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依恋
icon
Search documents
深度了解自己|你的亲密关系模式暴露了哪些心理需求?如何从"情绪易崩"到"安全基地"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11 00:32
Group 1 -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attachment styles formed in childhood influence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leading to repeated patterns of anxiety, fear, or detachment [1][2] - It identifies four main attachment styles: secure, anxious, avoidant, and disorganized, each with distinct emotional needs and behaviors in relationships [2][5]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and addressing these attachment style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support in relationships [5][10] Group 2 - The article provides a self-assessment tool to help individuals identify their attachment style through specific questions and scoring [3][4] - It outlines a four-step method to transition from being emotionally reactive to creating a safe emotional environment in relationships [6][10] - Practical exercises are suggested for each attachment style to foster self-awareness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such as using sensory grounding techniques for anxious individuals and writing emotional diaries for avoidant individuals [10][12][13]
有些关系,从聊天开始就该结束了
Hu Xiu· 2025-06-19 02:2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 Keyi,题图来源:AI生成 那段时间,我总是打开又关掉微信,一条未读消息都能让我心跳加快。 我们并没有在一起。Ta甚至没有给我明确的回应。但只要对面弹出一句话、一个表情,我的情绪就能瞬 间高涨;而当对方几小时都不回我,我又会莫名心烦,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够好。 我不断地给自己找理由:也许Ta最近真的很忙;也许我主动一点就能改变什么……但越靠近,Ta越后 退。 后来朋友问我:"你是真的喜欢Ta,还是只是上头了?"我一时答不上来。 是啊,哪怕连一段正式关系都没开始,我就已经在这段"暧昧"里,反复经历期待、失落、幻想、心动和 自我怀疑。 我以为这是爱情,其实可能只是一场自我投射的迷恋。 01、不是每次"心动"都值得奔赴 我们常说"上头",是一种失控感。 你感受到极致的悸动与快乐,但也会很快陷入患得患失、紧张焦虑,就像坐上一趟脱轨的过山车。 心理学上,这种状态通常对应的是"迷恋"(infatuation),它是感性、强烈却不稳定的情绪体验,经常 出现在一段关系的最初。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大脑会迅速分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 让你感到快 ...
引导型恋人:是救赎者,还是血包?
Hu Xiu· 2025-06-05 00:12
"拧巴的人需要一个引导型恋人。" "引导型恋人没惹任何人。" 在拧巴的人的呼唤下,"引导型恋人"亮了。 引导的一方被奉为活菩萨、智性恋天菜、最伟大的存在,戏称是血包、小狗,也被批评为自以为是的懂 哥,在变相PUA。 渴望被引导的那一方,在呼唤爱的同时,也被指责为不过是巨婴、娇妻,是只会吸噬他人能量的伥鬼。 矛盾的激发,有关于爱的方式的争议,有由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所塑造的人格差异的冲突,有当代年轻 人群体焦虑与茫然的体现,有主体性和性别意识的碰撞。这里不探讨更多结构性的问题。 在关于"引导型恋人"的呼唤与吵闹中,其实大多数只是"好好说话"的问题。 到底在拧巴什么? 拧巴的人到底在拧巴什么? TA们常常内心充满矛盾,自我对抗强烈,习惯自我压抑,难以直接表达需求,总是用反向行为来掩盖 真实感受,同时对变化敏感,但又惧怕不确定性。纠结、压抑、内耗是TA们再典型不过的特征,"没 事"、"不用"、"随便"是TA们惯用的口头禅。 TA们对亲密感既渴望又排斥,自卑,对被否定这件事过度敏感。对方未秒回信息,TA们会反复回想"是 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对方说"最近有点忙",TA们可能会解读为"是不想理我了";甚至在这场关于"引 ...
这4个有趣的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的整个生活
3 6 Ke· 2025-06-03 23:11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文来自 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人类心理迷宫的探险之旅。我们将踏上一段奥德赛之旅,穿越认知的地下 墓穴,潜意识的丛林,在四种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驰骋于人类行为的无限深处。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连串被锁在尘封教科书中的枯燥学术理论,也不是象牙塔里面带微笑教授们的专利。 它是对我们神秘思维运作方式的探索,是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探索。心理学关乎了解我们的秘 密,更重要的是,它关乎发现让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 以下四种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请系好安全带,因为第一个理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 有点"恐怖"。 目录: 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创伤后成长理论(Post-Traumatic Growth Theory) 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1. 恐怖管理理论 简而言之,恐怖管理理论 ...
为什么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反而更单纯?
Hu Xiu· 2025-05-23 05:45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也见过许多这样的人: 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后,发现他们小时候往往并不是被保护得太好,而是一直被父母掌控、打压甚 至情感忽视。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性格,可以对照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的成长环境是否有这些特征? 跟大家分享一个不太容易察觉的真相。 如果你长大了还是很单纯,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总是容易吃亏,甚至被人欺负,却不懂得反抗。 那绝对是从小就被父母欺负过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童年时父母总是严格指责、控制或情感忽视,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父母缺乏社交能力 有些父母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害怕孩子过多接触外界,索性直接控制孩子的交友权。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我高中之前,父母不允许我交朋友,甚至明令禁止我跟同龄人玩耍。 我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有什么用?这些爱玩的小孩都是家 长不管的"。 因此,每次他们外出,总是把我和妹妹锁在家里,彻底与外界隔绝。 这样的成长经历导致我成年后依然有社交恐惧,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不敢主动交流。 而回头看看父母的一生,他们几乎没有朋友,生活方式始终封闭,甚至都不懂如何真正与 ...
致情侣:如何培养恋人之间的安全感?
Hu Xiu· 2025-05-22 09:03
Group 1 -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the importance of "secur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ighlighting that it is a fundamental need for individuals to feel understood, supported, loved, and accepted [4][5][19]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formed in childhood, which influence how individuals experience and express security in their adult relationships [10][11][14] - It identifies four types of attachment styles: secure, anxious, avoidant, and disorganized, explaining how each type reacts differently in romantic situations [10][14][18] Group 2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for both partners to cultivate security in their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placing the responsibility solely on one individual [19][35] - It suggests that understanding one's own attachment style and common coping mechanisms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20][21] - The article provides practical methods for partner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address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can help break negative cycles in their interactions [33][34]
野生黑猩猩母婴关系如何联结?最新研究称依恋模式或与人类相似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13 06: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发表一篇动物 学论文称,野生黑猩猩的母婴联结或与人类中观察到的安全型和不安全-回避型模式类似。这一研究结 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现存与人类亲缘最近的生物的母婴依恋。 本项研究中的一只母黑猩猩背上背着一对双胞胎。(图片来自:塔伊黑猩猩项目Antoine Valet) 该论文介绍,依恋理论最初是为理解人类婴儿-照护者的关系而建立,提示早期联结经历会影响心理发 育和社交互动。结构清晰和持续的联结可被视为有组织依恋,而混乱型依恋发生在行为具有随机性或冲 突性时,一般包括婴儿害怕其照护者。混乱型依恋已在不同文化的约23%的人类婴儿中观察到。依恋理 论在当代育儿中颇具影响力,但人们对野生非人灵长类的这些行为却了解不多。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Eléonore Rolland 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来自科特迪瓦塔伊国家公园野生黑猩猩母子的3795小时观测数据。在观测 30只黑猩猩(0-10岁)对威胁事件(来自其他个体的攻击和威胁)的反应时,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反映混乱型 ...
当妈妈说“不用可怜妈妈”,就是对女儿最好的托举
Hu Xiu· 2025-05-11 05: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慌慌,责编:罗文,题图来自:AI生成 在常见的东亚母女叙事中,母爱常与牺牲绑定,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女儿进行隐秘控制与情感索取。如果父亲的角色长期缺席,母亲容易将对伴侣的情感 需求直接转向女儿,让女儿在情感上反哺自己。 今年让许多人泣不成声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以下简称《苦尽柑来》)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母女关系范本:在三代母女的叙事中,它勾勒了一种母亲 以女儿实现自由、享受人生为前提的托举。 第一代母亲光礼在济州岛以潜水捕捞的海女工作为生,她常年操劳,却对女儿说:"爱纯,可怜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缩,要尽情享受自己的人生"。 有别于以爱为名的索取,这是一种坚定地将女儿的人生与自己的苦难划清界限,要女儿往前一步的母爱。 当母亲的托举不再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情感绑架,母女关系可能呈现出什么模样?女儿们又可以如何践行自己的人生?《苦尽柑来》给出了温柔而有力的 答案。 今天是母亲节,这篇文章写给尽力托举女儿的母亲们,也写给一边爱着母亲,一边努力成为自己的女儿们。 一、当母亲成为力量来源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女儿,往往习惯于"讨好母亲",忽视自我需求,当母女之 ...
放不下手机并非不自律,而是你的大脑被劫持了|书摘
Di Yi Cai Jing· 2025-05-01 06:20
卡尔·马尔奇指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注意力、情绪 和记忆,并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 神经科学专家卡尔·马尔奇在《放不下的手机》中提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的大 脑经历"重装"。 日益强大的科技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点赞和上滑带来的快感,使神经奖励中枢 受到过度刺激,与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相伴而来的习惯,给我们大脑中与注意力、情绪和记忆有关的关键 部位带来了巨大压力,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 的生理。久而久之,我们会忽略能被长久支持的现实关系,转而关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关联。 放不下手机,并非因为不自律。无论是对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和他们忧心如焚的父母,还是回不完信 息、干不完工作、全天候待命的打工人,或许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科学解答。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新科技,青少年的新大脑和新行为"一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十来岁的时候,电视是娱乐设备,手机是通信设备,电脑是生产力工具。而今天的孩子们希望每一台 设备都能做到所有这些甚至更多。他们花在移动媒体、通信和信息技术设备上的时间,比人类历史上任 何 ...
人人都爱谈论“性癖”,却无法直面这6个问题
Hu Xiu· 2025-04-29 23:38
事实上,"性癖"也可以说是对于"你在性方面喜欢什么"的探索。 它是你"性自我(Sexual Self)"的一部分,但只是冰山一角。 有张流行梗图,说现在年轻人很愿意谈论自己的"性癖",哪怕实战经验值为0。 Miller(2004)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超过10年的恋爱关系中,人们对伴侣"在性方面喜欢什么"的了 解有60%左右,但对"在性方面不喜欢什么"的了解只有20%左右。 简单来说,伴侣之间能够互相谈论的"性",基本上只有"积极的那一面"。要谈一谈负面体验,多少觉得 有点伤感情。 《Sex Education》 完整的"性自我",可能还包含一些让你不太舒服的部分。 比如,你是否有"性表现"焦虑,并高度依赖它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你是否对自己的性幻想有禁忌/ 感到羞耻?你是否觉得"自己的裸体好丑,别人肯定不喜欢"?当你厌恶伴侣某个性癖,是因为你讨厌对 方,还是因为它唤起了过去的创伤?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你的"性自我"有关。 什么是"性自我"? 不必紧张,"性自我"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用来了解自己的工具。同时,它会随着你的性经历、自我感觉 而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变化。 性自尊(sexual self-este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