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边界

Search documents
心理学|对于那些善于打破心理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3 03:08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总是被他人的需求牵着走?比 如,同事总是以 "帮忙改个 PPT 而已" 为由,却占用了你宝贵的下班时间;看起来是朋友的人,不管你 在焦头烂额备考还是在着急自己工作的难题没有解决,非要向你一遍又一遍倾倒情绪垃圾,各种吐槽; 这些情况让我们难受,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心理边界被他人悄然打破了。 心理边界的本质,是守护自己的 "情绪止损点"。当对方的行为让你产生以下感受时,这就是边界被触 碰的警报: (原标题:心理学|对于那些善于打破心理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 你是否常常觉得 "为什么 ta 提要求时,我总觉得自己不答应就是坏人"?这是被迫承担责任的表现;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地理上打破边界叫侵略,心理上打破边界叫操纵。" 对那些善于打破 边界的人,都要留个心眼,用示好打破边界,还是用示弱打破边界,差别都不会太大。 或者拒绝后比拒绝前更难受,好像自己才是做错事的人,这是罪恶感转移; 还有明明是自己的事,却总要等 ta 点头才能做决定,这是决策权让渡。 情感勒索型的则说:"你要是拒绝我,就是不在乎这段感情。" 把需求满足度与关系价值绑定; 自我牺牲型的 ...
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0 01:15
(原标题: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孩子总是过于讨好他人,或者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 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在心理咨询室中可能会得到专业的干预,但如果将咨询室内的语言直接搬到公共场 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一下心理咨询中的精准干预和公共 传播中的普适引导之间的差异。 在公共传播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普适性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科普作者可以这样对家长说:"有些孩 子像小太阳一样温暖,总想让所有人开心。但如果总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可能会忘记自己也需 要充电。下次当你家宝贝帮别人做事后有点失落时,可以试试问他:'你觉得这次帮忙让你开心,还是 有点累呀?'这不是教他自私,而是帮他认识自己的感受,慢慢学会平衡'帮助别人'和'照顾自己'。"这 种表达方式去除了病理化的标签,用"小太阳""充电"等比喻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防御,同时也赋予了家长 可操作的沟通技巧。 总结来说,心理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和公共传播的普适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是为 了精准改变特定行为模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深度反思和挑战信念,而且有专业关系作为兜 ...
心理学|如何重建心理边界,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9 00:40
(原标题:心理学|如何重建心理边界,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在人际交往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难以坚守自己的心理边界,习惯于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 受去迎合他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从讨好型人格到自我坍缩。而重建心理 边界则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关键之路。 当个体的心理边界不断被突破,他人需求无限制地入侵自己的心理空间时,会出现"心理熵增"的现象。 个体的认知资源就像一个有限的容器,当被过多的外界干扰填满后,就会出现"决策瘫痪"和"情绪过 载"。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长期边界模糊的人群患抑郁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三倍。他们的内心世界就 像被一场混乱的风暴肆虐过,失去了平静和秩序,难以找到安宁的角落。 有相关研究显示:缺乏边界感的人际互动容易陷入"权力失衡陷阱"。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方习惯于放 弃自己的边界,另一方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隐性操控,如情感绑架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控制权。而放弃 边界的一方则会在"被需要感"与"被剥削感"之间反复挣扎,既渴望得到对方的重视和认可,又对自己的 付出感到委屈和不满,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模式让双方都无法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当心理边界防线全面崩溃时,个体很可能会陷入 ...
心理学|当他人侵犯你的边界时,你该如何进行防御?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8 00:23
(原标题:心理学|当他人侵犯你的边界时,你该如何进行防御?) ?心理边界就像是我们心灵周围的一道 "隐形防线",你可以把心理边界想象成我们的心理皮肤,把我们 的心理和别人的心理分隔开来。它划分了自己与他人在情感、思想、责任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范畴。 简单来说,它明确了哪些是我们自己应承担的、哪些是属于他人的部分。比如,一个拥有健康心理边界 的人,会清楚自己无需为他人的情绪完全负责,也不会轻易让他人过度干涉自己的生活决策;而心理边 界模糊的人,可能会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或者反过来,过度干涉他人 的事务。 为什么需要边界呢? 清晰的心理边界能像一道屏障,阻挡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负面情绪的侵袭,避免我们因过度迎合或被无 端指责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守护住自己的内心平静与稳定。 在良好的关系中,双方都要尊重彼此的心理边界。这样既能让自己自由地做自己,又能给予对方足够的 空间,不会让关系因过度依赖、控制或干涉而变得紧张、扭曲,使关系更加和谐、长久。 心理边界还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哪些事情该由自己承担,哪些是他人应负责的,从而避免在生活和工作 中出现责任混淆、互相推诿或过度揽责等情况,让一切都 ...
心理学|心理边界,谁的情绪谁负责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7 00:49
其次是表达,要用"我"句式守护主权。拒绝时可以说:"我理解你的难处,但我现在需要先照顾好自 己。"(聚焦自身需求)面对指责时可以说:"你的情绪让我感到压力,我们可以聊聊你的想法 吗?"(将责任交还对方)设定规则也很重要,比如:"每周我只能回答三个非工作时间的问题。"(明 确界限) 第三是行动,要从小事开始练习"不"的艺术。在低风险场景中,可以拒绝推销电话、退出不喜欢的聚 会。在高风险场景中,要对伴侣的过度依赖说"不",对父母的控制性关心划清界限。还可以进行进阶练 习,写下"我的情绪责任清单"——哪些情绪由我负责?哪些与他人无关? 最后是修复,当边界被打破时,要有应对策略。短期策略是暂时离开冲突场景,用深呼吸平复情绪。长 期修复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探索边界模糊的根源(如童年创伤),重建内在安全感。 (原标题:心理学|心理边界,谁的情绪谁负责)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朋友的倾诉变成了对我们的情绪绑架,家人的需求压垮了我们的边界,甚至 陌生人的评价也能掀起内心的惊涛骇浪。究其根源,是我们误将他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责任,用"拯救 者"的姿态背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包袱。 有心理学家曾说:"边界是定义我们从哪里开始、别人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