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技
icon
Search documents
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助力打造坚实“耕”基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Zheng Quan Ri Bao· 2025-06-20 06:46
本报记者余连斌通讯员张莉孙越 贴心服务畅通办贷快车道 今年以来,该支行累计投放耕地治理与保护贷款1500万元,以土地整治助"粮田"变"良田"。 精准施策打造沃野良田 农发行昭化区支行在实际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昭化区存在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 题。针对以上问题,该支行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深入调研项目需求,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投 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4.2亿元,用于支持当地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工程建 设,推动碎片化耕地变身"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 随着高标准农田逐步建成,过去"渠断田瘠望天收"的困境如今化作"渠通田沃稳产丰"的新景。田间道路 如经纬交织,灌溉管网似血脉畅通,智能农机在广袤沃野上纵横驰骋,绘就"旱涝保收吨粮田,科技种 地笑开颜"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十四五"以来,农发行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支行立足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累计投放农地类贷款12亿元,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广袤田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锚定靶心加强耕地保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发行昭化区支行依托"农地+"融资模式,把支持耕地保护 ...
河南拉网式排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级贯通守好中原粮仓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春跃 通讯员 马颖 不久前,河南省淅川县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盛湾镇旗杆岭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项目施工 单位擅自将砂砾石垫层替换为渣土,却在上报评审时沿用砂砾石的预算标准。该县纪委监委随即向县农 业农村局下达工作提示函,督促其进行整改,对相关项目重新核实评审,并对全县类似项目进行排查。 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 重点围绕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管护利用等环节强化监督检查,重点查处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截留 挪用专项资金、监管失职失责等违纪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耕地面积 近八成,为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环节多,涉及行业部门多。河南省纪委监委结合实际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问题整治 监督工作方案,督促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职能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方案, 明确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护利用等4方面12项整治重点,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工作机 制,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 紧盯招标投标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达标、资金管理 ...
麦收不弯腰 丰收有底气(纵横)
Ren Min Ri Bao· 2025-06-17 22:10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有"新"景、农民有奔头,乡村全面振兴就有源头活水,农业强国之路就能走 稳走实。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不弯腰的麦收"夯实丰收底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8日 0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两岸,从潼关到山海关……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颗粒归仓。 趁晴割麦收云黄。过去,麦收基本靠人力,"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等农谚,描述了丰收时节乡村的忙碌 场景。割麦只是第一步,还需经过捆扎、晾晒、碾压、扬场等步骤,才能让麦粒入袋归仓。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小型收割机、联合收割机陆续登场。如今,麦收"科技范"越来越足:收割机跟着北斗导航在 田间精准作业,将小麦快速收割脱粒;打捆机把秸秆收集、打捆,整齐码放在田间;播种机将玉米等农 作物种子精准播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如同一条高效运转的"农业流水线"。在一些示范田里,无人驾 驶农机火热开工,农民远程即可实时查看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从"弯腰挥镰"到"机械收割"再到"无人 作业",现代技术刷新麦收速度,夯实神州大地的丰收底气。 麦收的变迁,是现代农业"藏粮于技"的缩影。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 ...
新品种新技术齐上阵 多地一片好“丰”景
根据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12日)22时,联合收割机工作重心分布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陕西中部,新 疆、甘肃联合收割机数量逐步增多。全国小麦收获进度已经超过七成。 眼下,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45万亩小麦进入收获季,田野里,各式现代化农机往来穿梭,描绘出一幅喜人的丰收图景。 走进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农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穿梭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一垄垄小麦尽收"囊中",仿佛在向人们诉 说着丰收的喜悦;另一边,刚刚收割的麦子正在进行晾晒,仿佛"黄金"铺满粮仓。 从撂荒多年、几近寸草不生的高度盐碱地到如今的滚滚麦浪,东营区全面加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的转变。 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 刘杰:以前这里的盐碱度程度很高,白茫茫的一片,主要种植就是耐盐碱作物棉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大水漫灌压碱、 深挖排碱沟排碱、下渗管排碱一系列措施把土壤的盐分降低了。现在,小麦都能种植了。今年主要种植了4300多亩小麦,小麦颗粒饱满都非常好,预计今年 小麦产量每亩超1000斤。 因靠近渤海,受海潮影响大,东营 ...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休眠模式+勿扰模式 绿色优储让粮食“冻龄”保鲜
He Nan Ri Bao· 2025-06-13 00:07
收好粮更要储好粮。粮仓是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必不可少的一环,储存条件更是决定了粮食保存的时长和 品质。现代粮库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管好粮食,确保粮食安全储存且"常储常新"? 6月9日,记者来到汝南县一五一三河南省粮食储备库,探秘藏粮的小妙招和黑科技。 走进粮食储备库,12个高大平房仓库整齐排开,择一粮仓,顺着阶梯拾级而上,一个高6.95米、重8000 吨的粮堆映入眼帘。粮堆表面平整金黄,扑面而来的凉爽气息混合着小麦的天然清香,虽已在此"休 眠"一年多,但小麦品质依然如初。 在柴武看来,近1000平方米的仓库,正是依托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才使粮库管理效能更加精准有力。 "以前的粮仓低矮闷热,夏天降温全靠夜间自然通风,而且要监测粮食的温度只能使用杆式温度计,耗 时耗力,数据也不够精准。"柴武说,如今依托智能化技术,每一处粮仓都铺设有测温电缆,均匀分布 着100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对粮仓和粮堆内的湿度、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同步显示到线上平 台,减轻仓管员工作量的同时,也为粮食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制冷控温、内环流控 温、气调储粮、害虫综合 ...
河南把农机具搬到“云”上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10
王文双的麦田迎来机收时,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秦春明的1700亩种子田已经颗粒归 仓,"今年遭遇两个多月的大旱,俺家小麦亩产还能稳定在1300斤以上,这场保粮硬仗打得漂亮。" 6月7日,河南濮阳县白堽乡后辛庄,种植大户王文双的麦田里金浪翻滚。"夏收、秋播,都离不开一 个'抢'字,农机下了田,这下俺心里就踏实了一大半。"王文双说,前两年,自己种的200亩麦子熟透了 却等不来农机,着急得几宿没睡。今年,在县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指导下,他注册成为"河南农机云"用 户,收割前一周,就在网上发布了作业信息,很快便在家中等来了机手的接单电话。"以前想尽办法四 处找农机,最担心遇到恶劣天气或机手爽约。现在动动手指,农机就按时来抢收。" 濮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230万亩以上,农机总动力139万千瓦。近年来,河南开发 推广农机信息化平台"河南农机云",濮阳率先接入,将农机具搬到了"云"上。 在濮阳县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郭巍巍轻点鼠标,智慧大屏上展开"濮阳县三夏机收指挥作战 图"——全县22个乡镇的农机分布、小麦收割进度、气象预警等信息实时呈现。"除了用户端,农机云还 有政府端,便于我们掌握夏收信息 ...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算算今年“三夏”账
He Nan Ri Bao· 2025-06-11 23:41
当前,河南省8500多万亩小麦抢收基本结束。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小麦自5月19日开始大规模收获,至6月9日基本结束,历时 22天。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麦浪渐息,新芽初绽。空气里,残留的麦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氤氲交织,见证着大国粮仓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接力赛"。 在河南,"三夏"不仅是农时的代名词,更是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农业账本"。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记录,既承载着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的坚实足迹,也深刻诠释着"国人饭碗"河南粮的底气来源与未来图景。 请随记者一同翻开这三个账本,触摸大国粮仓的脉搏与力量。 芒种时节,豫南大地热浪蒸腾,王大塘村田间的播种机轰鸣,奏响夏播序曲。骆松山作为村级"田长",脚踏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沿着 机耕小路仔细巡查。每周雷打不动走遍全村10679亩耕地,是他守护"大国粮仓"最质朴的方式。 2020年,河南试点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田长制;次年,便有近23万名"田长"认领了"责任田",一张遍布全省、自上而下保护耕地的强大 网络迅速织就,让每一寸农田长出了"牙齿"。 守住耕地"家底"后,如何在有限土地上挖掘粮 ...
沉甸甸的收获——2025年夏季粮油收获一线观察
Xin Hua She· 2025-06-09 12:42
麦浪翻滚,菜籽飘香。广袤田野迎来今年第一茬粮食收获季。 "看样子,今年产量比去年还要高一些。"马文昌高兴地告诉记者,麦子已经完全成熟了,这几天正在加 班加点抢收。"我家种的都是种子粮,播种前就被种子公司预订了,每斤价格比普通小麦贵一毛钱。"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四良"融合,我国粮油作物在大面积单产提 升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今年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不错。"新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文祥朋说,新乡县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 设、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广适应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 金黄麦田,籽粒饱满。在河北邯郸市邱县,收割机此起彼伏的轰鸣声中,大片冬小麦加快收获进度。据 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估产,今年该市夏粮将实现增产。 "为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我们联合科研院所推广优质品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小麦丰收全程护 航。"邱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负责人王永强说,全县组织了217名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及时 跟进小麦管护措施,还搭建起"线上+线下"服务网络,通过微信群、信息平台等及时推送气象预警、病 虫害防治方案等信息,让种植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专业知识。 夏收作物中,夏油占全年 ...
庄稼地里的“新品发布会”
Liao Ning Ri Bao· 2025-06-07 00:54
"这阵势太大了,都整紧张了。"6月5日,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萝卜坎村的杨勇,在自家香瓜大棚里 招呼着前来观摩的人群。大棚里,瓜秧蔓铺陈开来,个头不一的香瓜偶从叶中冒出"尖儿",静待瓜熟蒂 落。 "在庄稼地里搞新品发布,我们也是第一次,主要考虑示范推广对象为种子企业、合作社、种植 户。百闻不如一见,让他们看到实物,多和种植户交流,进而对新品种有更直接的认识。"省农科院蔬 菜研究所所长刘爱群说,"以后这样的发布要成常态。" 吕文家2002年因种香瓜亩产超6000斤,被评选为"香瓜状元",但8年前全部改种成西瓜。"病虫害增 多,香瓜品质就差了,卖不上好价。今天到了现场,听了专家讲解,还是觉得要多学习先进技术。"吕 文家说。 话筒递到杨勇手上,被要求讲讲试种经验,他感慨:"种了20年瓜,从'青香蕉'开始换过无数个品 种,没遇到过像'甘露16''甘露20'这样好侍弄的品种,甜、产量高、抗病,再用蜜蜂授粉,整个用工成 本大大节省。" 这一天,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将"甘露16""甘露20"两款薄皮甜瓜新品发布会放在杨勇的大棚里举 办,缘自他是全省试种这两个品种的第一人,而且两茬试种都有不俗表现。 "因为是新品种,去年秋茬时只试 ...
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穿梭于各农场有限公司之间,公路两侧要么是望不到边的平整旱田,要么是方正的水稻格田。在这里, 田间地头建有小型气象站,配有智能化的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仪;育秧大棚安装监测系统,插秧机用 上北斗导航,无人机喷洒底肥……这些早已是北大荒农业生产的标配。 ● 本报记者 宋维东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民谚生动地诠释了北大荒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中 国证券报记者上一次来北大荒采访春耕还是在2023年。时隔两年,记者再次来到北大荒,想看看这里又 有哪些新变化。 几天调研走访下来,记者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种地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看头。特别是科技的进步解 放了更多人力,更带来了巨大效益。 如今,种地已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从靠经验种地向靠数据种地转变。精准、高效正成为农业生 产的发展方向。当下的北大荒,先进科技早已贯穿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每一步操作的背后都有数据支 撑,每一斤粮食的增收都有科技助力。这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实践,更是科技兴农的 具象化呈现。 调研期间,记者在江滨农场有限公司多功能展厅看到了63米长版画《江滨颂》。一幅幅版画记录了北大 荒的历史,也让北大荒人深刻认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