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学
icon
Search documents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展览“宇宙考古”登陆国博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7-03 04:50
2025年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开幕式。 |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 --- | --- | | | 瑞士驻华大使馆 | | | 第十名最新邦理工学院 | | 10.95 | 清华大学天文系 | |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 变得 | 源真文化 | | Organized by |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 | | Embassy of Switzerland in China | | | EPFL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 | Co-organized by |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 | |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 | Supported by | Yuanzhen Culture | 展厅现场。 光,远至宇宙边缘,近 ...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 6 Ke· 2025-07-01 07:26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倾力撰写的考古 巨著《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这部凝聚六十余年考古成果、四十年三次精修打磨而成的里程碑式作品,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 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 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 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读不懂长安,便读不懂中国。"长安,这座承载汉唐盛世的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 达。从汉长安城"家国一体"的礼制雏形,到唐长安城"万国衣冠"的开放气度,它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 更是文化磁极、信仰高地与制度之源。 《盛世长安》以考古学视角切入,拂去两千年的历史尘埃,揭 示这座都城如何成为东方世界的中轴线。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布局的严整礼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秩序 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佛光道气、丝路文明,成为古代世界的"国际都 市样本"。长安的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街坊,都是中华秩序、礼制、精神的鲜活注脚。读懂长安,便能 ...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5 14:09
"比如书上提到古人的墓葬规格不一,但看完脑海中没有具体概念。而实地发掘会发现高等级墓葬有棺 有椁,出土陪葬品成组且摆放有规律;小型墓葬可能只有一两件陶器。这种差异很直观。"潘志威说, 在现场,遗址分区也非常清晰,有的区域全是高规格大墓,有的则是平民小墓。 中新网济南6月25日电 题:"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新网记者 赵晓 王峰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在读研究生潘志威最近热盼暑期的到来,只为再次走进济南章丘那片田野,在距今 5000多年的焦家遗址上溯源历史、解码文明。 潘志威出生于台湾东北部的小城宜兰,自幼跟随父母在大陆求学生活,读书时十分痴迷春秋、三国等各 朝历史。怀揣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他于2020年考入山东大学,彼时就读于历史文化学院,理想专业方向 是中国史或世界史。 但大二专业分流,潘志威没能如愿与历史"续缘",意外邂逅考古专业。"起初心里有些失望,觉得考古 难学,也提不起兴趣。"潘志威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正当找不到学习方向时,一次焦家遗址田野考古实 习,让他对考古专业的看法和态度翻然改观。 潘志威在焦家遗址的探方内刮面。(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 ...
“宇宙之眼”将开启暗物质与银河系探秘之旅
Ke Ji Ri Bao· 2025-06-19 02:18
"宇宙从未许诺会向我们袒露所有奥秘。"——这是美国天文学家薇拉·C·鲁宾在自传序言中留下的 感慨。 而今,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天文台——薇拉·C·鲁宾天文台(以下简称"鲁宾天文台")即将睁开"眼 睛",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这座耗资8.1亿美元的天文台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能源部运营,坐落于智利帕穹山伊尔佩恩 峰,预计今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面对如此汹涌的数据洪流,团队开发了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运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 实时比对新旧观测图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天文学家托尼·泰森教授表示,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现 象,每晚可产生超过800万条关于瞬变天体、移动物体等异常现象的预警。全球天文学家将通过协作平 台筛选这些警报,及时追踪超新星爆发、小行星飞越等重要天文事件。 探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奥秘 鲁宾天文台肩负着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使命。鲁宾本人毕生研究这种神秘物质,这座天文台也将 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暗物质不发光、不反射电磁波,却用无形的引力之手操控着星系的运转。鲁宾天文台研究员斯蒂芬 妮·德普解释称,实际上,是可见物质在追随暗物质的脚步。星系分布于天文学家所说的由暗物质细丝 编织而成的宇宙网内,暗物质细 ...
琉璃河遗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讲好“北京城之源”故事
Huan Qiu Wang· 2025-06-10 02:36
持续发掘取得新收获 在北京考古史上,琉璃河遗址发掘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仅次于周口店遗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施 芳《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6月10日 第 07 版) 琉璃河遗址M1901号墓出土铜簋器盖的铭文 清晰可见。武亦彬摄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 刘李店、立教、洄城等村。经多年考古研究,学界公认这里是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北京地区考古发 现最早的城市遗迹,称之为"北京城之源"。 今年4月,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琉璃河遗址有哪些重要的新发现?怎样实 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如何让考古成果惠及公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琉璃河。 1945年,考古学家苏秉琦看到琉璃河遗址的陶片,辨识其为商周时期遗物。从20世纪60年代起,琉璃河 遗址先后开展了数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西周城址、高等级墓葬、大型建筑基址、手工业遗存 等,出土了铜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海贝、骨角器等各类文物。 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等单位, ...
5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29 07:37
从在大学图书馆发现李普曼传记,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到满世界游荡,写作五卷本梁启超传。那个曾 经忧伤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位与时代共舞的知识分子。本书记录的,是作家许知远自己的声音:阅读, 游荡,穿梭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观察体验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伴随着永不停息的自我分析的冲动。 《穿着哲学逛街去:时尚现象学》 [日]鹫田清一著,舒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在手机成为日常交流的主流,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时尚与流行的世界从过去的规 范中解脱出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作者用考古的方式解析各种时尚现象,这本书成稿于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之后的十多年,其中的很多话题依然能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利掮客》 [美]简·海瑟薇著,张英杰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17—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奥斯曼帝国的黑人太监完成从非洲奴隶到后宫宦官首领的身份转变,成为帝 国后宫乃至朝政中的重要力量,从管理后宫生活、皇子教育,到参与后宫权势斗争、皇子废立,甚至左 右朝政,对帝国产生深远影响。本书系统钩沉大量一手历史文献,对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的编年史、契 约、细密画、坟墓等多方面的分析,跨越三 ...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Bei Jing Wan Bao· 2025-05-20 02:00
Core Points - The "Seeing the Yin Shang" exhibition opened at the Beijing Grand Canal Museum, showcasing 338 cultural relics from 28 national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over 50 key artifacts from the Yin Shang period [1] - The discovery of the Yin Ruins has brought renewed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hang Dynast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lens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2][4] -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racter Fu Hao, the first recorded female hero in Chinese history, whose legacy was uncovered through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1][4]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excavation of the Yin Ruins began in 1928, marking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s it provided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Shang Dynasty's existence [2] - The discovery of oracle bon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l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Yin Ruins, which had been buried for over 3,000 years [1][2] - The initial findings at the Yin Ruins were driven by local legends and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certain bones were medicinal "dragon bones," which later turned out to be oracle bones [4][5] Group 2: Key Figures and Contributions - Wang Yirong, a Qing Dynasty scholar,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dentifying oracle bones as ancient artifact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racle bone studies as a new academic field [7][8] - The first excavation at the Yin Ruins was led by Dong Zuobin, who faced challenges due to local resistance and the prevalence of looting [23][29] - Li Ji, appointed as the head of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in 1928,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methods in archaeology, marking a shift from treasure hunting to systematic excavation [38][40] Group 3: Archaeological Developments - The first excavation yielded significant findings, including 555 pieces of oracle bones and various artifacts, but faced criticism for its lack of scientific rigor [35][37] - Subsequent excavations under Li Ji introduced a more structured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context of artifac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cording excavation details [39][40]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s excavation team in 1929 marked a formalization of archaeological practices in China,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archaeologists [50][51]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Ren Min Ri Bao· 2025-05-10 22:41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 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5年来,云冈石窟相关研究、保护、展示工作不断深化、创新, 让这座跨越千年的文化艺术宝库持续以美滋养大众。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关于云冈 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架起一座连接古代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编 者 让更多人看见云冈之美 刘建勇 "五一"假期,山西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以"石窟奇妙夜"点亮大众文化生活。景区5 天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8.96%。与此同时,在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石韵梵音——云冈石 窟艺术特展"借助3D打印等现代技术,让千年石窟艺术以新形式走向大众。云冈之美,正在被更多人看 见。 作为北朝艺术的发端,云冈石窟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如何留住这段光辉岁月?怎 样让更多人了解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云冈研究院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基、创新传播路径为 翼,书写石窟艺术新篇。 走进被誉为"第一伟窟"的第6窟,人们往往会惊叹于其富丽堂皇的雕饰。但很少有游客发现,洞窟内的 许多细节,已经过精心修复。实际 ...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Ren Min Ri Bao· 2025-05-10 21:30
我梦想有一座桥梁,能够联结美术史与考古学这两个姊妹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为 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叙事框架提供了重构的可能;而美术史更为开放的分析方法,也为考古学注入了新的 活力。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交错地带——或称为美术考古学,或称为考古美术史——正在成为一个充 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 刘敦愿、杨泓等考古界前辈年轻时皆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精于视觉分析。我年少时也满怀对绘画的热 情,成为考古学的学徒,受惠于老一辈学者的熏陶。考古学训练要求研究者以严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分 析物质遗存,美术史则关注其中蕴含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因此,我理想的一种历史写作,是从考古学 入手,搭建其骨架,再从美术史着眼,赋予其细节与温度。 这种学科的交融不仅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中。诸多重要遗址已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开掘的基地。公 元5世纪中叶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便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深入、成果最丰硕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近代以来,云冈汇聚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家、建筑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常年从事文物保护 的科学家们的多重眼光。不同的视角彼此交锋,拓展了对于云冈的研究。而进一步的深化与突破,又离 不开学科间的理解与协作。 当 ...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Xin Hua Wang· 2025-05-08 02:51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记者冯源、杨一苗、屈彦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 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 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均同步入选了"六大"和"十大"。四处遗址分处东西, 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密码? 实证文明宏大气象 从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坡,从关中平原到淮河之滨,四处遗址实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宏大气象。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 研究馆员说,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为1万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实证。 寺洼遗址则为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 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