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刀进行曲》
icon
Search documents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热血传奇
Xin Hua She· 2025-07-10 07:02
新华社石家庄7月10日电 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热血传奇 3月12日凌晨,夜袭队分两路向蔡家峪、小喜峰口等处日军发起进攻。夜袭队手持大刀,奋勇冲杀。当 时日军还在梦中,不少人未及清醒即已身首异处。次日4时,夜袭队与敌肉搏十余次,接连攻占小喜峰 口、蔡家峪、西堡子、后杖子、黑山嘴等十余处敌据点,摧毁了一处敌军前线指挥所,缴获了敌作战地 图等重要资料。 一寸山河一寸血。当时,赵登禹亲选500名精壮士兵,组成大刀敢死队。将士们人手一把大刀,刀身 长、刀头阔、刀背厚重、刀锋锐利、刀柄缠着红布,粗犷威猛。为争夺一处制高点,大刀队攀登绝壁, 偷袭敌阵,生死搏杀,战斗异常惨烈,500名壮士仅二三十人生还。 "喜峰口主要由峡谷地带构成,易守难攻,而日军对于喜峰口的地理位置不熟悉,这很大程度上有利于 我方作战。白天,大刀基本派不上用场,29军扬长避短,利用夜战、近战、奔袭战的优势,绕攻敌 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许可说,喜峰口战役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大刀队 的英勇表现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在长城沿线的进攻受到严重挫折。 1937年,音乐家麦新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 ...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Xin Hua She· 2025-07-08 16:37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98岁抗战老兵同景飞,常常忆起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唱起慷慨激昂的《黄 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 1931年至1945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于浴血抗争中诞生的一大批抗战歌曲,凝聚民族力量、激发 抗战意志,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长城。 今天,重温这些经久不衰的动人旋律,踏访歌曲提及地点、采访创作者后人,令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和 洗礼。 危亡关头的激越呐喊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那声声呐喊,如同一道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前行之路。 夏日的上海四行仓库旧址,游人如织,《歌八百壮士》的动人旋律再次响起。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八百壮 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天4夜。 谢晋元之子谢继民说:"见到'八百壮士'打死日本鬼子,苏州河对岸的中国人就会大声欢呼!'八百壮 士'的意义,不在于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而在于唤醒了中国人的自信:日军并非不可战胜!" 词作家桂涛声被"八百壮士"的 ...
“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Ren Min Ri Bao· 2025-06-28 21:49
赵登禹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东侧不远处,有一座烈士墓,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师长 ——赵登禹。80多年前,为抵御日军侵略,他奋勇杀敌,壮烈牺牲。 生于1898年的赵登禹,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转战各省。 1933年3月11日夜,赵登禹带伤率领将士,翻山越岭,在火力掩护下突袭日军。将士们抽出红缨大刀英 勇杀敌,摧毁敌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自此,"大刀 队"名震天下。 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深受鼓舞,1937年,他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 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犯。赵登禹率部顽强抵抗,守卫北平城外的 南苑。在日军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赵登禹部损失惨重,但仍誓死坚守阵地。 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阵地失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带领部队后撤,途 中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
Xin Hua Wang· 2025-06-23 07:09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 新华社记者侠克 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东侧不远处,有一座烈士墓,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师长 ——赵登禹。80多年前,为抵御日军侵略,他奋勇杀敌,壮烈牺牲。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 位高级将领,他们的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各地都举行了悼念两位抗日英烈的活动。 抗战胜利后,赵登禹被追认为陆军上将,其遗骨重新安葬在卢沟桥畔。而后,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 登禹路,通县(今北京通州)古运河西岸的东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以彰忠烈。 1952年6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赵登禹等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对 赵登禹将军墓修葺一新,并重立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其墓被公布为丰台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在赵登禹牺牲的如今丰台区大红门地区,为了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大红门中学在1997年改名为"北京 市赵登禹中学",2003年改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为了 ...
抗日英烈佟麟阁:卢沟烽火铸忠魂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学生张崔管融,小学时就成为了佟麟阁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1937年7月28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派战机狂轰滥炸,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 收到撤回北平城的命令后,依然留在南苑战场与官兵坚守,后头部不幸被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在佟麟阁纪念馆,很多人和张崔管融一样,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佟麟阁家属捐赠的大刀,那是国民革命军 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标志性装备。 1933年元旦,日军占领山海关。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赴前线对日作战,于1933年3 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喜峰口战役揭开序幕。 根据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后人赵瑞明的叙述,喜峰口战役血战10日,大刀队"血 洗日军,全国皆知"。天津《益世报》在《喜峰口的英雄》一文中称"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 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 1937年,音乐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歌颂大刀队的英勇事迹。作家齐邦媛也曾在《巨流河》里 赞扬过佟麟阁麾下的大刀队,"我那些年常常希望自己是个男孩,长大了也去从军,参加骑兵队,像二 十九军的大刀队那种兵……" 同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将军以军部名义向 ...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12 22:21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好的音乐作品以无可取代的方式触动人心、凝聚力量、 记录历史,甚至成为抗争本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遭遇的一场空前浩劫。今天,我们重温那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经典音乐作品,绝 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过去80 年里,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音乐家对战争的回望从未停止。 无论是中国作曲家赵季平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和平 颂》,还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战争安魂曲》,都回答了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回应时代的重 大命题,证明了最前沿的现代音乐技法可以用来承载最深刻的人文关怀。音乐不必局限于传统的"美"的 范畴,也能够传递极为深刻、震撼人心的力量。现代音乐在挑战听众听觉习惯和审美边界的同时,更能 引发关于艺术如何表现极端经验、如何应对历史创伤等问题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仍然被冲突的阴云笼罩。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不 应停止也不会停止。那些永不消逝的音乐,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情感,给予我们追求和平、追求美 好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 人民日报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