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
icon
Search documents
擦亮这些名字承载的荣光(深聚焦)
Ren Min Ri Bao· 2025-07-12 22:10
图①:河北涞源县王二小希望小学的雕塑。 郑天一摄 图②:四川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海娃班学生参观校园红色文化长廊。 何一鑫摄 图③:《人民日报》1949年4月4日第四版刊发文学作品《雨来没有死》。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7月7日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指出,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 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小英雄。放牛郎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儿童团团长海娃、小兵张 嘎……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人传颂。一些学校、少先队、班级以抗战小英雄命名,弘扬伟大抗战精 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记者走进多地校园,感受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光耀中华的精神风貌。 ——编 者 河北涞源县上庄乡中心小学 "王二小牺牲时,和我们差不多大" 本报记者 张腾扬 河北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太行山东麓,环抱着一所黛瓦黄墙的山村学校——王二小希望小学。一大 早,上庄乡中心小学的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排着队过来参观。 迎面,"王二小希望小学"几个大字嵌在红砖砌成的拱形门廊上。透过拱门眺望,王二小的雕像静静伫 立。少年身姿挺拔,戴着红领巾,正视前方,仿佛仍在守护 ...
讲好《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遗产故事(微言)
Ren Min Ri Bao· 2025-07-12 22:10
近日,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抗战记忆的珍贵档案《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 录》,引发两岸广泛关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义勇队档案》 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具有积极意义。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 历史,理应一道努力讲好《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遗产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 同家园,携手共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3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 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由台湾同胞组成,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一支队伍。此次入选的《台湾义勇队档 案》包含625件珍贵原始文献,时间跨度为1937年至1946年,内容涉及训令指令、呈批函电、统计图 表、历史老照片及报刊资料等,真实记录了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从筹组成立、 开展抗战活动到返回台湾的全过程。 档案虽无声,历史永留痕。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展读李友邦(后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商讨联合抗日 的亲笔信函,其字里行间的急切与坚定跃然纸上;翻阅那份记录着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赴浙参加台湾少 ...
又见丨一家12人 11条枪 一棵枣树上的抗战史
这张老照片,很有意思。1944年春天照的,它有一个名字,《一树的八路军》。您瞅瞅,除了左下角这 小女孩,其余11人,全是八路军,他们是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树下最右边的这位男子,叫王正南,那会儿是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七团参谋长。他的人生轨迹就像 抗战洪流的缩影:黄埔军校第十二期毕业,后来干到国民党部队营长,但在1939年他毅然脱离国民党部 队,回到家乡山东肥城拉起一支抗日游击队,进而加入八路军,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照片已经黄了旧了破损了,可咱们今天再看它,照片里透出来的热乎劲儿还在往外冒。那不是别的,是 这一家子,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年月里,拿自己的身体当柴火,给脚下的这片土地点起来的一点亮 儿。 所以啊,这不只是一棵枣树,它更是一棵"家国树",它就这么杵着,像是要告诉我们:家是国的魂,国 是家的根;而他们,是枝头不肯凋零的春。观看视频》》 监制丨郑秀国 制片人丨王珏 总台观察员丨曹梓 编导丨姚文帅 剪辑丨陈浩 编辑丨王佳敬 黄韵嘉 摄像丨 生放 王蜂 总台记者丨朱世松 康骏驰 [ 责编:杨煜 ] 其余的各位是他的叔父,他的四位亲兄弟,两位堂弟,还有两位表弟。好家伙,一大家子!都是跟着王 正南,前后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进一步做好红色教育、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审计监督等工作黄坤明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赴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 花篮,参观纪念馆展陈,同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交流,号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我们国 家建设得更加强盛,勉励大家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传递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 和平、开创未来的决心和意志。总书记还深入企业考察,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 话、作出重要指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与总书 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一体抓好贯彻落实。要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挖掘 好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抓好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全省上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 东新篇章。要牢记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有序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 造、数字化赋能、设备更新等焕发新活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实现平稳 接续、协同发力。要守牢安全稳定底线,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 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平安稳定。要深化粤晋两省务实 合作,携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新闻战士何云: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Xin Hua She· 2025-07-11 16:20
5月28日黎明,何云和几位同志在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被敌人发现。面对绝境,他冷静地对身边的战 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这时, 一颗子弹射来,何云被击中,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赶来时,他挣扎着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 在那边的同志吧。"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将军痛惜道:"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 了。"杨尚昆同志在《悼何云》中写道,"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 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巍巍太行,苍山如刃。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的西山上,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面向东方。纪念碑侧面镌 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 们永垂不朽。"何云,这位以笔为枪的新闻战士,在1942年日军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何云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今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抗议日寇进攻 华北的群众大游行,被国民党逮捕。4年的监狱生涯摧残了他的身躯,两条腿由于长年戴着脚镣,走起 路来已经有些不便。饱经磨难 ...
在八路军总部旧址探寻抗战胜利密码
Xin Hua Wang· 2025-07-11 01:56
新华社太原7月10日电(记者许雄)巍巍太行,亿万年雄峙天地间,默默俯瞰中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英 雄儿女,五千载薪火相传,用热血与赤诚谱写民族的悲喜兴衰。 "八路军驻进村里,说话总是和和气气,还主动帮老乡挑水、打扫院子,给大伙儿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一下子就打消了我们心里'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老观念。当时我就想,能跟这样的队伍在一起准 没错,随后就报名参加了八路军。那时候啊,参加八路军是真光荣!"武乡籍八路军老战士李金水回忆 起参军往事,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八路军在砖壁村时,专门发布过'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树叶训令'规定不许在村里榆树上摘榆 钱,'野菜训令'要求战士们不准在村庄周围五里内挖野菜,要把近处方便采摘的野菜留给群众。"八路 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肖建廷说。 在砖壁村,记者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当年居住的房屋。令人动容的是,这间屋子位于院落南侧,更像一间 普通门房。肖建廷解释:"当地有句俗话'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但朱老总坚持住在这 里,把采光最好、最舒适的正房留给了房东。" "过去没公路的时候,砖壁村三面环深沟、一面靠大山,地理条件十分隐蔽。八路军把总部设在这里, 是经过细 ...
一个民族于至暗时刻发出的闪电(书里书外)
Ren Min Ri Bao· 2025-07-10 22:52
继。"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后,明星、联华等几大支柱电影公司被迫停产。但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中国电 影也进行着艰难的转变。家国危殆的现实面前,动员民众抗日成为进步文艺的迫切使命,电影仿佛一个 不谙世事的孩童,在家庭变故中迅速成长。声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国产电影在社会现实和思想内容 的表现上有了更多可能。从无声到有声,从娱乐到担当,中国电影面貌为之一新。 1939年,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斗争生活的影片《老百姓万 岁》拍摄现场。 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80年来,不断 有电影去讲述和呈现中华民族经历的这场浴血抗战,很多人通过影像了解曾经的热血与硝烟。但少有人 知道的是,就在枪炮的轰鸣声中,就在战争发生的当时当地,一批电影人用镜头冲锋,用胶片呐喊,用 光影记录下英勇不屈的抗争。这正是《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一书所要挖掘的。 战火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首先无疑是重创。以电影重镇上海为例,"一·二八"事变让成立不久的联华天 通庵制片厂全部毁于战火,开设于闸北、虹口的16家影院被炸,30余家中小公司因遭炮轰而难以为 《光影山河:电影与 ...
走进抗战历史“现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
Xin Hua Wang· 2025-07-10 11:45
Core Viewpoint - The China Anti-Japanese War Memorial Museum has officially reopened to the public after nearly a year of renovation and exhibition updates, showcasing the history and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during World War II [1]. Group 1: Exhibition Details - The museum features a theme exhibition titled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World Peace - Commemorating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covering an exhibition area of 12,200 square meters [1]. -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1,525 photographs and 3,237 cultural relics, vividly reflecting the patriotic feelings and spiritual strength of anti-Japanese heroes, and comprehensively recreating the epic history of the 14-year-long war [1]. - One-third of the exhibited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being displayed for the first time [1]. Group 2: Emotional Impact -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a section dedicated to Zhao Yiman, showcasing her portrait and personal letters, which deeply resonate with visitors, highlighting her dual role as a brave warrior and a devoted mother [2]. - Visitors expres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Zhao Yiman's story, emphasizing the profound sense of national and familial devotion conveyed through her words [2]. Group 3: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 The exhibition employs advanced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visual art to create immersive scenes, including realistic recreations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Pingxingguan Victory and the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5]. - Technologies like holographic images, transparent display screens, and AI interactions are utilized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time and space, allowing visitors to experience historical events up close [5]. - Interactive elements, such as digital trench cross-sections, provide visitors with a di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actics and facilities used in trench warfare,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5]. Group 4: Curatorial Perspective - The museum aims to present a multi-faceted view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istory through precious artifacts, documents, and videos, encouraging visitors to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 history and appreciate the Chinese people's love for peace [6]. - The exhibition's standout feature is its ability to present historical artifacts, documents, images, artworks, and scenes in a three-dimensional manner, allowing visitors to feel as if they are part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热血传奇
Xin Hua She· 2025-07-10 07:02
新华社石家庄7月10日电 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热血传奇 3月12日凌晨,夜袭队分两路向蔡家峪、小喜峰口等处日军发起进攻。夜袭队手持大刀,奋勇冲杀。当 时日军还在梦中,不少人未及清醒即已身首异处。次日4时,夜袭队与敌肉搏十余次,接连攻占小喜峰 口、蔡家峪、西堡子、后杖子、黑山嘴等十余处敌据点,摧毁了一处敌军前线指挥所,缴获了敌作战地 图等重要资料。 一寸山河一寸血。当时,赵登禹亲选500名精壮士兵,组成大刀敢死队。将士们人手一把大刀,刀身 长、刀头阔、刀背厚重、刀锋锐利、刀柄缠着红布,粗犷威猛。为争夺一处制高点,大刀队攀登绝壁, 偷袭敌阵,生死搏杀,战斗异常惨烈,500名壮士仅二三十人生还。 "喜峰口主要由峡谷地带构成,易守难攻,而日军对于喜峰口的地理位置不熟悉,这很大程度上有利于 我方作战。白天,大刀基本派不上用场,29军扬长避短,利用夜战、近战、奔袭战的优势,绕攻敌 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许可说,喜峰口战役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大刀队 的英勇表现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在长城沿线的进攻受到严重挫折。 1937年,音乐家麦新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 ...
寻访上海抗战遗迹|里弄民居承载着普通人的抗战记忆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9 23:0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城市各处留下了当年的抗战历史遗迹。在"寻访上海抗战遗迹"系 列稿件中,我们来到历史现场,回望80多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那些时刻。 上海的石库门里弄纵横交错,嵌套复杂,为抗战时期的隐蔽战线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在留存至今的上海里弄民居里,隐藏着抗战秘史。 1937年8月,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成立。这是一幢坐北朝南两层楼的老式石库门房 屋,底楼东厢房是会客室,二楼东厢房是卧室,后楼是报务员、译电员宿舍,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挂着一架电话机。 多福里外观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位置图,来源:《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39年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的活动是公开的,李克农、潘汉年、刘少文曾先后任主任,主要工作是同社会各 界人士和抗日人民团体建立联系;出版《内部通讯》《民族公论》《文献》等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物资和 器材。日军占领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八办"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并转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