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传承

Search documents
痴心一片“考古匠”(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Ren Min Ri Bao· 2025-07-03 22:08
"择一事,终一生"。自1986年读大学时选择了考古专业,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考古探索与文物保护。对 这份事业,可以说是初心不改、真心常在、痴心一片。 考古,就是探索未知,去"无字地书"中寻答案,在残缺碎片里觅乾坤。初入学校,听闻老师邹衡先生常 在冬夜拼合陶片,直至凌晨鸡鸣,当时只觉是传奇故事。直到后来进行考古实习,自己第一次把支离破 碎的西周陶片拼合成陶器,那一刻的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我理解、相信并传承下了那份坚守。 犹记当时,我小心翼翼地把陶片清洗晾干,按照陶质、陶色、纹饰进行分类,不知不觉间,口沿有了、 腹片有了、底部也有了,这就是一件完整的文物啊!用指腹轻轻摩挲着陶器上的纹路与裂痕,仿佛穿越 了千年,与它的制作者在时空的长河两边遥相对望。我意识到,文物不是孤立的器件,它们背后有一个 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段段真实的历史。古人将泥土交给火焰、烧制成器,今天的我们以掌心承接余温、 还原成物,其间传递的,就是文明的温度。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破译文明的密码需要代代相传。作为一名"考古匠",我深知自己的责任绝不止于现场发掘,更在于传递 火种、培养人才。刚到 ...
学习进行时丨传之后世、泽被后世
Xin Hua Wang· 2025-06-15 00:56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开展调研。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了事关敦煌文 化保护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一个细节,散会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门口停住脚步,特意叮嘱大 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 于商业化。"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分重视。这背后是一种传之后 世、泽被后世的深厚情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学习感悟。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分重视。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 (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一 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 瑰宝和自然珍宝。 对于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西汉蕲年宫当 王莽青龙瓦当 莲花纹瓦当 树木纹瓦当 G (0) (D) 云纹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 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但瓦当大量使用还是在西周时期, 在陕西西安、宝鸡一带的西周宫殿及宗庙建筑遗址中,均发现了瓦当。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 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的素面瓦当,这些朴素的建筑构件,开启了瓦当艺术的千年传奇。 "瓦当艺术的发展,映射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研究发现,从纹饰上 说,西周时饰重环纹,后来出现绳纹、饕餮、云山、卷云、树林、动物、龙凤纹等。秦代的瓦当以图案 一方青瓦,半轮明月,静静诉说着华夏建筑的千年故事。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之上,瓦当犹如一枚枚 精致的印章,既守护椽木免受风雨侵蚀,又以精美的纹样展现着古人的审美追求。何为瓦当?《辞海》 有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宋代《营造法 式》中称瓦当为"华头筒瓦"(此处"华"通"花")。这些建筑构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记忆。 和动物纹饰为主,当时七雄各自称霸一方,所使用的瓦当也各具特色,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局面,使得瓦 当艺术迎来了它 ...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Xin Hua Wang· 2025-06-08 23:12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新华社记者朱瑞卿 袁慧晶 王峰 法国陶艺家开弥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起她的作品:穿运动鞋的武松、一头蓝色头发的哪吒……如 今,她正在景德镇以向日葵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开弥看来,异乡的美好生活是艺术焕新的灵感源泉,正 如荷兰画家凡·高在法国创作了传世名画《向日葵》。 开弥能讲流利的中文,她在景德镇生活了十年,正在申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约一千年前,精美的瓷器自昌江畔启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瑞士艺术家、 法国博物馆雇员、意大利贸易商……来自五洲四海的人们因热爱陶瓷艺术齐聚景德镇。近年来,这座小 城不仅实现了国内人口净流入,高峰期"洋景漂"数量更是多达5000人。 "我们在多地设立了'洋景漂'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社群活动等服务。"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陈优说,当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洋景漂"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目前已有一位外国专家荣获 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外国专家荣获庐山友谊奖。 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外国人才交流对话,种种 举措激发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到 ...
日照:山与海的伫望(行天下)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8 22:50
云雾缭绕中的日照五莲山。 日照静卧于山与海的臂弯之间,山、海赋予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孕育出悠久而丰厚的文明,图为万平 口海湾。 宋年升摄 史家民摄 在中国版图之东,黄海之滨,有一座古城,因"日出初光先照"得名。 这,便是山东日照。 日照,如一枚被岁月打磨的古玉,静卧于山与海的臂弯之间。这里是时光的容器,收纳着新石器时 代的星火、商周的礼乐、汉唐的风烟,收纳着岁月长河中奔涌不息的文明浪潮。而今,当我们沿着历史 的纹路探寻,便能看见,这座城市如何在山与海的伫望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史诗。 晨曦穿透五千年的雾霭,照亮两城镇遗址的夯土台基。 这片占地10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聚落,如同一部泛黄的典籍,诉说着新石器时代的繁华。在这 里,玉器的光泽穿透历史的尘埃,璇玑的涡纹里藏着星辰崇拜的密码,玉钺的锋芒折射出权力的轮廓。 那些雕琢精细的玉璧、玉璋,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文明的刻度,丈量着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 先民在陶器上装饰云雷纹路,在玉器上雕琢神鸟图案,这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也 是对秩序的懵懂构建。当考古学家拂去土层,露出房址的柱洞、墓葬的排列,"都城"的轮廓便渐次清 晰: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有序分布, ...
第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活动将在郑州举办
Zheng Zhou Ri Bao· 2025-05-23 00:43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坚持以文 化城、以文惠民、以文促产,大力推进文化郑州、戏曲郑州建设,突出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科技赋 能,统筹资源打造"郑州有戏"品牌,充分展现戏剧文化魅力,建设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郑州在文化底蕴、文化场馆、戏剧生态氛围和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中国 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花落郑州,必将进一步有力促进文化郑州建设。 据悉,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和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每两年举办一次,郑州将于2027年举办。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嘉鸣,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慧琳,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邵志清,中国剧协名 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奚美娟,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 术家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市领导陈明、虎强、陈红民等出席颁奖晚会。 颁奖晚会举行了交旗仪式,第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 33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及第 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 33 ...
文化中国行丨一块砖一本书一部史 古老城砖有故事
Yang Shi Xin Wen· 2025-05-18 07:46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许多部分仍保存完好,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城 墙,探寻古老城砖背后的故事。 一块砖一本书一部史 古老城砖有故事 南京城墙,不仅可以去登高望远,远眺怡人的城市风光,还可以近距离看到城墙上的大量明代城砖,它们都有非常清晰的刻字。而要想读懂这些城墙砖,有 一个地方能满足你的所有好奇。 总台记者 杨滢:这里就是南京城墙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厅"旷世城垣",我后面全都是砖,用阅读的方式看城墙,它其实就是用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告诉你, 每一块城墙都是一本书、一部史。 南京城墙博物馆工作人员 施毅:南京城墙是非常丰富的,明代初期"露天史料库"在这样一块小小的城砖之上,记录着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信息内容。比如说 造砖责任制,每一块城砖都是有名有姓的,如果说这块城砖出现了质量问题,便可以追责到人。 杨滢:那我们从右边看,像提调官就是这块砖上官衔最大的责任人。没错,上至监督官员,下至造砖工匠,都会将自己的官职和名字一一地呈现在这样的一 块城砖之上。 当你阅读一块城砖的时候,还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比如由城砖看姓氏。城砖上记录了许许多多的人名,为我们留 ...
博物馆的变与不变
Ren Min Ri Bao· 2025-05-16 22:12
图①: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羽纹铜凤灯。 资料图片 图②: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中,展出的 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有翼狮金来通"。 王 樾供图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 孟德龙摄(人民视觉) 博古知今,一眼千年。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 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湖南,一件素纱襌衣,被数字技术赋予别样的坚韧;在上海,一个展览,将世界文明编织成动人的故 事;在广西,一个县城,人们在此与千年古郡"对话";在江苏,一次互动,更多人得以"看见"展览;在 北京,一个冰箱贴,让藻井的浪漫熨帖人心……时代在变,博物馆作为精神家园的使命不变。与文明相 融,与科技相加,与创意相合,与心灵对话,让我们在博物馆中共同守护古老的文脉,迈向更远的未 来。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7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图③: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看·见殷商"重磅特展将展出的亚丑钺。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
选址江南制造总局旧址,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有新进展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15 13:04
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的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智通财经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工博馆A馆已于2024年11月30日拿到桩基施工许可证后启动开工建设。当前,A馆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主体结构 施工许可证,开始围护工程。B馆设计方案稳定,稳步推进立项。展品征集、展陈策划稳步开展,并通过001号展品专项实践,把建筑与展陈相结 合。根据计划,上海工业博物馆将于2025年10月完成围护工程、2026年8月基础出零、2027年3月完成金属屋面铺设,预计2027年6月实现工程竣 工。 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位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紧邻黄浦滨江的中国船舶馆,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设工地 上,"干字当头 奋勇争先 建好世界一流的工业博物馆"的红色横幅异常醒目。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据上海市经信委此前介绍,上海工业博物馆将通过重点展示工业过 程,增强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业文明。比如,用重现江南制造总局历史场景,讲述原址故事;用沉浸式体验展示工业生 产过程,以"万吨水压机"等展现中国工业力量。而大白兔奶糖、"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 ...
中新网评:你我携手,共赴一场文明之约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5 00:53
从博物馆热到China Travel,从线下到线上……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不同文 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平台。但同时,网络空间也面临着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 诸多挑战。 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守护文明的深度?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6月10日至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这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 风尚"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14场分论坛将针对网络文明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话题,比如网络主播培育管理、 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展开研讨,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和社会关注。同时,大会还特别突 出青年网民的主体作用,将发布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袁秀月)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器型上圆 下方,腹底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它就是国宝级文物何尊。 面对这件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文明,从不是静止的字符,而是流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