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无
icon
Search documents
以正确二战史观守护历史的正义
Ren Min Wang· 2025-06-15 00:50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不仅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要求。我们有责任从客观史实 出发,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澄清。唯有以史为鉴,坚定捍卫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才能守护 人类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成果,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习近平主席5月7日至10日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 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 80年后的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亟待以正确二战史 观为指引深入阐释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 以史为鉴,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捍卫历史正义的核心在于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事实是守护历史真相的前提,因此,必须客观还 原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从战争的持续时间来看,中国战场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有效牵制并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 力,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
人如何感知虚无?
腾讯研究院· 2025-06-13 05:46
科研就是不断探索问题的边界 人们过去花了数个世纪来接纳数字"零"的存在。而今,"零"正在帮助神经科学家们理解人脑如何感知虚无。与感知和意识相关的 神经科学研究,大多聚焦于我们如何意识到事物的"存在"。然而,对"不存在"的体验也构成了我们意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经常能觉察到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事物,而揭示这背后的神经基础对充分理解意识问题同样重要。 当我观鸟时,总是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场景——同行的观鸟人指着树冠,让我快看叶子后面藏着的那只 鸟。而每当我举起望远镜来回搜寻时,永远只能沮丧地看见鸟的"空影"。 这类对"不存在之物"的生动体验,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而言非常常见,但大脑如何上演这出"皇帝新 衣"式的独角戏仍是个谜—— 当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感知时,大脑如何产生感知体验? 作为一个对意识问题感兴趣的神经科学家,研究"虚无"的神经基础无疑是个极其诱人而又富有挑战的课 题。幸运的是, 比起其他虚无,有一种更具体的虚无形式——0,至少0是有形的。 为此,人们不惜花 上大量精力,尝试抓住"零"这个线索——研究人脑如何感知数字"零",或许就能够最终解开大脑迷雾重 重的"虚无主义"。 "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 ...
让-保罗·杜波瓦:在最后,命运的虚无将我们啮尽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2 12:44
在从事写作之前,杜波瓦是一名法国本土记者,他先后为多家报社提供关于体育、法庭、电影等领域的报道,有 社会学背景,还曾在建筑和家具摄影领域工作过。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以美国新闻杂志《新观察家》的记者身 份在北美大陆生活了十五年,他的早期创作是关于这段经历的散文集。 让-保罗·杜波瓦 法国与北美构筑了杜波瓦的两段人生,也共同成为这部获奖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小说的主角是来自法国图卢兹 的法裔加拿大人保罗·汉森。在法国,他是先锋电影工作者和牧师的孩子,出生于1950年代,在左翼热潮下成长, 并见证了家庭在这股势力的影响下分离。在加拿大,他是父母离世的公寓管家,在为业主们服务二十六年的时间 里又经历了妻子离世,最后因一起意外伤人案件被关押到蒙特利尔监狱。眼下,他一边想象逝去的亲友陪伴在自 己周围,一边讲述跨越大洋彼岸的两段人生。与此同时,这间牢房里还有曾是摩托骑手的犯人帕特里克,日复一 日,他们重复体验着"监狱把我们吞进它的肚子,消化我们,我们蜷缩在它编了号的肠子的褶皱里,在两次胃痉挛 的间隙,尽我们所能地睡觉和生活"。 杜波瓦的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一部现在进行时的回忆录,如果说一部回忆录必须分配一个固定主题,那么留给 ...
|晒书客·花月之书|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4-29 10:28
(原标题:|晒书客·花月之书|) 《"娜拉"在中国: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许慧琦/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7月 易卜生在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是现象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终结19世纪,带领文艺和与文艺有 关的思想迈入20世纪的门槛。他的戏剧不是讲求仪式感的宫廷文化的遗存,他的故事是写给大众看的, 剧中人话是说给大众听的,而1879年12月在丹麦首演的《娜拉》,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切中女性的困境 和出路这一话题,撩动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因而名声大噪。 《一片树叶的颤动: 南太平洋诸岛小故事》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 杨菁/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毛姆在1897年的处女作小说《兰贝特的丽莎》获得成功后,立刻开始了他的全球旅行生涯,通过一次次 旅行,他收集故事,获取灵感,写下了更多的小说、散文并做了无数笔记。1898年,他在意大利的卡不 里岛,在那里的经历见闻产生了他的第二部小说《成圣》,之后他还到过佛罗伦萨,到过塔希提岛,到 过莫斯科,到过缅甸、柬埔寨、越南,到过中国的长江流域,到过香港,他的各种名篇如《面纱》《月 亮和六便士》《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