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育种
icon
Search documents
“天书计划”加速破译四大主粮遗传密码
Ke Ji Ri Bao· 2025-07-08 00:54
"目前,'天书计划'正在制定核心种质的筛选和评价方案,包括基础数据、筛选方法、评估方案 等。"7月5日,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文彬介绍,"天书计划"初步锁定了4500份水稻核心种质,覆盖了80%以 上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块。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和源泉。2023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 究所、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联合腾讯公司共同发起了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为实现核心数据鉴定、 获取和高效共享利用,今年5月,三方又共同发起了"天书计划"2.0。 "'天书计划'的终极目标是要真正解码作物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解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 主粮作物表型决定基因,最终开启智能育种。"周文彬表示,该计划将通过底盘数据采集与标准化,结 合智能育种技术,打造基因资源库、大数据中心及智能育种设计平台。 原标题:"天书计划"加速破译四大主粮遗传密码 周文彬说,"天书计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作物核心种质构建、作物遗传密码解析与智能育种 模型开发、基因资源智能育种平台的开放等。 "四大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将对水稻、 ...
政产学研共探AI育种路径 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种业之都——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论坛致辞环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邵明红指出,立足首都定位,北京市正加快打造具有 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出台了《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 行动方案》和《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政策文件。并加速人工智能技术 与种业融合,加快夯实北京种业之都的科技基础。 论坛所在的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正在构建智能育种产业生态,推进智能育种产业化发展。园区 平台企业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分子育种共性技术平台、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和即将建立 的作物逆境表性鉴定平台,在腾讯SSV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等单位支持下,将助力智能育种从实验室走 向产业化。 7月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成功举办。论坛聚焦AI技术与现代种业深度融合,吸引来自全国人工智能和种业领域的产学研代表100 余人参会,共享智能育种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共同探讨智能育种发展路径。与会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在 基因挖掘、表型分析、亲本选配、品种设计等育种核心环节具有颠覆性潜力,是推动种业实现"弯道超 车"的关键引擎。产学研用各方 ...
国敬业奉献模范钱前:四十载耕耘,奔跑在种业创新前沿
Hai Nan Ri Bao· 2025-06-21 01:19
"我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问我能不能吃苦?不能吃苦,就干不了育种工作。"胸怀"粮安天下"的使 命感,已过花甲之年的钱前依旧奔跑在种业创新前沿。 与跨学科团队一道,钱前坚守南繁硅谷,融合传统育种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融入育种中,建设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慧"育种推动水稻育种从传统经验向高效、精准、目标明 确的分子设计智能育种转变。 他带领着年轻人,顶着北纬十八度的烈日持续建设全球规模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野生稻种质资源 保护平台——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守护水稻育种的"基因宝库",为水稻育种提供"芯"动力。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初夏时节,三亚崖州区南繁基地稻浪翻滚。由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领衔 培育的超矮秆新型水稻"小薇",大田试种实现亩产410公斤。 "下一季就做五层立体的,向空间要产量!" 6月19日,钱前兴奋地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如果 一株矮秆水稻能实现正常产量,走向立体种植,总体产量有望再提升。 新突破的背后,是钱前率领科研团队四十载如一日躬耕稻田,破解水稻"基因密码"的不懈努力。 通过系统梳理稻属各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分类及地理分布,钱前为野生稻的科 ...
河南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
未来三年,中原农谷如何发展?近日,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2027年)》,进一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全力打造中原农谷 2.0版。 构建现代种业产业发展高地。引进国际30强、国内20强种业企业10家以上,加大河南省国家种业阵型企 业培育力度,推动河南种业集团部分强项领域进入全国前3强,全域种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到2027年,中原农谷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全领域种业资源更加集聚, 全要素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链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初步建成汇聚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农 科"芯"城。 建立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提升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影响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科研 机构和种业企业谋划建设海外研发基地(中心)、国际育种创新平台5家以上。(记者袁帅) 成为全国生物育种创新高地。重点打造全种业实验室矩阵,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家禽等领域种质 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15家以上。 形成种业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新引育种业领域院士3名以上,战略科学家、领军 ...
中原粮仓的“芯”动能——“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四
He Nan Ri Bao· 2025-05-28 22:40
从解决"吃得饱"到保障"吃得好",从应对"靠天收"到实现"科技赢",河南种业发展因需而动、向新而行,致 力于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让中原粮仓的根基更深更实。 因需而动,锚定育种方向 种业兴,农业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筑牢中原粮仓的核心密码。产量攀升、绿色优质,河南品种选育 始终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5月28日,洛阳市伊滨区龙门实验室农业智慧化生产示范基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里进行麦收作业。 倪睿 摄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 "我们选育抗旱品种的目标,是干旱之年少减产、平顺之年能增产、丰水之年创高产。"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小 麦研究所副所长吴少辉表示,将继续挖掘旱地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潜力。 满足优质期待——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5月22日,滑县白道口镇张林庄村2万多亩"郑麦1860"种粮一体化示范基地里,植株挺 拔。 "郑麦1860"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主导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而且在减少肥料使用20%的条件 下依然能够保持稳产。示范基地负责人徐朝生对此深有体会,他种植"郑麦1860"已有6年,"今年即便在天气 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依然比较理想"。 农业绿 ...
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Jing Ji Ri Bao· 2025-05-17 21:47
除了白羽肉鸡,我国自主培育的华西牛和15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通过开展种 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刘莉华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 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 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我 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种源立足国内 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的良好态势更加牢固。 加强种质资源利用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 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打牢种质资源基础,需要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 "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采集制作畜禽、水产遗传材料107万份和12万份,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稀 濒危资源。目前,我国长期保存的农作物 ...
解析种子的秘密,中国农科院启动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
Xin Jing Bao· 2025-05-15 02:59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表示,"天书计划"对于拓宽从种质资源到品种选育技术思路,将种 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天书计划"主要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天书计划"以国家作物种质 资源库中保存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质资源为基础,对作物基因组蕴含的复杂遗传密码进行解 码。作科所将集中优势资源和科技力量,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育种新质生产 力,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资源鉴定、利用的关键阶段,运用生物 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多元育种技术融合体系,形成一体化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节 本增效、高抗广适的重大新品种,对推动我国种业振兴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天书计划"既是科企合作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机制创新,也是共同推动种业振兴的实际行动。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启动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据悉, 该计划将对22.3万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解析,揭开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密码。 我国 ...
登海种业20250429
2025-04-30 02:08
登海种业 20250429 摘要 • 公司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 30%至 1.62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 降 18.37%至 2,459.77 万元,主要受粮食价格不景气影响,农民购种意 愿降低,导致产品售价下降。 • 2024 年公司制造成本因单产提高和大豆产值费用减少而下降。玉米平均 单产从 2023 年的 300 多公斤提高到 400 多公斤,增幅显著,同时大豆产 值费用每吨减少五六百元。 • 受粮食价格下跌影响,种子产品出厂价和终端售价均有所下降。预计未来 种子产品售价将继续受市场品种结构调整和转基因品种扩面提速影响,但 成本有望通过单产提高和生产效率提升得到控制。 • 公司毛利率在 2024 年三四季度及 2025 年一季度同比提升,主要得益于 制造成本下降、品种结构优化以及推广耐密植抗病性强的新型品种。 • 市场对种子的需求趋向低成本、高产量,单产低于 400 公斤的种子竞争力 减弱。公司目标产值提高,西北地区目标产值为 3,600 元,甘肃地区约为 4,200 元。 Q&A 公司 2024 年和 2025 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如何? 根据公司披露的财报,2024 年全年营业收入为 1 ...
AI能否“爆改”农业?(“融”观中国)
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 心,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 魏东升摄(人民视觉) "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又将迎来哪些机 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育种装上"加速器" 吉林公主岭,一望无垠的玉米试验田里,一台机器人正在绿油油的叶片间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 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是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搭载国产 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 育种机器人有什么功能?如何替代人工? "我们熟知的袁隆平先生,就是育种学家。"陈建告诉记者,"过去培育新品种,靠的是育种学家长期在 野外观测、试验。不仅辛苦,育种周期也相对较长。" 陈建与团队正在做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在田间地头对作物进行观测和判断,初筛出可能具有高产、抗 病等潜在优质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种学家进一步检测实验。 "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要替代过去育种学家那些辛苦但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工作。"陈建说。 有了AI大模型的赋能,相较于传统农机,智能育种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命令,还能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 联想推理。"比如根据玉米的株高以及果 ...
【农林牧渔】种业大会归来,关注育种新方向和产业变革——光大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周报(20250317-20250323)(李晓渊)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23 12:48
报告摘要 本周猪价上涨 根据博亚和讯,3月2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4.71元/kg,周环比+0.96%,15公斤仔猪均价35.41元/公 斤,周环比上涨3.90%。根据涌益咨询数据,本周商品猪出栏均重为128.40kg,周环比上升0.48kg。屠宰场 冻品库容率为14.31%,环比上升0.55pct。补库带动的均重上升以及肥标价差收敛仍在持续,需求疲软抑制 价格上行,短期内猪价仍将维持窄幅震荡。 2025中国种子大会归来,如何看待行业热点与发展趋势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1)热点育种方向:在种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结合常规育种,具体来看,主粮育种重点 方向包括1)水稻:抗稻飞虱、超高产绿色、耐极端高温、耐盐碱、特早熟等;2)小麦:抗赤霉病、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