 段清宇摄 人物小传 许卫红,1966年生,北京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都咸阳城大遗址考古项目原领队。1989年毕 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兵马俑发掘工作25年,担任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工作的领 队。2014至2024年,担任秦都咸阳城大遗址考古项目领队。近年来,她致力于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先 后出版《说说秦俑那些事》《考古有意思》《寻秦迹》等书籍。 近期,国家文物局完成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10家单位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陕西 省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听到这个消息,作为秦都咸阳城大遗址考古项目原领 队,许卫红心中生出许多感慨。关中厚土,历史烟尘,一柄手铲、一把刷子,她已与"秦"打了半辈子交 道,也正在将"秦"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许卫红(左)与同事探讨秦手工业技术。 本报记者 高 炳摄 一本本工作日记,记录"陪伴"兵马俑的日子 "今天发掘的地方彩绘较多,文保人员均已及时处理。" "对彩绘俑头,再一次喷药保湿。" ………… 翻开桌上的考古发掘日记,许卫红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陪伴"兵马俑的日子里,"这些日记是最原始的资 料,能看出 ...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5 14:09
"比如书上提到古人的墓葬规格不一,但看完脑海中没有具体概念。而实地发掘会发现高等级墓葬有棺 有椁,出土陪葬品成组且摆放有规律;小型墓葬可能只有一两件陶器。这种差异很直观。"潘志威说, 在现场,遗址分区也非常清晰,有的区域全是高规格大墓,有的则是平民小墓。 中新网济南6月25日电 题:"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新网记者 赵晓 王峰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在读研究生潘志威最近热盼暑期的到来,只为再次走进济南章丘那片田野,在距今 5000多年的焦家遗址上溯源历史、解码文明。 潘志威出生于台湾东北部的小城宜兰,自幼跟随父母在大陆求学生活,读书时十分痴迷春秋、三国等各 朝历史。怀揣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他于2020年考入山东大学,彼时就读于历史文化学院,理想专业方向 是中国史或世界史。 但大二专业分流,潘志威没能如愿与历史"续缘",意外邂逅考古专业。"起初心里有些失望,觉得考古 难学,也提不起兴趣。"潘志威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正当找不到学习方向时,一次焦家遗址田野考古实 习,让他对考古专业的看法和态度翻然改观。 潘志威在焦家遗址的探方内刮面。(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