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Search documents
让年轻人成为科研主力 中国农科院成立青年人才联合会
Xin Jing Bao· 2025-06-27 11:18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6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人才联合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据悉,联合会 将发挥青年人才优势,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支撑等途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行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前沿论坛、学术沙龙、跨界研讨会、创新 工作坊等活动,鼓励青年人才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勇于挑战权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国家 重大战略需求,主动策划、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团队的联合研究项目,同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农 业、新一代生物技术驱动生物农业、绿色低碳技术驱动生态农业、生命健康技术驱动食品营养等前沿交 叉领域,自由组队、揭榜挂帅,并促进信息、设备、数据等资源的共享共用,破除"孤岛效应",让协同 攻关成为常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国家对高水平人才特别 是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根基在青年。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富创造 活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决定单位未来高度的关键力量。组建青年人才联合会,是中国农 科院面向农业科技未来发展,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中 ...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正式揭牌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27 08:32
肇庆市华农节水 抗旱稻研究院正 式揭牌_南方+_ 南方plus 6月26日,肇庆 市华农节水抗旱 稻研究院揭牌仪 式在肇庆市农林 科学院沙浦基地 举行。研究院将 聚焦深化节水抗 旱稻绿色产业研 究,加速推动节 水抗旱稻科研成 果转化与应用, 着力培育农业新 质生产力,为农 业提质增效注入 强劲动力。 揭牌仪式上,华 南农业大学党委 0:00 副书记、校长薛 红卫,中国工程 院院士、华南农 业大学教授罗锡 文,华南农业大 学国家农业制度 与发展研究院院 长、教授罗必 良,华南农业大 学节水抗旱稻绿 色产业研究院首 席科学家、院长 罗利军,以及肇 庆市政府副市长 谢桂坤,肇庆市 政府副秘书长李 禹山,肇庆市委 农办主任、市农 业农村局局长、 市乡村振兴局局 长陆开朝,肇庆 市农业农村局副 局长、市农林科 学院院长陈转红 共同为研究院揭 牌,标志着肇庆 市华农节水抗旱 稻研究院正式投 入运行。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 据介绍,节水抗 旱稻集高产、优 质、抗病虫害、 耐高低温、节 水、抗旱、易种 等显著优势于一 体。在水田种植 环境下,其产量 和米质与常规水 稻相当,却能大 幅节约50%以上 的灌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携手福斯,用NIR赋能小麦育种,成立联合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6-26 06:01
强强联合 尖端科技与农业科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17%),提升小麦品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 可持续农业至关重要。 导读: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福斯FOSS共建联合实验室,结合近红外技术与小麦育种,推动智能化品质分 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 们的推送。 6月13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ICS, CAAS)与福斯FOSS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成立"ICS, CAAS-FOSS联合实验室" 。 该实验室将整合FOSS近红外(NIR)技术与作物育种创新,开发智能化小麦品质分析平台,为小 麦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 版 权 : 本 文 部 分 素 材 源 自 网 络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所 有 , 观 点 代 表 作 者 本 人 , 不 代 表 本 号 立 场 | 转 载 : 须 本 号 授 权 , 请 后 台 回 复 " 合 作 " 联 系 主 编 | 来 源 : 仪 器 信 息 网 | 责 编 : 满 满 | 视 觉 : 长 艳 柱 子 联合实 ...
上海市农科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被联合国机构采纳
Xin Hua Cai Jing· 2025-06-25 13:54
这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标志着在农业温室气体 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关键。 相关专家表示,本次"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的生效,为全球水稻生产国,特别是面临粮食安全、减排压 力和水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操作性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甲烷减排新路径。全 球水稻生产国依据此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或未来可转化的ITMOs),有望 进入更广阔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技术,为项目开发者创造碳收益,将有效激活农 业减排的经济驱动力,吸引全球资金流向可持续的低碳水稻生产模式,为全球水稻生产活动甲烷减排与 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原创的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农业生产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其 中,水稻种植贡献了约30%的全球农业甲烷排放,每年全球稻田排放甲烷高达约2500万吨。同时稻田甲 烷减排也是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环节。 针对稻田甲烷减排世界性难题,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周胜研究员率领的低碳农业团队前瞻性地布局并长 期 ...
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6-25 04:36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ddressing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oybeans in challenging conditions [1][3][4]. Group 1: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The research led by Professor Lin Hanming focuses on developing soybean varieties that can thrive in saline-alkali and drought-prone areas, with three specific varieties named "Longhuang" being cultiva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Gansu Agricultural Academy [3][5]. - The promotion of soybean cultivation is seen as a mean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 nitrogen fertilizers contribute approximately 5% to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3][4]. Group 2: Economic Impact - The initiative has resul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roximately 1.5 million acres of soybeans, generating an income of around 120 million RMB for local farmers [3][5]. - The project aims to create both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utilizing saline-alkali land for soybean production [3][5]. Group 3: Innovative Approaches - The team has initiated Hong Kong's first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 in space, collaborating with various organizations to study soybean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7]. - The goal is to enhance soybean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by integrating advanced space technology with agricultural practices [7][8]. Group 4: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 Professor Lin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more students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dvocating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real-world settings [4][8]. - The initiative is positioned 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rom Hong Kong researchers to 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spite its relatively small scale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soybean cultivation in China [8].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在哈萨克斯坦揭牌
Shan Xi Ri Bao· 2025-06-21 23:31
Group 1 - The China-Central Asia Arid Zone Agriculture "Belt and Road" Joint Laboratory was inaugurated on June 18 in Kazakhstan, with approval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in October 2024 [1] - The laboratory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involv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Kazakhstan National Agrarian University, Seful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Tashkent National Agrarian University from Uzbekistan, focusing on arid zone agriculture [1]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atory is a practical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outcomes of the China-Central Asia Xi'an Summit and is significant for building a closer China-Central Asi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1] Group 2 - The laboratory will concentrate on six research areas: crop breeding, efficient crop production,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aline-alkali land management, and food processing and safety [1] - The laboratory aim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enter, technology R&D platform, talent training hub, and demonstration promotion base for arid zone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1] - The China-Central Asia mechanism secretariat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laboratory'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2]
应对小麦“隐形杀手” 我国研发“立体免疫”技术
Xin Jing Bao· 2025-06-20 04:11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 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小麦茎腐病"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在黄淮海 麦区获得成效,在山东寿光的实验田中,不使用化学杀菌剂的情况下,防效达到68.18%。 李宝聚介绍,免疫激活剂是以提高作物免疫力为主要作用方式,没有或具有较弱的杀菌、抑菌活性,因 此久用也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另外,在河南焦作、山东等多地的示范结果验证了免疫激活剂以 及"立体免疫"技术的跨区域适用性。未来的研究将优化免疫激活剂的应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其田间防治 效果,同时将在黄淮海麦区扩大示范。该技术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免疫激活剂的创制与产业 化"的资助。 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 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蜡芽菌水剂、小分子化合物等,并建立了基于种子包衣处理 结合返青期叶面喷雾的"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可在病原菌易于侵染的苗期和返青期阶段性激活作物体内 的免疫信号通路,建立"地下-地上"双重防护盾,增强小麦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同时减少化学杀 ...
专访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期待意中农业科学界加强对话
Xin Hua Wang· 2025-06-20 01:31
新华社罗马6月19日电 专访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期待意中农业科学界加强对话 新华社记者张馨文 6月12日,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马西莫·温琴齐尼在位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接受新华社记者 专访。新华社发(劳拉·德拉科尔特摄)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雕塑捐赠仪式等相关活动,促成更多与中国的合作。"温琴齐尼说。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马西莫·温琴齐尼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科学交流是没有国界 的,意中农业发展历史有相似之处,加强对话合作有助于和平发展。 "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农业对两国历史发展都十分重要。相互交换经验是重要的 合作方式,可以避免我们犯错还能互相帮助。"温琴齐尼在位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接受采访 时说。 2021年,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出版了意大利语版的中国元代重要农业著作《王祯农书》。"通过将这 本著作与意大利同时期著作对比,我们发现意中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少相似的成果,比如研制出了很类 似的农耕工具。"温琴齐尼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发现。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与土地的联系,超越了语 言,让我们双方更加接近。" 据介绍,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753年,是意大利最古老的专注于农业 ...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04:0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植物胞内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蛋白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Receptors, NLR) 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蛋白激活效应 子引发的免疫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引发细胞坏死进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 目前克隆的抗病基因大都编码这类免疫受体蛋白,因此,NLR 是抗病育种的重要靶蛋白。然而,NLR 基因 在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中可能无法发挥作用,即所谓的" 受限的分类学功能 " (Restricted Taxonomic Functionality,RTF) 。 2025 年 6 月 17 日, 中国农业大学 郭海龙 教授团队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 Interfamily co-transfer of sensor and helper NLRs extends immune receptor functionality between angiosperms 的论文。 ...
打开遗传“黑箱” 解开百年谜题——研究人员揭示孟德尔豌豆三大性状变异关键基因
Ke Ji Ri Bao· 2025-06-18 03:01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 究员程时锋团队携手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团队等,结合群体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 术手段,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豌豆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首次在分子层面全面揭示了孟德 尔豌豆七大性状变异背后的遗传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在技术上完成了一场与孟德尔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 上。 重建现代版"孟德尔豌豆园" 1865年,孟德尔通过豌豆七对相对性状,即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花位置、果荚形态、果荚颜 色、株高的杂交实验,首次提出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理论,并推导出遗传变异在世代间传递的独立分离 和自由组合规律。受限于当时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孟德尔未能揭示这些遗传因子的分子本质。 在后续的研究中,科学家陆续定位到控制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和株高的基因,但控制果荚颜色、 果荚形态和花位置的关键基因仍是遗传学未解之谜。 豌豆结满豆荚。 豌豆花开。 刘君凤/视觉中国 2019年,程时锋正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豆科模式体系,用以研究结瘤共生固氮的遗传机制。当他访问 英国约翰·英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