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权

Search documents
商米科技赴港IPO:过去三年客户逐年减少,智能硬件设备销售收入占营收99%
Sou Hu Cai Jing· 2025-07-04 07:58
近日,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商米科技")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德意志银行、中 信证券和农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据了解,商米科技早在2021年就曾在上交所开启上市进程,不过上交所在两轮问询中对其科创属性、产 品智能化程度、毛利率等问题提出问题。2022年,商米科技主动撤回了其上市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商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12月,前身为上海我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要提供商业物 联网(BIoT)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设备及BIoT PaaS平台。公司产品应用覆盖有手持POS机、自助收银 台,到智能点餐机、医院挂号机等。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显示,按2024年的收入计,商米科技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 商,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业绩表现上,2022年至2024年,商米科技分别实现收入34.04亿元、30.71亿元、34.56亿元;年内利润分 别为1.6亿元、1.01亿元、1.81亿元。 具体来看,过去三年超30亿的营收中,商米科技智能硬件设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3.89亿元、30.08亿 元、34.38亿元,占总营收分别为99.5%、98.0%、99.5%。 2022年至20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7-03 01:56
科企专线还实现了一个更大突破——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这也是应时、应势之举。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一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或产品尚未商业化的阶 段,与其他行业相比,过早或长期披露公司的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会给这些公司带来 过高的风险。 5月6日,传闻许久的港交所科企专线正式推出,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曾将其形容为"手把手的服 务"。这一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供专门的指引。科企专线在这些企 业筹备上市的早期阶段为它们解答关键问题,帮助它们更清楚地了解并满足相关上市规定,进一步协助 它们更有效率地筹备上市。 从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从推出SPAC机制再到允许特专科技公司 于主板上市,港交所近年的一系列改革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 台的地位。 港交所的改革成效极为显着。2018年之后,新经济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港股市场发展壮大,这一场行动 也彻底重塑了此前港股以地产、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市场生态。目前的港股市场,可谓"群星 璀璨":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百度、小米等巨 ...
上海超硅IPO获受理: 又一未盈利“独角兽”闯关科创板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6-16 11:13
6月13日,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的IPO申请获得受理。· 随着其IPO申请获受理,上海超硅酝酿多年的上市计划终于步入正轨。据悉,公司此次拟募资资金49.65 亿元,投向集成电路用300毫米薄层硅外延片扩产项目、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6月16日,当被问及对于上市的期待,公司董事长陈猛在微信上回复记者称:"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尚 需继续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受理的第三家未盈利企业。 上海超硅主要从事300mm和200mm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销售,拥有设计产能70万片/月的300mm 半导体硅片生产线以及设计产能40万片/月的200mm半导体硅片生产线。 无论从业务范围还是股东方来看,上海超硅都是一家明星半导体企业,这也使其IPO备受关注。据企查 查数据,公司自2014年以来已完成8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约200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超硅很早就已启动证券化计划,曾于2021年6月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保荐机构为 中金公司,但在2024年4月,该辅导终止,上海超硅称是基于自身战略考量,拟对上市计划进行调整。 当年8月,公司重启 ...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盘点科创板的十五项“第一”!
梧桐树下V· 2025-06-14 04:11
文/梧桐数据中心 自2019年6月13日开板至今,科创板已历经六载。截至2025年6月1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8家,总 市值超过6.8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本文 盘点科创板开板六周年以来的十五项"第一"。 一、第一家科创板转板公司 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观典防务,688287)成立于2004年8月,是国内领先的无人机服务提供商,核 心业务包括无人机禁毒航测、飞行服务与数据处理,以及智能防务装备研发。2020年入选新三板精选层首 批企业,2021年北交所设立后平移成为北交所上市公司。 2021年10月20日,观典防务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转板申请;2022年1月27日,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其 转板申请,观典防务成为首家北交所转科创板企业;2022年3月31日,获上交所正式同意转板决定;2022年 5月25日,登陆科创板上市交易,证券代码688287。 转板上市当年,观典防务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最高,分别为2.9104亿元、0.7869亿元。根据公司2024年年 报披露,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998.384万元,归母净利润-1.3588亿 ...
港股吸纳中概股,还有哪些制度优化的可能性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6-13 11:5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深圳报道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更 多的内地龙头企业来香港筹融资,以支持他们出海并走向国际发展,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中概股回 流。 今年2月,陈茂波表示,香港将改善审批流程,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门槛,以及检讨市场结 构,包括研究设立退市后场外交易机制。据悉,优化后的双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制度或将放宽对企业 市值、行业属性(如取消"创新产业(300832)公司"要求)及合规年限的限制。 今年以来,关于港股市场吸纳在美上市中概股回归的讨论逐渐增多。一些市场观点指出,港股市场 在"双重股权结构"上市规则的适用标准上,或存在适度宽松的可能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该问题向 港交所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据同花顺(300033)统计,截至6月11日,总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在美中概股合计有59家,这些企业 中,剔除已经在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的30家企业,还有29家企业市值超10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29家企业中,有不少都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即"同股不同权"。虽然2018 年港交所放宽对"同股不同权"和VIE架构的限制,允许 ...
科技公司赴港IPO,监管问询率最高的12类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6-13 09:53
不久前,港交所重磅发布 "科企专线" 新政,专门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 门槛 。 这一波动作,让越来越多科技企业把目光投向港股。 面对这么好的政策,企业该怎么利用?具体实务操作又该注意啥?我们给大家梳理了一些实操要点: 适用对象: 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 等),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1、核心门槛: 行业属性: 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 18C 章)或"生物科技"( 18A 章)领域。 特专科技: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生物科技: 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研发投入: 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 ≥15% (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 技)。 商业化阶段: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2、自测工具: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勾选是否符合条件。 若不确定,直接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 techenquiries@ ...
港股IPO大爆发!多家科技公司转道港股
梧桐树下V· 2025-06-03 13:09
不久前,港交所重磅发布 "科企专线" 新政,专门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 门槛 。 这一波动作,让越来越多科技企业把目光投向港股。 面对这么好的政策,企业该怎么利用?具体实务操作又该注意啥?我们给大家梳理了一些实操要点: 适用对象: 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 等),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1、核心门槛: 行业属性: 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 18C 章)或"生物科技"( 18A 章)领域。 特专科技: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生物科技: 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研发投入: 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 ≥15% (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 技)。 商业化阶段: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2、自测工具: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勾选是否符合条件。 1周内获初步反馈。 第二步:保密提交申请的实操流程 1、签署保密协议 与港交所签订NDA ...
时报观察丨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证券时报· 2025-05-06 23:42
从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从推出SPAC机制再到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于 主板上市,港交所近年的一系列改革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台的 地位。 港交所的改革成效极为显著。2018年之后,新经济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港股市场发展壮大,这一场行动也 彻底重塑了此前港股以地产、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市场生态。目前的港股市场,可谓"群星璀 璨":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百度、小米等巨头林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行各业的科 技"小巨人"还在不断涌入。2024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达880亿港元,位列全球第四,其中科技企业(尤其 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特专科技领域)贡献了超八成融资额。 不难预料,通过精准解决科创企业上市痛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香港有望在全球科技资本博弈中占据 更主动地位,进一步吸引内地及全球科创企业赴港上市。 5月6日,传闻许久的港交所科企专线正式推出,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曾将其形容为"手把手的服 务"。这一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供专门的指引。科企专线在这些企业 筹备上市的早期阶段为它们解答关键问题,帮助它们更 ...
此薪酬非彼薪酬——“贝壳”天价“薪酬”事件解析
He Xun Wang· 2025-04-21 13:56
2024年"贝壳"年报中一组数字掀起轩然大波:董事长彭永东的年度 "薪酬" 高达4亿元,这一相当于普通房产经纪人年均 收入近5000倍的数字,瞬间点燃公众对 "中介行业财富分配公平性" 的质疑。社交媒体上,"高管暴利""基层剥削"等声音 此起彼伏,然而当我们穿透财报的会计处理与资本市场规则的层层迷雾,会发现这场争议本质上是一场被制度催生 的"数字镜像"——表面是天价薪酬的震撼,底层却是港股上市规则、股权架构设计与公司治理逻辑的复杂交织。 | | | 股份支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薪金 ·津貼 | | 薪酬費用 | 退休金 | | | | 袍金 | 及實物福利 | 績效獎金 | (附註19) | 計劃供款 | 薪酬總額 | | | 人民幣 | 人民幣 | 人民幣 | 人民幣 | 人民幣 | 人民幣 | | | | (以千計) | | | | | | 彭永東(附註(α)) | - | 1,875 | 10.593 | 700,526 | 63 | 713,057 | | 單一剛(附註(b)) | - | 3,850 ...
左晖离开后的贝壳:利润越差,高管越赚?
创业邦· 2025-04-20 10:33
图源丨Midjourney "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配得上它。" 以下文章来源于连线Insight ,作者窦文雪 连线Insight . 产业升级创新者的聚集地。 来源丨连线Insight(ID:lxinsight) 作者丨窦文雪 编辑丨子夜 这句话出自《详谈:左晖》一书,是贝壳创始人左晖的代表性语录之一,他在世时常常对外透露类似的 观点,连带着贝壳也给人一种踏实肯干的印象。 但这个印象恐怕要发生转变了。 4月17日晚间,贝壳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900万股A类普通 股。 公告显示,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 利,50%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截至4月17日收盘,贝壳报51.95港元/股,据此计算,捐赠金额约4.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40亿元。 彭永东为何突然捐出这么多股份?他为何能够捐出这么多钱? 这或许与他此前拿了天价薪酬有关。 近日,贝壳发布了2024年的财报,但没有披露高管薪酬。据了解,从2022年-2023年,彭永东以及贝壳联 合创始人单一刚的年薪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