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铜器
icon
Search documents
米诺斯文明何以魅力长存(文化只眼)
Group 1 - The exhibition "Daedalus: Myths of Crete" at the Palace Museum showcases 172 valuable artifacts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Heraklion, Greece, ill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oan civilization from approximately 3000 BC to 1100 BC [1] - The Minoans were pioneers of technology during the Bronze Age, evidenced by high-quality bronze tools and double-sided stone molds, indicating their advanced metallurgy skills developed 5000 years ago [1] - The Minoan civilization's maritime trade network allowed them to import metals and gems while exporting pottery and jewelry, integrating deeply into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econom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prosperity [2] Group 2 - Minoan artifacts reflect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showcasing influences from Mediterranean culture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the Kamáres style pottery and Babylonian granulation, demonstrating the Minoans' ability to absorb and innovate [2] - The economic affluence and open environment of the Minoans led to a peak in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painting,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art in life and the early emergence of humanism,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lassical Greek art [3] - Despite the decline of the Minoan civilization due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invasions, its core values were embedded in the subsequent Greek civilization, showcasing the enduring legacy of rationality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5]
国泰货运顺利护送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赴澳大利亚参展
Huan Qiu Wang· 2025-06-30 06:22
原标题:国泰货运顺利护送十尊兵马俑及逾两百件文物赴澳大利亚参展 这批来自陕西西安的文物需先运送至河南郑州,经国泰的香港枢纽运至澳大利亚,继而转往最终目 的地珀斯。 国泰货运团队从由陕西西安起,即全程把控文物的清点与装箱工作,随后并通过GPS追踪系统,实 时监控该批文物由西安运抵至郑州机场一段的运输过程。随后,货物被引导至交付专区并进行安全检 查。 为确保展品运送任务顺利完成,国泰货运根据客户的装载图纸制订了专属的集装方案。所有文物均 通过安全防护网及绑带进行固定,以防在运送途中发生移位。整个流程经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装载人员在 现场提供指导,并由国泰货运团队同步进行监管。全部展品均严格按照要求装载,确保其于起飞和降落 时受到最小程度的影响,并同时于整个地面运输时作全程实时监控。 西澳博物馆与展览馆主管Jason Fair表示:"本次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大部分特选的珍贵文物都是首 次于澳大利亚亮相,其中近半数从未离开过中国作展出。我们的任务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希望观众通 过此次展览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人文,以及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故事。" 国泰很荣幸赞助此次于西澳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展期将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Xin Hua She· 2025-06-30 03:23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郑昕、陈晨 滔滔渭水东去,石鼓山巍然矗立。山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密码。 展厅中,镇院之宝何尊陈列于柜中,古朴典雅、浑厚凝重,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 的文字记载。讲解员滕晓华一如既往为游客认真介绍这一镇院之宝。 "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在一件件青铜瑰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滕晓华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来到博物院参观。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 思。 "当时,在何尊旁,总书记同我就'中国'的概念进行了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滕晓华依旧印象 深刻,"总书记问得很详细、很专业。总书记对青铜器及其文化内涵的熟悉、对文物保护传承阐释工作 的重视、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令我们深深动容。"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青铜器保护研究,加强文物宣传阐释。如今,新技术、新材 料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之中,提高了修复的 ...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百余件贝宁青铜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3 02:25
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负责人奥卢吉布尔·霍洛韦表示,尼方感谢荷兰树立了良好典范,并 希望通过文化外交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他指出,文物回归有助于恢复民族精神、自豪感和尊严。他介 绍,德国已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承诺归还超过1000件贝宁青铜器。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长汉娜图说,尼日利亚有权收回属于自己的历史和遗产。她表示, 与德国达成的协议显示出国际社会日益增强的历史责任感与相互尊重的文化态度。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6月22日电 拉各斯消息:尼日利亚与荷兰代表21日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举行文物交接 仪式。荷兰履行今年2月作出的承诺,将119件贝宁青铜器正式归还尼日利亚。 当日,拉各斯国家博物馆展出该批文物中的4件,包括一件国王头像、一件象牙雕以及两件动物形青铜 器。这四件展品将由拉各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余文物将交还给尼日利亚南部贝宁王国的传统统治 者贝宁奥巴二世。 此次归还的119件文物中,有113件来自位于荷兰莱顿的博物馆。莱顿世界博物馆负责人玛丽克·范博梅 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艺术品)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因此需要回归故土。 贝宁青铜器可追溯至16至18世纪,涵盖金属雕塑与象牙等工 ...
山西商周时期青铜艺术“走进”匈牙利 展现中国古代青铜发展历程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9 01:50
匈牙利美术大学副校长奥罗什·乔鲍表示,中国青铜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为 匈牙利美术大学的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欣赏中国青铜器的机会,有助于加深匈牙利民众对中国文化 的认识和喜爱。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孙杰在致辞中提到,匈牙利美术大学的学者们以欧洲艺术教育的视角,与中国 同行共同解读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让古老的青铜器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梁育军表示,"此次展览不仅能让匈牙利民众感受到中华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 搭建起中匈文明对话的桥梁,青铜器上的纹饰与铭文,承载着东方'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 此次展览由山西博物院和匈牙利美术大学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7月31日。(记者 胡健) 记者18日从山西博物院获悉,"黄河青铜之美——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山西的青铜艺术"展览于 当地时间17日在匈牙利美术大学开展,展览以"数媒+仿制品+图片"的形式,向匈牙利民众呈现中国青 铜艺术。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宝库",本次展览循青铜器的诞生、发展、演变历程,聚焦商周时期山西 青铜艺术,从造型之美、纹饰之韵、铭文之意及工艺之巧四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和 ...
【环时深度】听各国人士讲述被掠夺文物的回家故事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2 22:28
【环球时报驻埃及、尼日利亚特派记者 黄培昭 姜宣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单劼】编者的话:以考古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护宝寻踪》正在热播, 引发观众对文物追索和保护的思考与重视。文物不仅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不仅对文物保护工 作极为重视,还积极追索此前被殖民国家掠夺的文物。《环球时报》记者近期对埃及、尼日利亚等国政府官员以及日本等国民间组织代表进行采 访,听他们讲述被掠夺文物的回家故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出版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收录了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流入日本的中国珍稀文物 15245件。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从1931年到1945年,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化财产有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就多 达360万件。这其中就包括推进会目前重点要求日方归还的几件文物,即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从辽宁省掠夺的三尊中国石狮,其中两尊石狮现存于 东京靖国神社外苑,一尊保存在栃木县山县有朋纪念馆;1908年从中国大连市被掠夺至日本的唐鸿胪井碑,至今被作为所谓日本"国有财产",非 公开地放置在皇居吹上御苑内。 一濑敬一郎告 ...
陇山北望:宁夏固原青铜器里的文明交汇|观展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12 01:34
(原标题:陇山北望:宁夏固原青铜器里的文明交汇|观展) 作者 张宇航 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六盘山脉横亘如脊,一条古道沿清水河向北延伸,串联起中原的农 耕城邑与北方草原的游牧营地。这里是宁夏固原——战国秦汉史籍中的"高平""萧关",历代王朝经略西 北的咽喉。 商周时期,周人将此地称为"大原",《诗经》中"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征伐,秦穆公"益国十二,开 地千里"的霸业,皆以此地为舞台。当青铜时代的烽烟散去,深埋地下的车马器、短剑与牌饰,成为重 构这段历史的关键要素。 安徽宿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北方青铜文化特展",汇集固原地区春秋战国墓葬出土的400余件青铜器,涵 盖兵器、车马器、动物饰品等多累器皿。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草原的枢纽,固原的青铜器群呈现出多 元文化杂糅的特质:既有中原兵器的形制借鉴,又有欧亚草原的艺术共鸣,更包含本土族群的技术改 良。这些展品没有中原青铜礼器的繁缛纹饰,却以实用至上的设计,诠释着草原民族的生存法则。它们 或是控马征战的工具,或是信仰崇拜的载体,或是身份等级的标识,共同勾勒出一条"青铜之路"——这 里不仅是金属技术的传播通道,更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无声见证。 01 墓葬遗址:黄土下的游牧社会 ...
“能”与“耐”(金台随感)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08:18
能耐、能耐,既有能,又有耐。能,指的是本事、水平、才干,往往以知识、学问、悟性为根基;耐, 指的是恒心、韧性、定力,每每以信念、毅力、心性为支撑。能是向外突破的锐气,可以像利剑那样劈 开顽石;耐是向内沉淀的韧性,能够像青松那样坚韧不拔。 中国古代匠人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仅手工雕刻一个细纹蜡模就需耗费数月。清代玉雕"密勒塔山玉大 禹治水图",玉料重万斤,工匠轮班雕刻,每日仅推进少许,整个工程耗时数年,遂成稀世珍宝。当 代"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从构想到建成历时22年,科学家们从建设选址到球形反射面方案,处处反复 论证,终于成就独一无二的国之重器。学识渊博、才能卓越,甘愿几十年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还要有 坚定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才能成为能耐兼备、德才双优的大国栋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1日 20 版) 然而,毋庸否认,当下也有不少人有能无耐或能强耐弱,他们总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推动着, 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有的官员上任伊始便猛烧"三把火"、大砍"三板斧",恨不得一夜之间出政 绩、出奇迹;在一个单位干上几年就盼着提升,没提升就焦躁难耐,甚至为了提升而不惜数字造假、政 绩掺水。有的学者坐 ...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生 以文惠民、交流互鉴彰显文明的力量
Yang Shi Wang· 2025-06-08 09:07
央视网消息: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这是近期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青铜器修复体验课,有修复专家讲解铜镜的打 磨工序,参与者还可以亲自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 在2025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前,上海博物馆发挥文物修复领域的专业优势,举办了包括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书画装裱修 复技艺等在内的多项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为了更好地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魅力,2024年,上海博物馆新建成开放的东馆打破了传统的文物展示模式,在确保文物安全前提 下,设置了"裸展"。部分雕塑文物没有放进封闭的玻璃展柜,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无障碍的观察文物细节。 此外,博物馆还为参观者们提供了特别的"上手"机会。这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釉下彩青花瓷瓶,经过专业评估、特殊保护处理 后,可以让参观者触摸,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 新开放的古代文明探索宫通过"文明传承塔"联通三四两层,让小朋友们化身"考古学家""修复师""研究员"等,近距离接触博物馆工作 人员的日常工作。小朋友可以在田野中挖掘考古碎片,亲手体验文物修复,参与策划、搭建主题展览,更直观地学习知识。 对话世界,交流互鉴。2024年7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也亮相上海博物馆,共展 ...
周原:关于家园的故事丨从长安到敦煌(2)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4 01:04
(原标题:周原:关于家园的故事丨从长安到敦煌(2)) 作者:黄君度 诸君可知,司马迁如何写出"通古今之变"的不朽名篇《史记》?据他自己说,年少时遍 游大江南北,调查古代遗迹和传说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实地考察,才能有对历史洞彻的了解。 2024年10月,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西北考察之行。虽非司马迁式的周游历览,但在短短8天的行程里, 乘火车穿过沙漠,坐飞机翻越雪山,漫步于汉代长城下,到访西安、宝鸡、兰州、敦煌、武威这五个丝 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寻觅伟大的历史遗迹,周秦汉唐。"西北行记"系列是记录,也是一次邀请,欢迎 诸君携诗酒书剑,随我开启这场穿越古今的壮游! 晨雨初霁,黄土高原的村庄静谧如画。麦苗破土,绿影绵延,仿佛三千年前周人眼中的沃野。 从杨凌南站开到周原遗址差不多一小时。清晨时分,坐在颠簸的车厢内,没睡醒的队友们纷纷趁机补 觉,我困意全无,兴致颇高地用地图软件查看现在经过的位置。 确切的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周原了。周原遗址并非一个孤立的地点,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碑划 定的范围,它东到扶风许家河,西到眉麟公路,北到岐山脚下,南到扶风的纸白、岐山的范家营,总面 积约33平方公里。公元前12世纪到前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