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
icon
Search documents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图①:梁忠美(右)指导绣娘做刺绣。 用一只手"绣"出别样人生 图②:阿牛阿呷(右)在指导绣娘绣彝绣。 图③:王秋雨(左)带领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蜡染工艺。 图④—图⑥:"依文·中国手工坊"出品的刺绣纹样产品。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刺绣,又称针绣,是一种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的古老手工艺。 布依族刺绣题材丰富、彝族刺绣大胆灵动、苗族刺绣瑰丽多姿……神州大地上,孕育了风格迥异的 刺绣品类。尽管特点不同,但每一种绣法,都凝聚了绣娘们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刺绣艺术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生活、 走向世界。 如今,刺绣已不只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而是与千行百业彼此交融、互相辉映。万千绣娘正以"指尖 技艺"织就"指尖经济",她们绣喜爱之物,绣心之所向,绣精神所托,也"绣"出产业发展的美丽新画 卷。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绣娘,听她们讲述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梁忠美—— "这只蝴蝶的造型设计挺别致""平绣的针法改进了很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绣娘学员们轻 ...
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Xin Hua Wang· 2025-06-11 08:18
大丰瓷刻以瓷器为载体,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质地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 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在一起。 大丰瓷刻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等步骤。其中,雕刻是核心环节,精 度要求极高,要求留瓷技艺精准,使作品与设计稿样严丝合缝。 原标题:镜观·非遗丨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作为大丰瓷刻第五代传承人,今年46岁的大丰人陈银付从事瓷刻技艺已有三十余年。人物、山水、花 鸟、书法……着墨于纸上的事物,陈银付努力"绣"于瓷器之上,观有墨色,触有手感,既有洒脱的书画 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得益于深厚的美术功底,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各种技法 与瓷刻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摸索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大丰瓷刻特色技艺,提 升了瓷刻的艺术表现,拓宽了瓷刻的艺术表现形式。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就有逢红白大事时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区别碗盅所属,各家在 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特殊记号,后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大丰瓷刻由此萌生、流 传。2021年5 ...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Xin Hua Wang· 2025-06-11 06:47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种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别具一格, 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体验。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丹顶鹤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花鸟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在距博物馆不远处,当地重点打造的西溪天仙缘景区内,东台发绣展示馆也以精美的发绣作品为游客呈现东台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场的发绣技艺 展示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讨论发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看发绣作品《瑶池神会》。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赏发绣作品《一百零八将》。 馆内的发绣作品,来自东台发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多年,在总结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他潜心研究,创作适应各类绣品的样稿,除花鸟、文人画、历史题材外,还积极创 作表现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多幅 ...
全球非遗传承人齐聚上海,探索千年技艺的现代之路
Di Yi Cai Jing· 2025-06-10 11:25
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5日举办。 中国扬州的漆器、日本金泽的陶器、乌兹别克斯坦的木雕、吉尔吉斯斯坦的岩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和智慧。 在6月5日举办的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多个国家的文化机构负责 人、学者、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分享了各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实践。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之美。 这一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论坛已经走过了13届,成为上海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 容,多年来持续推动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各美其美"为主题,围绕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文化认同、社会参与、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讨 论,为非遗保护探寻更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理事长胡木清告诉第一财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到了很大冲击,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各国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国际间加强交流合作成为趋势。 ...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泥金彩漆双龙提桶。 受访者供图 多福葫芦。 本报记者 孙懿摄 黄才良在工作室中制作泥金彩漆器物。 工艺制作 搓制泥料。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堆塑。 本报记者 孙懿摄 受访者供图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上彩贴金后的纹饰。 童俊霖摄 参观者在宁波宁海东方艺术馆参观泥金彩漆器物。 黄才良在非遗进课堂体验活动中为孩子们介绍泥金彩漆。 童俊霖摄 俯瞰浙江省宁海县天明湖。 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扫码观看视频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在一间满是古朴气息的工作室里,黄才良俯身案前,用竹刀轻轻挑起一团泛 着温润光泽的漆泥,在一盏朱红色的天球瓶表面,开始了精细地堆塑和雕琢。指尖起落,竹刀飞转,一 条活灵活现的龙跃然瓶上。他身后的博古架上,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红彤彤、金灿灿,漆艺古韵与手作 温度在这里悄然交融。作为宁波泥金彩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与这项技艺的缘分,已走过半个 世纪。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余姚河姆渡遗址出 土有7000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泥金彩漆的鼎盛时期始于南宋。当时,江南地区盛行"十里红妆"的嫁 妆习俗,泥金彩漆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大到眠床、橱柜等家具,小 ...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6 08:17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字体: 大 中 小 】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5-06-06 08:35 "掌拿准,看前面,出去的时候,肘和膝要合在一起……"近日,走进瑞昌岳家拳传承基地,九江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岳家拳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岳家拳。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吴思瑜 摄 看着弟子们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张远亮很欣慰,"从做徒弟到带徒弟,我对岳 家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从最初的热爱和坚持,逐渐变成了情怀和信仰。"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岳家拳。吴思瑜 摄 "师傅的离世,让我们很难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后,我们决定要继续把岳家拳 传承好,完成他的心愿。"张远亮说,他和几位师兄弟继续收徒教学,后来其他师兄弟 陆续退出,只剩下他一个人苦苦支撑。 不过,张远亮并没有轻言放弃,一方面积极推动岳家拳申遗,另一方面积极创建 岳家拳传承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岳家拳馆正式成立;2024年创立瑞昌岳家拳传承基 地,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了解岳家拳、学习岳家拳。 "一开始只有几个小孩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多样性呈现 完善分类 濒危项目优先保护
Jie Fang Ri Bao· 2025-06-06 01:41
记者 张熠 "中国民间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中国历来重视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 保护。"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看来,民间文艺的价值在于彰 显民众创造力,"它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核心,正 是对这种创造力的重视"。 论坛同期还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汇集来自38个国家的艺术精品,充分展现文化多样 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珍贵文化资源,保护非遗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愿望。 昨天,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 的"2025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沪举行。作为庆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 活动,该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三届,被列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规划项目和《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友城建设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 论坛以"各美其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呈现"为主题,围绕非遗的多元表现形式与社会 参与机制,设置了"非遗保护的多元特性与国际化视角""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与文化认同""技 ...
文化中国行丨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为啥这么美
Yang Shi Xin Wen· 2025-06-06 01:08
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 因制作工艺复杂 被称为"金属上的工笔画"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从曾经的宫廷御用 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传承发展中绽放新光彩 "点蓝"是赋予景泰蓝绚丽色彩的关键步骤,工艺师通过吸管控制手中釉彩的流速,在铜丝间隙中模拟出国画晕染效果。 传承至今,景泰蓝的制作仍以手工为主,机器无法取代。 在北京市珐琅厂的生产间,工艺师们先在铜胎上勾勒出画面,然后将铜丝按照图纸掰好严丝合缝地粘贴上去,由于铜胎器物造型各不相同,铜丝弧度、疏密 调整全凭多年的经验和手感。 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美术师 钟连盛:最难的还是人物题材,因为有表情,有表达的情感,小眉毛真是差0.5毫米都不行。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 泽、鲜艳夺目。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成熟,且当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被称作"景泰蓝"。 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美术师 钟连盛:每一个颜色有十几个颜色的过渡。这个花很小,几个花瓣,前边后边的层次分开了。 每烧一次,釉料都会收缩一次,一件景泰蓝作品的点蓝 ...
汉吉福门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技艺,百年传承
Sou Hu Wang· 2025-06-04 13:29
近日,汉吉福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其精美的门 神画作,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典范。 图源:汉吉福门神画展厅 汉吉福年画技艺揭秘 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体现在是纯手绘于丝绢之上,全部采用天然矿物颜料上色,色彩鲜艳,色泽饱满;画中 金色部分全部采用纯度在98%以上的金箔层层堆贴形成立体效果,因工序复杂,每幅画耗时数月而成,具有 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源:汉吉福非遗传承人正在绘画上矿物质颜料 秦琼 敬 德开脸亮点 秦琼敬德的开脸是汉吉福门神的一大亮点。他们的面部表情:不怒自威,威中有慈,慈中有严,威而不恶,还 有那双眼睛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是旺着你的,画中秦琼面部表情威严冷峻,浓眉紧皱,双目锐利如鹰,双唇紧 闭,嘴角微微下压,尽显武将的英武与庄重;敬德则双目圆睁,怒目而视,眉毛浓密上扬,嘴巴微抿,嘴角线条刚 硬,传递出强大的威慑力。 门神文化溯源 门神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最初,人们在门上贴 "神荼""郁垒" 神像,以祈求平安。到 了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和敬德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太宗李世民因梦魇困扰,派秦琼敬德守卫宫 ...
我看漳州布袋木偶戏(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Ren Min Ri Bao· 2025-05-30 22:22
日落西山,渔舟唱晚,临近端午节,岸边已经支起一个小剧台。端午节除了划龙舟比赛,还有一场精彩 的戏剧演出。午时一过,剧台后方便响起敲锣打鼓声,随之到来的便是著名的漳州木偶戏。从我记事 起,家乡的许多地方举办庙会活动都会有木偶戏演出。 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漳州布 袋木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漳州古城记忆馆中有文字展示。晋人在《拾遗记》中记载:"南陲之 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炫丽于 时。" 儿时,我常随着祖母前往庙会观看布袋木偶戏,大家坐在板凳上,欢聚一堂。我看着布袋木偶华丽的装 扮十分喜欢。 漳州古城记忆馆中摆放了许多精美的木偶。木偶戏是用穿着戏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木偶进行表演,剧 目、音乐也都独具闽南特色。木偶戏的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十分考验人的灵活性 和掌控能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使木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表现舞台戏的 唱、念、做、打和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舞台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以往漳州人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是搬张小板凳到庙会现场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