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河文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大河技艺》出版广受好评展现黄河技艺独特魅力
Qi Lu Wan Bao· 2025-06-25 08:20
该书分为4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堤工技术、埽工技术、抢险技术与修防管理,以技艺发展脉络串联黄河治理重大事件,通过技艺变迁讲述黄河故事。 《大河技艺》创新性结合文化传承、实用教学与艺术审美,运用大量文献考据、绘制分步骤图解、广泛开展专家访谈;形成这本图文并茂、具体案例实录, 以黄河技艺为线索,串联治河历史大事记的文化图书。 本书定位为黄河文化和黄河治理技艺的科普书籍。作为黄河文化和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大河技艺》出版后,在多个场景和领域得到了应用。 近日,一部聚焦黄河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图书——《大河技艺》正式出版发行,迅速在行业内和社会层面获得诸多好评,受到广泛关注。 面向黄河行业职工,本书对传统及现代治河技艺进行了细致梳理,其中险情抢护、堤防修筑、传统埽工等实用治河技艺通过图文并茂方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 讲解,成为黄河职工特别是抢险队员的有益工具书。面向社会公众,本书以黄河技艺为线索,串联了黄河治理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描写技艺的同时讲述了为 民治河的故事,传承舍生忘死、大胆革新的治河精神,也间叙了黄河号子、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等,为社会公众了解黄河、研究黄河打开一扇重要窗口。 《大河技艺》的出版,不仅为治河技艺 ...
大河技艺照亮千年智慧——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黄河河工技艺
Qi Lu Wan Bao· 2025-06-25 08:20
"黄河河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这一承载千年治河智慧的传统技艺获得官方认定与保护。而山东黄河河 务局编纂出版的《大河技艺》一书,正是支撑该项目入选的重要文化成果,它如同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黄河河工技艺传承之路。 支撑该项目成功申报的重要文化成果《大河技艺》一书,成为传承这项珍贵遗产的关键载体,为这项珍贵遗产的系统梳理、活态传承提供了关键载体与生动 注脚。该书以非遗传承为内在视角,聚焦黄河堤工、埽工、抢险与修防管理等核心技艺,系统梳理其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书中不仅运用严谨文献考据还原 历史脉络,更通过大量精细手绘示意图、历史图片及分步骤图解,直观揭示堤防修筑、埽工工艺等古老技艺的奥秘与实用价值,显著提升了技艺传承的实操 性与可读性。 《大河技艺》在表现形式上匠心独运,图文并茂,融案例实录与文化叙事于一体。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文化读本:书中既深情讲述了历代先贤为民治 河、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传承着不朽的治河精神;亦巧妙串联起黄河号子、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使黄河文化在技艺传承的脉络中得以全景式、立体化地 生动展现。 从传承实效看,该书已迅速成为多维度传播的重要平台:它既 ...
沙坡头 千年古瓷窑火新(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Ren Min Ri Bao· 2025-06-24 22:01
图①:陈进德在绘制建筑彩绘。 受访者供图 图②:游客在沙坡头旅游风景区体验黄河飞索项目。 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图③:黄河古瓷。 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图④:沙坡头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城事 一簇橙红窑火在铁皮炉膛中跳跃,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半蹲在窑 口,屏息凝神。开炉,"成了!"他低呼一声。茶盏上一道金丝铁线裂纹在釉面舒展,蜿蜒如黄河古道。 黄河如带,在腾格里沙漠的臂弯里折出一道金色的"U"形长弧,将沙坡头区揽入怀中。这是座年轻的城 市,2004年原中卫县撤县设市,2016年8月,沙坡头区正式以市辖区独立运转。 年轻的城市与数千年的黄河文明相视,该如何回望自己的文化记忆? 为黄河古瓷寻找新的生长点 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又名老窑沟。5年前,姚思杰来到这座黄河畔的古窑址,找寻破碎的瓷片。 "黄河水携来的泥沙富含高岭土和石英,经年沉积形成独特的'胶泥层',加上沙漠釉料与煤炭资源,傍 河而建的瓷窑曾借水路将瓷器销往各地。"翻阅县志,姚思杰逐渐了解沙坡头自古以来作为制瓷重镇的 过往。 "每件古瓷都承载着黄河文化的记忆。"姚思杰指向一片废墟,"这里原来到处都是陶瓷作坊,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4 05:36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基,屹立5000多年,展现了先民们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的"三室一厅",其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 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历经5000年的风霜,它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高达1米多的墙壁,让我们得以一窥房屋内的烧火台、挡火墙以及门槛等设施。这种"木骨整塑"的房 屋结构,不仅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新馆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聚焦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 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西南,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 遗址,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链条完整。 探索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5000多年前,居住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星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
文博日历丨“悠悠黄河水,两岸是兰州” 百年前的兰州什么样?
画家以白塔山为视点 | 名称:金城揽胜图 | | --- | | 年代: 清代 | | 尺寸:高83,宽150(单位:厘米) | | 收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 "悠悠黄河水,两岸是兰州" 百年前的兰州什么样?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金城揽胜图》 01 一幅画里藏着一座生动的兰州城 画中,黄河自西向东流过 镇远浮桥架于河上 浮桥中部设闸门 两艘小船即将通过闸门 其中一艘还悬挂着红旗 黄河南岸便是兰州城郭 岸边有两轮水车 水车西侧是"吸水龙" 也就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抽水机 以便春冬时抽黄河水注入"饮河池" 供市民饮用 而夏秋丰水期时,则由水车注水 用写实手法 描绘了兰州城依山带河的独特样貌 02 画中究竟是兰州哪?为何叫"金城"? 这幅《金城揽胜图》 是清代兰州民间画家马五 绘制的甘肃兰州府治所在地 ——皋兰县城的山川形胜城郭图 也就是如今兰州市城关区的一部分 兰州城初建于西汉 南屏皋兰,北临黄河 历代都有修葺 明朝始具规模 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兰州是一座典型的沿河城市 也是沿黄河九省区中 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 作为通往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咽喉 兰州自古就是战略要地 ...
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
He Nan Ri Bao· 2025-05-21 23:33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习近平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念兹在兹、亲自擘画,多次亲临中原大 地,并就涉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诸多不同领域作出重要指示。 这两天,在工作之余,张笑蕾密切关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的消息,不禁也回想起5年前的情景。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张笑蕾就是现场讲解员。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张笑蕾说,几年来,自己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 提升业务素质,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近年来,河南各地牢记嘱托,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故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黄河文化代代传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在黄河流域,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更多的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文明遗迹。"5月21日,在位于郑 ...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我与一座城)
Ren Min Ri Bao· 2025-05-07 23:00
在王庄险工段,当地人发明了一种抗击洪水能力强、又非常美观的垒砌法——"席花缝",石料咬茬丁 用,避免了直缝、对缝、咬牙缝,提高了坝体质量,这一发明后来得到推广。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退休后,基于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我持续书写、记录黄河与家乡的风土人情,主 编完成了《东营黄河志》《沧海桑田黄河口》等书籍,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为黄河河口管理局原副调研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4 版)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生在黄河边,大坝下边没多远就是家;长在黄河边,自小在河里游泳;工作在黄河 边,一干到退休,从未离开利津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城。 江、河、淮、济,谓之"四渎"。脚下这座老城,是"四渎"之宗的黄河与"四渎"之一的济水交替孕育而 生。 水的流聚,让老城灵动而又神秘。"巨海镇其北,清河绕其东,南有桑枣之饶,西通舟车之利,亦东方 之腴地也……"说的是明清时期的老城;"袖吞河色黄千里,窗纳海光绿一勺",描绘的是清代黄河决口 于铜瓦厢之后的场景。此后,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之洪波",改变了发展轨迹…… 1958年,我见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利津最大的一次洪水。那年我9岁,趁老奶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