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艺融合
icon
Search documents
毕业作品展何以“破圈”(艺坛走笔)
Ren Min Ri Bao· 2025-06-14 22:12
毕业作品展能够"破圈",也得益于美术院校观念的转变。近年来,美术院校更加注重展览与公众的互 动,将展览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使其成为一场联动各界、遍布全城、惠及市民的艺术嘉年华,还 通过举办导赏活动、讲座等方式,降低观众欣赏艺术的门槛。比如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展览空 间涵盖该校象山校区、良渚校区、南山校区,以及浙江美术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与全 城媒体展区等,实现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办学成就与城市同步、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同成长。 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的"破圈",不仅是空间与媒介的突破,更是艺术本体论的革新——艺术不再只是静 态的"作品",还是动态的"事件";不再只是单向的表达,还是双向的对话;不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 放的生态。对于美术学院的学子而言,毕业作品既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走向社会、展 示自我的重要媒介。通过与社会各界接触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 向。期待他们开创更加精彩的未来! 正值毕业季,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作品展相继拉开帷幕。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逐光而行"到中国美术学院 的"七十二变",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科融合"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开放的 ...
科艺融合,释放文化“西”引力——解锁西湖区文化“出圈”密码
Hang Zhou Ri Bao· 2025-06-03 02:56
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 云深处的"云家汪汪队"机器狗正在巡逻,宇树机器人"解锁"当红热舞,还有不用抢票就能逛的《黑 神话:悟空》全球首家官方周边旗舰店、极具"新国潮"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IP主题展、"一秒"沉浸 在国风世界的文化空间……走进不断上新的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市民游客邂逅了"文化+科技"的各种新 潮体验。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常源于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 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从数字复现敦煌瑰宝到虚实共生水浒宇宙,从高校人才赋能到爆款作品频出,西湖区依托优质文化 资源和前沿数智技术,通过"科艺融合"推动文化以可触、可感、可交互的形态"活"在当下,形成更多新 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科技赋能 "三创融合"点亮新空间 科技是文化赓续繁荣的活力源泉。西湖区以科技创新重塑艺术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内容、新形 式、新体验,让人民群众共享跨越时空的精神文明成果。 "我们即将穿越460亿光年。"踏入M511光影汇的"深空未来"8K沉浸式探索空间,浩瀚星海扑面而 来,这场《太空遨游:时空尽头》沉浸式体验以8K超高清画 ...
让美的创造更贴近青年(艺坛走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04 21:52
不久前,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时,一个情景令我动容——多媒体技术点亮了美术作品《不灭的明 灯》中的灯光,伟人的青春理想与革命壮志迸发出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经典图像以新方式呈现,不仅 让人眼前一亮,也折射出美术创作面临的新命题——如何让美的创造更贴近青年?这不仅关涉创作内涵 的深化,也关乎创作形式、创作理念的转化。 如今,美术跨界成为新趋势,青年的加入则为跨界带来更多可能。前不久,一场关于材料微结构的美学 大赛征集活动吸引了来自材料科学等领域的140多家单位参与,绝大多数投稿人是青年。他们借助显微 镜,从科学中探寻美学,为科艺融合注入新活力。这启示我们,跨界融合之路上,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 要拓宽艺术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平视世界"的姿态,构建独特的审美经验。他们既能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感知东 方美学的深邃,也能去往国外的美术馆,领略他国文化的魅力,其审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重塑着艺术 创作的维度,也让艺术家不断思考"在地性"与"全球性"的交融。审美的开放性并非文化失焦,而是多元 共生;"平视世界"不是消解差异,而是建立对话。保持与青年同向的目光,面向青年的美术创作会绽放 出新的时代光彩。 《 ...
艺术破界怎样发力
Ren Min Ri Bao· 2025-04-26 21:58
图为《黑神话:悟空》场景原画(局部)。 当数字浪潮让游戏化身"第九艺术",成为全球年轻人共通的语言,游戏的价值便已超越消遣。近 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一场虚实共生的视觉盛宴点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 厅。在这个展示过汇集顶流宋画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中西融通现象级大展"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 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神话以全新的姿态焕发活力——这不仅是一场游戏艺术的展览,更是一场数字时 代的策展实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技术革命从来都是艺术破界的催化剂。透视法的发明重塑了绘画空间,摄影术的诞生催生了印象派的色 彩革命,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则带来虚实共生的体验革命。长久以来,文化、技术与艺术共同编织着人 类文明的图景,技术成为艺术的画笔,艺术成为文化的容器。展览中,实景扫描的佛教造像与《黑神 话:悟空》中的数字场景相互映照,虚实交汇处,观众既可近距离感受角色塑像的质感,又能沉浸 于"历史游乐场"式的现场体验。今天,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数字技术,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为其注入 当代的呼吸,插上文化的羽翼,使其在数字炼丹炉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艺术的边界拓展,最终要靠人才打破思维茧房。北宋画 ...
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
Ren Min Ri Bao· 2025-04-12 22:00
春日午后,北京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的"多智能社群——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厅里,一个跟着 妈妈来看展的小姑娘掏出自己的平板电脑,骄傲地说:"这个我也会做,你看,这是我的作品!"我定睛 一看,竟然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好几个动画片,讲的是一只开巧克力店的猫咪的故事。我说:"做得很 棒啊,明年你一定要报名参展哦!" "多智能社群——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海报。 影像装置《山水:云山六章》,作者高世强、山水创作集 体。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项目,展览一开幕,便再次吸引众多关注。转眼间,这个在2019年"亚洲 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创办的科艺融合展览品牌,已连续举办7届。在风起云涌的数字浪潮中,能连续举办 并持续火爆的大型展览并不多见。而我作为策展人,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亚洲数字艺术展"最初的理想,是推动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的交流平台,进而促成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 的能量聚集,并把这种能量播散到社会空间中。同时,它也代表着在科技艺术领域逐步构建中国科技艺 术自主话语体系的追求。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数字艺术。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展演、城市建筑上跃动的LED光影、手机中 寓意深刻的小动画,都可能是数字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