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赋能经济
icon
Search documents
南京奥体中心:是赛事主场,更是“全民客厅”
Nan Jing Ri Bao· 2025-07-02 02:10
(一)"破茧":凌空飞舞"金陵红" 俯瞰南京地图,万里长江,波涛如怒;河西鱼嘴,江豚逐浪,"南京眼"彩虹飞架。不远处的天穹下,南京奥体中心那两道标志性的"金陵红",融入山水城 林,与一泓碧水逶迤相伴。 季夏之夜,这里即将见证一场属于"苏超"的精彩对决——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犹如长江潮与太湖水的风云际会,注定荡起无尽涟漪。 是赛事主场,更是"全民客厅" ——南京奥体中心的进阶之路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薛巍 孙君文 7月5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第六轮开赛;当晚7时30分,南京队将在南京奥体中心(以下简称"奥体中心")主场迎战苏州队。 这是奥体中心作为主场迎来的"苏超"首秀。 截至目前,"苏超"已经战罢五轮,累计观赛人次突破50万,抖音"苏超联赛"话题播放量超80亿次,成为一个现象级IP。7月5日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的比赛门 票,瞬间售罄。 对南京而言,迎来这场比赛的奥体中心,亦是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IP。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02年。 那一年,南京抓住"十运会"在宁举办这一契机,吹响了建设现代化河西新城的号角。 短短三年,破茧成蝶。一座占地89.7万平方米的庞然巨构在江边滩涂上拔地而起:五大场馆象征 ...
点石成金 古韵新风皆成诗——临平借力微短剧打造文旅融合先行地
Hang Zhou Ri Bao· 2025-06-27 02:42
当塘栖古镇檐角的灯笼次第亮起,恍惚间,你仿佛能看见微短剧作品《南风知君意》里的女主角伏 案画刺绣图,抑或是《水韵风情梦塘栖》的基层干部奔走在田间地头…… 当晨曦第一缕光照耀进全省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时,你能感受到五千年文明气息 扑面而来,里面静静陈列的黑陶器皿、温润玉器都在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勤勉…… 如今的杭州,被运河水脉深情滋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 映,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被文化浸润的深层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 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为文化价 值转化为经济动能指明了方向,更为新时代运河文化的发展开辟出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空间。 就拿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临平来说,这座运河畔的古韵新城近年来凭借着新兴文化样态——微短剧, 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地。文化,正如一支"点金"之笔,将寻常巷陌描摹成流光溢彩的艺术长廊, 让市井烟火升腾为余韵悠长的文化诗篇,更为临平经济的阔步向前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2024年,全 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75.09亿 ...
半个月来已有35台精品演出、十余场特色活动,2025南京艺术节含金量十足
Nan Jing Ri Bao· 2025-06-16 02:45
一场艺术盛宴,正以澎湃的"艺引力"重塑城市消费版图。 从5月30日开幕以来,2025南京艺术节各种演出、活动"花样上新"。截至6月13日,15天时间内, 35台精品演出、十余场特色活动,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消费成绩单":总票房达4015万元,吸引6.2 万人次走进剧场,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92亿元,活动相关综合消费增量超1600万元…… 这组数字,彰显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艺引力"。 票根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精品演出是"流量密码",也是南京艺术节的"核心引擎"。 今年南京艺术节上,15部高规格舞台艺术杰作接连上演,"打头阵"的便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 沁鑫编剧、导演,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 这部剧的"吸金"能力有多强?数据显示,开售的2万张门票中,75%为外地观众。 场景创新,进一步拓宽"消费圈" 2025南京艺术节不断打造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宽消费半径,为文商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5月31日,正值端午节,家住佘村的王敏没有想到,这个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的村子一下子涌 入了超1.5万人次。 由南京市文联与艺术院校打造的"古风新韵 '粽'艺佘村"项目,以文艺赋美乡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Yang Guang Wang· 2025-06-15 02:19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 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埋头作业。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 无损检测等技术……坚持保护第一,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保护水平,让有1500多年历史的石窟风采永驻。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利用现代的技术、工艺和手段,推进我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 更新。同时,把龙门石窟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挖掘出来,进一步加大保护、研究和传播的力度,让龙门石 窟这个千年石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龙门石窟考察时强 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如今,一系列新科技、新方法正应用于文化遗产 的保护工作中。 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遍布城墙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 ...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02
洛阳之南,两山对望,伊水中流。龙门石窟内,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埋头作业。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技术……坚持保护第一,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保护水平,让有1500多年历 史的石窟风采永驻。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举行。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安 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这些考古新发现涵盖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 明的突出特性。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些宝贵 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我国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保 护实践场所,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 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 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 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