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Search documents
Cell:高分子量tau蛋白抑制海马体神经元活动,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衰退
生物世界· 2025-09-16 04:0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阿尔茨海默病 (AD) 的特征在于患者大脑中存在 β-淀粉样蛋白 (Aβ) 斑块 和 tau 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 (NFT) ,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认知障碍最密切相 关的却是 tau 蛋白病理的负担、空间范围和区域特异性。 近期证据表明,可溶性 tau 蛋白 (而非缠结) 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进展速度关联最为紧密。同样,在小鼠模型中,抑制可溶性 tau 蛋白的干预措施已被 证明能够恢复大脑神经网络和记忆功能,这表明可溶性 tau 蛋白会主动损害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的神经元功能。然而,这种损害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derived high-molecular-weight tau impairs bursting in hippocampal neuro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 高分子量 tau 蛋白 ,会损害海马体神经元的爆发式放电,从而 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中 tau 蛋白依赖性认知衰退的细胞 机制,提示 ...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阿尔茨海默病颠覆性疗法——短肽通过应力释放,分解tau蛋白纤维
生物世界· 2025-09-16 04:0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俗称" 老年痴呆症 ", 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会出现以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调节障碍以及运动能力丧失,极大地影响个 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却一直伴随着失败,包括辉瑞、强生、罗氏在 内的国际制药巨头投入了百亿美元资金研发,但鲜有成功。 阿尔茨海默病 与两种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聚集密切相关 —— tau 蛋白 和 β-淀粉样蛋白 (A β ) 。其 中, A β 蛋白 聚集体在神经元之间形成,而 tau 蛋白缠结主要在 神经元内部形成,相比 A β 蛋白, tau 蛋白的异常聚集 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症状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更强。 因此,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 tau 蛋白形成的 神经原纤维缠结 (NFT) ,可能 是阻止该疾病进展 的一种潜在策略。然而,这些 纤维 极其稳定,目前还没有能够在大脑中实现有效降解的药物或方法。 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侯珂 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 题为: Ho ...
Cell子刊:华人学者研究证实,短短几天垃圾饮食就会损伤大脑记忆,并提出解决办法
生物世界· 2025-09-16 00: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代谢紊乱 与 认知能力下降 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西式 高脂肪饮食 (HFD) 已成为关键诱因。然而,其潜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9 月 11 日,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 宋娟 团队在 Cell 子刊 Neuron 上发表了题为: Targeting glucose-inhibited hippocampal CCK interneurons prevent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diet-induce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 短期高脂饮食 (stHFD) ,就会通过诱导大脑海马体齿状回 胆囊收缩素表达中间神经元 (CCK-IN) 的过度活跃, 从而破坏记忆处理。而靶向抑 制该神经元, 可预防饮食诱导肥胖所致认知障碍。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仅仅 5 天的 短期高脂饮食 (stHFD) ,就会通过诱导大脑海马体齿状回 胆囊收缩素表达中间神经元 (CCK-IN) 的过度活 跃,从而破坏记忆处理。 研究团队发现, 齿状回 CCK-IN 神经元是葡萄糖抑制型神经元,在 短期高脂饮食 (stHFD) ...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生物世界· 2025-09-15 09:30
Core Viewpoint - Cancer remain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globally, prompting the search for new targeted therapies, particularly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which show promise in delivering chemotherapy directly to cancer cells while minimizing side effects [2][3]. Group 1: Current ADC Limitations - Current ADCs have a drug-to-antibody ratio (DAR) of only 2-8, limiting the range of chemotherapy drugs that can be used, as only highly potent drugs can be selected [2][6]. - The limited DAR means that ADCs cannot utilize a broader spectrum of less potent chemotherapy drugs, which constrains treatment options [6]. Group 2: Introduction of ABC Technology - The newly developed antibody-bottlebrush prodrug conjugates (ABC) offer modular synthesis a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AR, allowing for a wider range of effective payloads, including less potent chemotherapy drugs [3][9]. - ABC technology enables the delivery of hundreds of prodrug molecules via a single antibody, enhancing the customization and diversity of drug combinations [8][9]. Group 3: Experimental Results - In preclinical models, ABCs demonstrated superior efficacy in eliminating tumor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DCs and non-targeted prodrugs, even at very low doses [13][14]. - The study showed that ABCs outperformed FDA-approved ADCs like T-DXd and TDM-1, indicating a potential for enhanced treatment outcomes [14]. Group 4: Future Directions - The research team plans to explor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hemotherapy drugs with varying mechanisms to improve overall efficacy [14]. - There is potential for using variou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s over 100 have been approved, to create new targeted cancer therapies through the ABC platform [14].
Cell子刊:“滴血验癌”新突破,王延博/张硕等利用细胞外囊泡,精准检测10多种癌症
生物世界· 2025-09-15 09: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早期癌症检测对于降低癌症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循环 细胞外囊泡 (EV) 具有诊断潜力,但可靠的肿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具体检测方法仍难以捉摸。 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延博 教授、南京联笃生物 张硕 博士等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上发表了题为: Phosphatidylserine-positiv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detecting multiple operable cancers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发现, 磷脂酰丝氨酸 ( Phosphatidylserine, PS) 可作为一种 肿瘤特异性细胞外囊泡标志物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 " PSEV- MultiCancer "的血液活检方法 ,通过检测血液中 PS 阳性细胞外囊泡 (PS + EV) ,可实现对多达 12 种癌症类型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诊断,从而为多种早期 可手术癌症带来低成本、非侵入性检测手段。 大多数癌症在晚期才被确诊,这极大地限制了治疗选择和治愈的可能性。尽管癌症治疗手段有所进步,但一旦肿瘤发生了转移,治愈往往遥 ...
Nature Medicine:全面总结微塑料/纳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生物世界· 2025-09-15 04:31
例如, 2025 年 2 月,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了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在人类 肝脏 、 肾脏 和 大脑 中的存在,该研究还发现,大脑 中的 MNP 浓度高于肝脏和肾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MNP 浓度随之增加。此外,患有痴呆症的人群的大脑中 MNP 浓度显著高于没有痴呆症的人。2025 年 4 月,南开大学 汪磊 / 孙红文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研究论文,证实了 空气 是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进入植物的主要途径——空气中的 MNP 会进入植物叶片,从而最终进入我们的食物 【2】 。 关于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对人类健康潜在影响 的研究获得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引发了有关这些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和可靠性的激烈争论。 2025 年 9 月 11 日,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 Health impacts of microplastic and nanoplastic exposure 的综述论文。 该综述全面总结了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对人类健康影响的 ...
Nature子刊:个性化定制碱基编辑器,治疗致命血管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9-15 04:3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开发 个性化定制疗法 一直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今年,首个接受个性化定制 CRISPR 基因编辑疗法治疗的患者的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这标志着 人类首次 实现为单个病人定制基因编辑疗法 ,这位名为 KJ Muldoon 的婴儿 在出生几天后就被诊断出患有严重遗传病——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 (CPS1) 缺乏症 。研究人员仅花费 6 个月时间就开发出了一款定制的 脂质纳米颗粒 (LNP) 递送的 碱基编辑疗法 ,并在猴子体内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验 证,该疗法成功修复了患儿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带来了显著的临床改善 【1】 。这一成功也成为了个性化定制疗法的典范。 CRISPR-Cas9 以及基于 CRISPR 的碱基编辑器,有望治疗多种毁灭性的疾病,包括 血管疾病 。 多系统平滑肌功能障碍综合征 (MSMDS) 是一种 罕见血管疾 病 ,可导致 儿童的中风、主动脉夹层甚至死亡 , 该疾病的最常见病因是 ACTA2 基因的点突变。 2025 年 9 月 11 日,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 ...
Cell:肠道菌群稳定的儿童,身高发育更好
生物世界· 2025-09-15 04:3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营养不良 是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近 1.5 亿的 5 岁以下儿童因缺乏营养而 发育迟缓 (身高低于同龄标准) 。生命最初 1000 天内的营养不良尤其有害,会导致不可逆的长期认知和 发育损害,以及将来的学业成绩不佳、经济劣势等。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营养不良水平最高,其 中,马拉维共和国的发育迟缓问题最为突出,发生率高达 37%。 饮食不足是儿童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但多年前的研究就已发现, 肠道微生物 的功能失调在其中也发挥着 重要作用 。然而, 传统的微生物组研究方法缺乏分辨率,难以确定哪些微生物发挥作用。 2025 年 9 月 9 日,索尔克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贝勒医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 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 了题为: Culture-independent meta-pangenomics enabled by long-read metagenomics reveals associations with pediatric undernutri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 ...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液滴打印,为脑机接口带来新思路
生物世界· 2025-09-15 00: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脑机接口和神经康复等前沿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将精密电子器件如同"皮 肤"一般贴合到器官组织上,实现对生理信号的采集和调控。 然而,传统贴附方法往往导致器件内部产生巨大应力,尤其是当贴合在起伏不平的皮肤、大脑或神经表面 时,器件内部脆弱的超薄金属线路和芯片很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损坏,这成为脑机接口等柔性电子设备发展 的一大瓶颈。 2025 年 9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宋延林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贾旺主任医师 、 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Drop-printing with dynamic stress release for conformal wrap of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 超薄膜材料转移策略—— " 液滴打印 " ( drop-printing ) ,利用液滴 将脆弱且 不可拉伸的薄膜贴附到诸如皮肤、聚合物、细胞和神经等复杂基底上,转移后,液滴能够让薄膜贴合时发 生局部滑移,动态释放应力,防止因过度拉伸破裂,实 ...
登上Cell子刊封面,苏州大学揭示儿童脑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的发育可塑性
生物世界· 2025-09-14 09: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神经母细胞瘤 是最常见的儿童颅外实体瘤,起源于神经嵴子代细胞。该肿瘤具有显著的发育可塑性和瘤内异质性,导致高危病例的 5 年生存率低于 50%。然而,这种可塑性背后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明确。 2025 年 9 月 8 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汪健 教授团队联合卡罗林斯卡学院 胡益洲 团队等,在 Cell 子刊 Developmental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Single-cell MultiOmics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demonstrate neuroblastoma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 单细胞多组 学 和 空间转录组学 揭示了 神经母细胞瘤 的发育可塑性。 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腹侧躯干神经嵴前体细胞,这些细胞通常分化为交感神经元、外周神经胶质细胞和嗜铬细胞。这些细胞还作为施万细胞前体 (SCP) 迁移,在不同组织内分化为间充质细胞。在肾上腺髓质中,大多数嗜铬细胞至少源自两种中间细胞类型的 SCP:"桥接"细胞和"连接"细 胞,其中后者表现出神经母细胞和嗜铬细胞的分子特征。各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