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融合
icon
Search documents
兴化以水为媒打造文旅新地“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400多人,一顿饭翻台三次”
Xin Hua Ri Bao· 2025-06-25 23:14
仲夏时节,在千垛景区所在的东旺村,一拨拨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客人前来寻找"诗和远方",柯 蓝宾馆老板蒋忠维忙得连轴转。与父辈忙完"一季菜花"后外出打工不同,蒋忠维早就在家捧上"生态旅 游碗"。"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400多人,一顿饭要翻台三次,忙到下午3点多才能喘口气!"蒋忠 维乐呵呵道。凭借"农家乐+民宿",他们家年收入超40万元。 "水,就是灵魂!"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俊说。垛在水上,船行水间,人在船上,垛、 水、人融于一体,造就独一无二的生态景观。千垛景区今年推出《壹念·千垛》生态水乡风情夜间实景 演出升级版,融入郑板桥等文化名人元素,仅清明假期三天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连续16年成为长三 角春季旅游"顶流"。傍湖而建、依垛而居,23个村庄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总数居全省前列。 作为农业大市,肩负着打造"江苏大花园"重任的兴化,以水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既是发展路径, 也是战略选择。兴化市委明确提出,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拓宽绿水青 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着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造全国绿色发展样板区。 兴化最出名的当数油菜花,可油菜花花期短短一个月,"赏花 ...
平头村里麦收记
收麦 以前开收割机,没几年工夫根本不敢动。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有 了人工智能辅助驾驶,他们上手快,干得也稳。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辛劳场面,正被"指尖轻点、数据奔流、机械化自动作业"的智能场景所取 代。 图①:河南寨镇麦收场景。 图②:农机手高大辛。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磨麦 村委会推行"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的模式,为农户省出更多精力和时间。 老赵便利用这份空闲,干起了"自收,自磨,自卖"的一条龙经营,把田里 的麦粒磨成餐桌上的面粉,增加了第二份收入。 图③:赵海明在磨面。 逐麦 以前只是卖麦子,现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河南寨镇把麦田风光与健身、 文旅结合,打造出"麦香微马""麦田音乐节"等"麦香"系列品牌活动,走出 农文旅融合新路子。 图④:孟久菊在销售面粉。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6月17日清晨,潮白河畔,黍谷山下,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5000亩小麦迎来全面开镰。脚边是翻滚的 麦浪,耳畔是机器的轰鸣,笔者来到河南寨镇平头村,步入麦香扑鼻的田间,看智能系统精准调度机械 收割,农机手抢收正酣;走进谷粒盈仓的磨面工坊,看金黄麦粒研磨成细腻面粉,电商直播开拓新销 路;行走在环绕麦田的马拉 ...
从插秧到“出圈” 一粒米长出产业链(人民网)
Ren Min Wang· 2025-06-25 08:53
五月末的沈北平原,风里透着新稻的清润。在辽宁沈阳兴隆台锡伯族镇兴光村,1500亩稻田正铺展 新绿,彩色秧苗在水田里勾勒出若隐若现的轮廓。 站在27米高的瞭望塔上,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赵爱军望着脚下忙碌的插秧场景,眼 中闪烁着与这片土地共同生长的故事。 在园区的水稻图书馆,赵爱军捧起一把刚研磨的糙米:"一粒米虽小,但它能裂变出无限的可 能。"赵爱军感慨地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粒米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让更多的人享 受到农业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当地通过清水大米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 融合,打造了一条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内的米制咖啡、彩稻 米冰糕等新品,这些"稻田文创"尚未正式上市,但已成为游客中心的试吃热点。 "地理标志就是金字招牌。"赵爱军翻开手机,展示2024年辽宁省地理标志宣传活动的部分图 片,"去年9月那场活动后,清水大米单价涨了1元/斤。"数据显示,园区三产收入中,农产品衍生品销 售占比从2022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0%,"游客来了不光看景,还会带袋米、买份米糕,这就是'地 标+文旅'的 ...
山东巨野:小小葡萄串起超亿元“甜蜜链”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6-24 08:10
以葡萄为媒,农旅结合绽放异彩。孙解庄村依托毗邻国家4A级金山景区的优势,持续举办"葡香解庄采 摘节",将万亩葡萄园打造成"网红打卡地",游客们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特色农家宴,沉浸式感受田园 风情。传统农业村蝶变为生产、观光、休闲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依靠金山景区旅游,人流量越来越 大,葡萄亩效益2万~3万。现在我们不仅卖葡萄,还卖风景、卖体验。"村支书孙振收介绍。 回顾巨野县葡萄产业发展历程,一条从零星试种到规模集聚的路径跃然眼前。五年前,家住独山镇孙解 庄村的左庆福联合几户村民率先搭建简易大棚,在摸索中对抗病虫害与低产难题。如今,孙解庄村已发 展成为拥有60余座标准化大棚、200余亩种植面积的产业基地,规模化种植藤稔葡萄,亩产约4000斤, 亩均利润达2万余元,并直接带动200余人就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党支部带头成立了申阳葡萄种植 合作社,葡萄已发展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巨野葡萄产业的活力,更在于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与深度交融的三产融合。在万丰镇益之源基地,葡萄 的价值在深加工环节实现华丽跃升。基地将葡萄种植在总长近万米的生产路棚架上,约300亩的酿酒葡 萄种植区里,栽满了香百川、西拉、 ...
宝藏村里“绿生金”
Jing Ji Ri Bao· 2025-06-23 22:04
为让更多村民受益,宝藏村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乡村CEO团队+村民"管理模式,由村集体经济 公司委托专业团队运营景区;同时,因地制宜推行"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家庭农场+小农 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发展竹笋采挖体验、天麻美食宴、精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强对周边及川渝 地区游客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记者近日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这座乌蒙山区深处的小村庄满目苍翠,山间雾气氤 氲、凉风习习。 "很多人好奇,宝藏村里真有'宝藏'吗?当然有!"宝藏村党总支书记姜雄发说。 "许多人专程到小草坝,就是冲着天麻来的。"村民陈云明说,他家种植了10多亩天麻,2020年起通过电 商直播拓宽销路。去年,他帮助全村农户代销天麻8万多斤,销售额近400万元。 发展天麻种植,不仅实现了森林植被的更好保护,更带动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宝藏村借势发 力,充分利用小草坝生态旅游区资源,把握沪滇协作帮扶机遇,于2022年启动"秘境宝藏"乡村振兴示范 点建设。通过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水电路网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村里新增了游客中心、休闲特色农 业体验园、精品民宿等业态 ...
山西岢岚:千年宋长城下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1 08:50
图为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武俊杰 摄 "岢岚有诗和远方,有乡愁与情怀,有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岢岚县全域旅游推荐人石晶晶现 场邀约四海宾朋走进岢岚,共赴山水人文之约。 据介绍,岢岚县农文旅融合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6·21"乡村文化 旅游季作为岢岚县打造文旅品牌的重要载体,已连续举办七届。 作为农文旅融合的"岢岚样本",宋家沟村的蜕变尤为典型。依托旅游产业,宋家沟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 设施,开展体育、文艺、美食等活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中新网忻州6月21日电 (记者 杨静)山西省岢岚县第八届"6·21"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21日在当地宋长城脚 下启幕。本次活动以"乐游岢岚,醉美乡村"为主题,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消费场景,构建"城乡 联动、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岢岚县第八届"6·21"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开幕式现场。 武俊杰 摄 岢岚县坐拥秀美自然风光与深厚历史底蕴,兼具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该县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聚力文化传承,深挖县域各类优秀文化,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拓展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产品,以全 域 ...
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接“荔”,10万+观众云端见证茂名荔枝借剧出圈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21 08:02
跨越2000公里的 文化接"荔" ,10 万+观众云端见 证茂名荔枝借剧 出圈_南方+_南 方plus 近日,"茂名红 荔越千里 西安 华清续佳话—— 茂名至长安直播 运送荔枝树"活 动圆满落幕。该 活动自6月10日 柏桥服务区启 程,至6月14日 西安华清宫完成 交接,历时5天 跨越2000余公 里。通过"运输 +直播+影视 IP"的创新联动 模式,活动有力 推动了茂名荔枝 从枝头鲜果向品 牌价值的跃升, 为农产品区域品 牌建设开辟了新 路径。 借势影视IP 跨界联名荔 枝"未售先热" 随着电视剧《长 安的荔枝》在央 视八套及腾讯视 频掀起追剧热 潮,"中国荔 乡"广东茂名迎 来一场前所未有 的产业奇袭。茂 名市农文旅集团 紧抓影视与文化 IP共生机遇, 以"影视+农文 旅"融合创新模 式,让剧中荔枝 传奇从荧幕跃入 现实,开启了一 场跨越千年的甜 蜜产业升级。 依托剧集"高州 荔枝进京"的历 史渊源,茂名农 文旅集团携手腾 讯,匠心打造冷 链保鲜、手提便 携、竹筒文创三 款《长安的荔 枝》联名鲜果礼 盒。礼盒包装融 等多元场景的联 动展示,让历史 文化与现代消费 擦出火花,茂名 荔枝"未售先 热" 。 直 ...
重庆江津 椒香满城产业兴
Jing Ji Ri Bao· 2025-06-20 21:59
保坪村所在的先锋镇是江津花椒的核心产区。"全镇已累计发展花椒种植12.8万亩,年产鲜花椒超过8万 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先锋镇镇长朱玉说,镇上在扩大花椒种植规模的同时,建立了利益联 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近年来,江津区在出台财政扶持、土地保障等政策支持花椒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龙头企业+合 作社+农户"模式,筑牢联农带农"共同体"。记者了解到,当地通过统一品种种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 机械作业、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帮助椒农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强 了抗风险能力。村级加工中心、股份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实现稳定的年均增收,为乡村经济繁荣 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前,正是青花椒成熟的时节。记者近日在重庆市江津区的先锋镇、李市镇等花椒产地采访时看到,连 片的花椒基地郁郁葱葱,青绿饱满的花椒果缀满枝头,当地的花椒种植户和花椒加工企业正抢抓农时采 收、加工和销售花椒,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江津区地处长江之畔,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保鲜花椒产量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90%。近年来,该区 立足资源优势,把花椒产业作为现代农业主 ...
龙门麻榨中心村:千年古榕书写绿美旅居新意|寻找典型之美➇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20 15:36
在广袤的南粤大 地上,高大的古 树往往是村邑的 地标与象征。盛 夏时节,走进惠 州龙门县麻榨镇 中心村,一棵生 于北宋景德四年 的古榕树矗立在 鳌溪河旁,苍翠 挺拔,华盖参 天,被誉为"千 年如榕,惠州之 最"。树影里, 蒲扇轻摇,孩童 嬉戏,家人、朋 友闲话家常。树 围旁,集观景、 休憩、科普于一 龙门麻榨中心 村:千年古榕书 写绿美旅居新意 |寻找典型之美 ➇_南方+_南方 plus 体的鳌溪古榕树 驿站项目建设正 如火如荼,沿 着"环两山"最美 旅游公路骑行的 游客驻足拍照打 卡,感受着这抹 悠远而持久 的"绿色乡愁" 。 当前,惠州坚持 把"百千万工 程"作为推动县 域发展的总抓 手,高标准高水 平规划建设环南 昆山—罗浮山县 镇村高质量发展 引领区,奋力打 造县镇村现代化 建设样板。作为 广东省"百千万 工程"典型村, 麻榨镇中心村巧 打"生态+文 化"组合牌,以 千年古榕树为精 神锚点,结合绿 美建设工作, 用"一棵树"激活 一个村,培育农 文旅融合发展新 引擎。 0:00 / 2:37 (寻找典型之美,时长共2分37秒) 古树新韵 守护生态文 明"活化石" 树高13米,胸围 9.8米,平均冠 幅 ...
桐庐:分水镇农文旅融合玩出新“丰”景
Hang Zhou Ri Bao· 2025-06-20 02:42
盛村村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们采摘黄蟠桃。 三合村盛杉农业的"水果南瓜"。 一粒"娇气"的水果南瓜种子,经由"新农人"的科技赋能,催生出千万产值的产业链;一棵棵被"云 订单"锁定的果树,通过创新的"认养模式",串联起整村文旅升级的图景……在桐庐县分水镇,现代农 业的科技基因与乡村旅游碰撞,探索出一条"农业为基、文化铸魂、旅游增值"的乡村共富路径。 沙土里长出"金疙瘩" "这拉飞南瓜可'娇气'得很!化肥一碰就'变脸',温差不对就'罢工'。"6月18日,在分水镇三合村盛 杉农业的智慧连栋大棚内,负责人项锡平指着藤蔓上的水果南瓜介绍道。这位曾从商多年的"新农人", 2019年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返乡创业,从百江镇追寻"童年芋头"的味道起步,2022年转战分水镇三合 村,将200余亩土地变成了他的"农业创新实验室"。 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是项锡平成功试种水果南瓜的钥匙。2022年,他高价引入100粒日本拉飞 南瓜原种,缠着省农科院专家刨根问底,如今,5.5万株水果南瓜在藤架上离地悬垂,硕果满园。"架起 来通风防虫,单株产量能逼近40个!"项锡平掀开叶片,展示着青纹相间的果实。据介绍,首批南瓜十 天后即可上市,其脆甜生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