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Search documents
震惊!这家人形企业上月交付105台机器人!还有近2000台订单加速量产中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10:00
Core Viewpoint - The company, Songyan Power, has achieved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humanoid robot production, delivering 105 units in July, marking a 176% increase from June's 38 units, and setting a record for the highest monthly deliver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1][2].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 Songyan Power's humanoid robot production year is 2023, with over 2,500 intention orders and a contract value exceeding 100 million yuan within a month post-marathon, with over 60% of orders coming from educational tools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2]. - The founder, Jiang Zheyuan, emphasized the critical nature of delivery, describing it as a "ghost gate," where failure to meet production capacity or delivery timelines could harm customer relations and increase communication costs [2]. - To enhance delivery capabilities, Songyan Power has established production bases in Beijing, Changzhou, and Dongguan, with the Beijing factory covering 3,000 square meters and the Changzhou factory 2,100 square meters [4]. Future Goals - The company aims to double its delivery orders in August and plans to reach a delivery target of 10,000 units next year to better meet market expectations [6]. - Jiang Zheyuan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 competitive and capable team to support sustainable revenue growth, stressing the need for a clea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uring rapid development [8][9]. - The company is focused on creating a commercial closed loop from R&D to sales and after-sales service, aiming for profitability and positive cash flow to ensure healthy development [9].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同川科技完成 A + 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03:42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 ,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同川科技近日完成 A+轮融资,投资方为江门市高质量创业投 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据机器 人大讲堂了解, 同川科技(全称: 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机器 人核心部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旗下拥有以谐波减速器、机器人关节、机电一体化执行器等核心部件 产品为主导的"同川精密 TC drive"和以汽车、3C、电机等领域的装配、检测、机器人集成自动化设备为主 导的"同川TCR"两大业务品牌。 同川科技 在核心团队建设方面,同川科技展现出卓越的实力。公司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的技术人才,组建了一支近 1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这支团队由来自日本、欧洲及国内的资深专家和博士领衔,他们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 和前沿的学术视野,为团队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技术能力覆盖范围上,团队的专业领域 涵盖材料处理、精密结构设计、软件仿真、润滑摩擦、运动控制、电机及驱动、磁性及光学传感器等领域。这 些跨学科、多维度的技术能力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为同川科技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全面且强有力的技术保 障,助力公司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
2025 WAIC 炸场!特斯拉平替开普勒 K2 大黄蜂直播 8 小时,Optimus 压力来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03:4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of the Kepler K2 Bumblebee humanoid robot, showcasing its 8-hour continuous operation capability, which i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the humanoid robotics industry, particularly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1][3][20]. Group 1: Technical Innovations - The Kepler K2 Bumblebee achieved an impressive 8-hour operational time on a 1-hour charge, utilizing a hardware architecture similar to Tesla's, combining rolling screw actuators and rotary actuators in a series-parallel structure [4][6][9]. - The robot's self-developed KeplerForce planetary rolling screw actuator provides high load capacity, precision, and longevity, enabling it to handle tasks in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 effectively [7][10][12]. - The design incorporates both linear and rotary actuators, 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energy loss and enhance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llowing for dynamic energy management during tasks [9][10]. Group 2: Market Positioning - The Kepler K2 Bumblebee is priced at approximately 248,000 yuan, positioning it competitively against similar international products that often exceed 1 million USD, making it an attractive option for businesses [20][21]. - The robot's ability to replace traditional two-shift human labor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cost savings for companies, with an estimated payback period of 1.5 to 1.8 years through reduced labor costs [23]. Group 3: Competitive Landscape - The article contrasts the Kepler K2 Bumblebee's readiness for mass production with Tesla's Optimus robot, which has faced production delays and lower-than-expected output targets [24][25]. - Kepler's proactive approach in establishing a stable supply chain and 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through in-house development of key components enhances it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20][21]. Group 4: Future Outlook - With its advanced capabilities and competitive pricing, the Kepler K2 Bumblebee is positioned to lead the market for industrial-grade humanoid robots, fulfilling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utomation in various sectors [23][25].
快讯|天链机器人完成A股IPO辅导备案;智元机器人发布“灵渠OS”开源计划;四川发布首批机器人产业机会清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03:42
1、 天链机器人完成A股IPO辅导备案 近日,新三板公司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川机器人",835015)在四川证监局完成A股IPO辅导 备案,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辅导券商为华安证券。据了解,川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胡天链率 团队孵化,专注研发生产多种机器人,谐波减速机市占率全国前五。目前该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为胡天链,其与吴健等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8.53%,存在控制权分散风险。 2、 智元机器人发布"灵渠OS"开源计划 近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 参考框架"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旨在推动机器人系统生态融合与具身智能技术突破。"灵渠OS"构建"南 向适配具身硬件、北向支撑智能应用"架构,底层基于AimRT,上层开放智能体服务框架,还提供丰富工 具链。该计划将于今年四季度逐步开源,有望降低硬件厂商开发门槛、加速产品迭代,助力应用开发商专 注场景创新。 3、 瑞可达人形机器人产品开启小批量供货 近日,瑞可达公开表示公司确实有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产品,且目前已经处于小批量供货阶段。同时,公 司明确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人 ...
EA200 轮式人形机器人:四大优势打通具身智能开发全流程,让科研创新更高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03:42
近期,具身机器人行业内频繁传来融资喜讯,这表明轮式人形机器人凭借其高效移动与稳定操作的显著优势, 已成为资本与科研共同聚焦的热点。这是行业从形态模仿( form imitation )转向任务导向( task- oriented )的技术演进。 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机器人高效感知、决策并执行物理世界的任务。轮式 人形机器人凭借 "轮式基座 + 多模态感知 + 大模型驱动" 的技术组合,成为支撑具身智能全流程开发的理想 载体,为科研创新与场景拓展提供了更务实、更具爆发力的技术底座。 基于此,史河科教机器人重磅推出具身轮式人形机器人 EA200 。 EA200 以"轮式基座 + 多模态感知 + 大 模型驱动 + 开放架构"四大核心优势,为具身智能开发的环境感知、决策推理、规划执行、反馈优化等阶段提 供针对性支撑,让科研与创新更高效、更顺畅,助力用户提升具身智能开发效率。 二、多模态感知:全维度环境理解,夯实数据根基 一、轮式基座:稳定高效的移动操作载体,筑牢开发基础 轮式基座是 EA200 的"移动底盘",更是贯穿具身智能开发的"稳定性基石"。轮式设计通过低振动与高精度 移动特性,结合可调节躯干与头部结构, ...
15.8万就拥有一台1米65的人形,还免费送个机器人,这事儿靠谱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昨日 ,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 LimX Dynamics正式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LimX Oli,售价15.8 万元起, 自发布之日 起开放预订。 ▍ 一款 "懂行"的人形机器人是怎样的? 面对这些痛点,逐际动力给出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其独特的背景优势。 一家聚集了一群资深的科研和生产制造 专家的企业 ,创始团队本身就来自科研一线, 深知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 "自己人做给自己人用"的产品理 念,贯穿在LimX Oli的每一个设计细节中。 这可能是当前市场同等价位下,性价比最高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165cm身高、31个自由度 (不含末端执 行器) 、 软硬件全开放的配置,在这个价位上几乎找不到同类竞品。过去,这样的配置普遍需要50万以上 的预算,而现在门槛被直接拉低了70%。 ▍ 三类核心用户的共同困境 要理解 LimX Oli的价值,首先要理解谁才是人形机器人的真正用户。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真正用户主要包括三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他们专注于算法创新和理论突破; 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工程师,他们致力于将算法转化为可用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负责将技术落地 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逐际动力的产品策略 ...
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大赛聚焦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火热开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在全球科技竞争迈入具身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具身智能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昆山作为长三角地 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重要区域,正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场景创新,推动技术突破和 产业升级。 7月31日,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大赛在昆山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大赛由中国软件评 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和昆山高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赛迪工业和信息 化研究院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机器人质量基础共性技术检测与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智能 网联驾驶测试与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承办,是国内首次聚焦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 器三大类具身智能产品场景应用的赛事。 ▍ 三大赛道亮点纷呈 直击产业痛点 围绕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共设置9类应用场景下的10个比赛赛项和2个表演项目。 机器人赛道将于 8 月 1 日在昆山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参赛队伍包括 上海 节卡、浙江人形 机器人 创新 中心 、 山东 珞石、 上海卓益得、广州 高擎机电、睿尔曼等 多个知名 企业及高校团队,在工业制造、物流 仓储、商用服务三大场景中展开 角逐 。 此外, 机器人踢足 ...
Science子刊:成功率100%?头戴式手术机器人实现眼科手术"动态零误差"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对于许多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来说,这扇窗户正在慢慢关闭。 想象一下,医生需要将针头精准地插入仅有 0.3毫米厚的视网膜下方,注射基因治疗药物。这个厚度, 比三 张普通打印纸叠在一起还要薄 。而外科医生的手部 颤抖幅度 通常在 0.1-0.25毫米之间,几乎与视网膜厚度 相当。 更要命的是, 即便患者接受了麻醉,头部仍会因为呼吸、吞咽甚至打鼾而不自觉地移动 , 移动幅度可达数 毫米。这就像是要在地震中穿针引线,难度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 患者头部的运动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 。研究数据显示,即使头部被固定在手术床上,患者在正 常呼吸时眼眶相对位置的变化幅度约为 2毫米,打鼾时更是高达5毫米。这种幅度的运动足以导致针头偏离目 标位置,甚至撕裂视网膜。 正因为这些挑战,人工视网膜下注射成功率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成功率仅为 40%,也有研究达到100%, 但样本量都很小。更重要的是, 这些研究大多在静止的离体眼球上进行,没有考虑实际手术中患者头部运动 的影响。 ▍ 头戴式机器人的巧妙设计 现在, 美国 犹他大学的研究团队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 给手术机器人戴上 "头盔"。 这项研究不久前 刊登于 ...
快讯|卓益得“行者二号”获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录取;UL FS 开发多机器人系统探索月球表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保姆机器人大会正式启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1、 卓益得"行者二号"获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 近日,由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研发、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行者二号"优化版机器人"学 霸01",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全日制)博士录取通知书,学制四年,成全国首位"博士"入学 具身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使用"行者二号"和rena仿真人技术,由杨青青教授做妆造设计,体现产学研融 合。两校联合设计培养方案,设基础、艺术、系统、任务等模块。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称这是突破 性教育实验。此前,两校于2021年签署协议,此次联合启动国内首个聚焦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层次 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智能体博士培养路径。 2、 AiMOGA Robotics人形机器人成全球首款自主开车门机器人 近日,AiMOGA Robotics 宣布其人形机器人 Mornine 取得具身人工智能应用重大突破。在一家运营中的 奇瑞经销店内,Mornine 仅借助车载传感器、全身运动控制与端到端强化学习,成功完成自动开门任务。 与传统脚本机器人或远程操作系统不同,Mornine 无需人工干预,依靠传感器堆栈实时感知门的位置与状 态,通过强化学习掌握开门技能,经数百万次模拟循环 ...
大新闻!机器人"大脑"真能批量生产了!智元、宇树们开始共享"大脑"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确实快, 展会上的机器人越来越炫酷,但真正能规模化应用的依然不多。 这个产业现在的状态, 像极了 2 01 0年 的计算机视觉 ——技术曙光初现,但整个行业还在"摸着石头过 河"。不同企业用不同开发框架,数据格式五花八门,连对同一个任务的定义都能吵起来。 最要命的是,大家都在 重复造轮子,却很难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进步 。 上海 AI实验室看不下去了 。 在刚刚结束的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们发布了 『书生』具身全栈引擎Intern - Robotics 。 这个平 台 的野心不小 ——要给具身智能建立标准化"生产线"。 它 有多猛?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银河通用、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15家头部玩家已经抢先上 车。 从人形到四足,从机械臂到轮式机器人,各种形态的机器人都在用同一套系统搞研发。 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是具身智能领域的 "安卓时刻"。 ▍ 仿真引擎:让试错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 在传统的机器人开发中,每一次算法调整都需要在真实机器人上反复测试。这不仅烧钱烧时间,更要命的是 ——你敢让价值百万的人形机器人去试各种"花式摔倒"吗? 机器人领域有个特点, 它 要求 10 0%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