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

Search documents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news flash· 2025-07-10 22:10
智通财经7月11日电,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 原体中成功提取出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 的最大规模研究,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深刻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这项成果发表在9日 的《自然》杂志上,不仅揭示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漫长的博弈历史,也为未来公共卫生策略和疫苗设计 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新研究绘制数千年人类传染病图谱 ...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哈工大研究发现,睡眠通过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以保障生存
生物世界· 2025-07-07 03:1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睡眠 是一种在所有动物物种中都得以保留的不可或缺的行为。 长期睡眠剥夺 (Pr-SD) 会导致许多物种死亡。尽管已确定了与睡眠调节或睡眠缺失这一致命后 果相关的各种机制,但哺乳动物中由睡眠剥夺诱导的致死性与睡眠稳态之间的核心分子基础,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6 月 24 日,哈尔滨工业 大学 王志强 团队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 Sleep prevents brain phosphoproteome disruption to safeguard surviva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 睡眠 可防止 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 的破坏,以保障生存 。 大脑激酶或磷酸酶功能障碍会影响 PONE 状态的发展,并同时导致相应的睡眠异常。每天 80 分钟的恢复性睡眠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的出现,并恢复大脑磷酸化 蛋白质组。通过结合恢复性睡眠和补偿性磷酸酶表达,可消除过度激酶活性对 PONE 发展的有害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报道了众多影响睡眠时长或质量的因素,从一些生物钟基因和与睡眠相关的神经回路到特定的激酶信号通路和神经递质。作为一种稳态系 ...
Cell重磅发现:新型细胞器靠窃取叶绿体让动物拥有光合作用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6-26 04:1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植物 和 动物 ,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生物,植物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水分和 CO 2 就能自由生长。而自然界中也有一些神奇的 动物,例如 海蛞蝓 ,能够将吃下的藻类中的叶绿体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化身一个会光合作用的动物,甚至长时间内不再需要进食。 然而,这种神奇的 " 动物光合作用 " ( animal photosynthesis ) 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一种海蛞蝓 2025 年 6 月 25 日,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A host organelle integrates stolen chloroplasts for animal photosynthesis 的研究论文。 真核生物在大约十亿年前进化而来,当时的古老细胞吞噬并整合了原核生物,从而形成了现代的 线粒体 和 叶绿体 。 盗食体利用 ATP 敏感型离子通道来维持一种腔内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进行并延长其寿命。而当海蛞蝓饥饿时,它们会由绿色变成橙色——这 是因为盗食体消化了其中储存的叶绿体以获取营养,从而将 ...
上海科技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25 09:14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甜味感知会影响饮食选择和代谢健康。人类 甜味受体 是一种由 TAS1R2 和 TAS1R3 组成的 异源二聚体,属于 C 类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其能够感知 多种甜味化合物——包括 天然糖类 (例如蔗糖) 、 人工甜味剂 (例如三氯蔗糖) 以及 甜味蛋白 (例如 索马甜 ) ,其影响不仅限于味觉,还涉及代 谢调节。 然而,由于缺乏人类甜味受体的三维结构信息,这阻碍了我们对其精确工作原理的理解。 2025 年 6 月 24 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甜 / 刘志杰 研究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加速上 线了题为: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sweet taste receptor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解析了 人类甜味受体 在无配体 (apo) 及结合人工甜味剂 三氯蔗糖 (sucralose) 状态下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系统揭示了甜味受体独特的非对称二聚 体结构特征和配体识别机制,为揭开甜味感知的分子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新一代甜味剂的设计提供 ...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6-20 01:58
/ 11/2 / 11/2 and of the program and Corise Career Property STANDARD all be 20 ( r III yargup XD S :22: STERNET the state Thought of yal 3409 10 K 11 6 Property Mar 4 31 2.9% PHILE 20 S t 1995 唐菊兴院士在青藏高原开展铜矿调查 毛景文院士在成矿带开展野外工作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建设,聚焦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紧缺战略性矿产,瞄准矿产资源勘查 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开展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勘查技术与装备、智能预测与评价、综合找矿勘查示范等方面创新和研发,致力于攻克找矿突 破"卡脖子"难题,矢志为推进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增储提供科技支撑。 理论创新引领找矿突破 找矿突破的取得,离不开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围绕解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 重大科技难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支撑核心关键找矿技术突破,提高 ...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23:39
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该研究解析了 在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 RNA ROOL 形成的两种 天然 RNA 纳米笼 的高 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这项研究结果或可用于设计新型 RNA 纳米笼,作为研究和治疗应用的 RNA 载体。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报告了在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 RNA ROOL 形成的两种 天然 RNA 纳米笼 的结构。 ~2.9 Å 分辨率的 冷冻电镜 (cryo-EM) 结构显示,ROOL RNA 形成一个直径为 28 纳米、轴向长度为 20 纳米的八聚体纳米笼,其内部中空区域存在排列无序区。该八聚体通过众多三级和四级相互作用得以稳 定,其中包括三链 A型小沟 ( A-minor ) ,研究团队 提议将其命名为"A型小沟订书钉" ( A-minor staple ) 。在 ~ 3.2 Å 的分辨率下,孤立的 ROOL 单体的结构表明,纳米笼的组装涉及一种链交换机制, 从而形成四级亲吻环。 最后,研究团队证明了与 RNA 适配体、tRNA 或 microRNA 融合的 ROOL RNA 能够保持其结构,形成一 个具有径向展示货物的纳米笼。 长 ...
研究发现疟原虫躲避人体免疫系统新线索
Xin Hua She· 2025-05-19 03:31
据介绍,恶性疟原虫每次只表达一个var基因,如果用完了全部var基因,重新激活先前使用过的基因将 会导致它迅速被免疫系统清除。然而,这还无法解释慢性疟疾感染可以持续十年甚至更久。 为解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分析单个恶性疟原虫如何调控var基因的表达。结果 发现,虽然大多数恶性疟原虫一次只激活一个var基因,但有些会同时激活两个或三个,而有些则完全 不表达任何var基因。 研究人员说,这揭示了恶性疟原虫逃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一个机制。没有var基因表达,这些疟原虫 也可能通过藏身骨髓等处避免被脾脏过滤。弄清这一机制或可为解决慢性疟疾感染问题提供新策略。 (完)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可通过关闭自身关键基因等方式,使其长时 间不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该研究成果或为解决疟疾的慢性无症状感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的严重传染病。美国康奈尔大学韦尔医学院等机 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论文说,有些成年人感染恶性疟原虫(寄 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之一)后,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但这些疟原虫可能会被蚊子随血液吸走并 ...
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揭开真核生物起源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5-08 03:50
2025 年 5 月 7 日, 华东师范大学 董宏坡 研究员、 侯立军 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 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Deep origin of eukaryotes outside Heimdallarchaeia within Asgardarchaeot 的研究论文 【2】 。 该研究将真核生物起源位置精确定位为阿斯加德古菌的海姆达尔纲的姐妹类群,表明真核细胞的起源时间 可能约在 27.2 亿年前,早于地球大氧气事件,为理解真核细胞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15 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进化微生物学家 Thijs Ettema 教授领导的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论文 【1】 ,发现了 一种全新的古菌—— 洛基古菌 ( Lokiarchaeota ) ,并解析了其的 DNA 序列。 此后几年内,该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与洛基古菌有关的几种新古菌,分别命名为索尔古菌 ( Thorarchaeota ) 、奥丁古菌 ( Odinarchaeota ) 、海姆达尔古菌 ( Heimdallarchaeota ) 等,他们 将这些 ...
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2 05:19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原核生物中的 防御相关逆转录酶 (DRT) 最近被发现具有抗病毒功能;然而,它们的作用机制在很大程度 上仍未被探索。 2025 年 5 月 1 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贾宁 团队 ( 博士生 宋心怡 、博士后 夏玉山 、 张峻涛 为共同第一 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Bacterial reverse transcriptase synthesizes long poly-A- rich cDNA for anti-phage defen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由 细菌逆转录酶 DRT9 和 非编码 RNA (ncRNA) 共同介导的 新型抗噬菌体免疫策略 ——细菌通过逆转录产生大量富含 poly-A 的重复序列、长度达数千个核苷酸的单链 cDNA,来抵御 噬菌 体 侵染。 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细菌免疫机制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对逆转录酶功能的理解,也为基于 DRT9 开发新 型 生物技术 工具奠定了理论基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4639 DRT9免疫系统作用机制 ...
颜宁有新职
券商中国· 2025-03-11 06:48
据山东大学官网消息,近日,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 区举行。 会议举行了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与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谭天伟,副主任朱永官、颜宁、黄和、张友明,以及9名参会委员颁发聘书。 上述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已获任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200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归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 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2月28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颜宁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据介绍,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山东大学建设,1995年正式开放运行,是我国最早布局的微生物领域 国家重点实验室。2025年,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组建为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 段。 责编: 罗晓霞 邮箱:bwb@stcn.com 校对:刘星莹 百万用户都在看 亚太市场,突发! 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七姐妹"一夜蒸发5.5万亿!但斌凌晨反思…… 见证历史!飙涨超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