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Search documents
东土科技子公司携“鸿道Intewell具身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亮相WRC
Shang Hai Zheng Quan Bao· 2025-08-11 1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据介绍,历经30多年技术沉淀,该系统目前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崛起"的跨越,完成芯片-系统-应用的垂直整合,其首创的弹性微内核设计+创新 的"大小脑"融合,解决了工业智能化进程中高实时控制与复杂AI计算融合的难题。鸿道Intewell操作系统作为底层,提供卓越的高实时性与确定性保障、强 大的安全隔离能力,支持运动控制、运动规划、力感知等标准化模块对接,将部署门槛大幅降低,助力客户高效、快捷地实现技术落地。 公司表示,鸿道Intewell操作系统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全栈技术的核心,向上支撑多样化智能应用,向下适配各类具身硬件,是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的基 础。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窦世平)8月8日至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简称WRC)在京召开。大会期间,东土科技子公司北京光亚鸿道操作系统 有限公司携"鸿道Intewell具身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与钛虎机器人、天链机器人等生态伙伴共同展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前沿成果。 ...
机器人的大脑:从LLM到世界模型
2025-08-11 14:06
机器人的大脑:从 LLM 到世界模型 20250811 摘要 具身智能模型架构主要分为三类:完全端到端大模型(如特斯拉 FSD、 谷歌 RT、英伟达 Grok01),多模态融合大模型(VLM、VOA),以 及加入触觉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大模型(VL-T)。完全端到端模型依赖海 量数据和强大算力,多模态融合模型集成文本、图像和动作信息,触觉 传感器模型提升操作精度。 数据在具身智能中至关重要,数据量决定场景泛化能力,多模态数据 (包括物理量信息如动作和触觉数据)使机器人能执行实际操作。数据 需求和多模态数据处理对算力提出极高要求,限制了高级系统的开发。 企业采用人形机器人模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数据需求量大、算法复杂 度高以及系统之间的连接和解耦问题。分层端到端模型通过创新架构解 决系统连接和解耦问题,提高任务执行效率。 分层端到端大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如 Finger AI 的 Helix 模型,通过将感知、决策和运动控制分层实现智能化操作,提高了任务 执行效率。 Q&A 什么是具身智能模型,它与非具身智能模型有何区别? 具身智能模型与非具身智能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入和输出模态的不同。非具 身智能模型, ...
8月11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8-11 13:56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special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ural tourism as par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as highlight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1][3] -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has been thriving this year, with various regions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o attract visitors to rural areas [3] Group 2 -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issued a revised work regulation for Party schools and administrative colleges, mandating strict adherence by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4] - The first batch of five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registr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rights, marking a significant step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fforts [9] Group 3 - The "Mother River" initiative has shown significant ecological recovery in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which are crucial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notabl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5] - The "Solid Border and Prosperous Border" initiative in Tibet has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and boosted local industries, enhancing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border residents [6]
视源股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首次亮相,打造全地形智能作业平台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8-11 13:35
MAXHUB X7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视源股份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全栈自主研发能力。其智能导航系统构建了 多模态融合建图定位算法,深度融合镭射雷达、里程计、IMU、UWB、GNSS、视觉相机等多种传感 器,使足式机器人具备地图动态更新、全局自动定位、自动适应动态环境以及自动构图、自动分区、动 态目标去除等功能,能够适应室内外的各种大规模复杂场景,并且基于路网进行全局路径规划、路径平 滑、最优时间轨迹规划,实现全程高效、自主地移动通过。 据介绍,MAXHUB X7正推广应用于校园安全巡检、工业园区安防等更多场景。同时,视源股份也正携 手工业巡检、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作业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四足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场景 与解决方案,共创智能作业新未来。 此外,MAXHUB X7还搭载自主研发的导航算法,具备多维环境感知能力。它能在超过100米的长廊、 超空旷场景以及复杂人流等多变场景中,实现稳定的自主导航与动态避障功能。通过配备可扩展双摄像 头云台、气体传感器、机械臂、灭火装置等任务模组,X7可替代人员在非结构化的地形中执行多种任 务。管理员可通过远程平台即时查看巡检报告、调取监控画面,从而大幅降低人工风险,提高作 ...
聚焦机器人与AI视觉 奥比中光上半年营收翻倍净利润大增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8-11 13:35
服务机器人方面,奥比中光已与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LionsBot等多家国内外 服务机器人客户实现了业务合作,覆盖了割草机、酒店配送、楼宇配送、商用清洁、ROS教育等应用场 景。在养老陪伴机器人场景,奥比中光与韩国领先的护理机器人公司RoboCare进行合作,陆续推出了 多款机器人产品,为不同场景下的老年人护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方面,奥比中光与微软合作的Femto系列iToF深度相机、近年推出的Gemini335系列、 Gemini336系列3D结构光深度相机等产品兼顾高可靠性、高性能、高性价比和实用性,可用于各类型人 形机器人在室内外复杂场景下执行视觉应用,目前公司已就相关产品/方案与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进行 适配。报告期内,搭载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的"天工"机器人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的 冠军。天工Pro机器人在头部、胸部、腰部和后背各配置了一款公司Gemini330系列深度相机,帮助其在 复杂环境中实现了精准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等功能。 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伴随着大模型技术发展、智能设备终端升级及具身智能技术不断突破等带来的各种机遇,奥比中光持续 推进3D视觉感知 ...
越疆郎需林: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先“上岗位”再进生活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8-11 13:1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 北京报道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越疆科技的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第二代产品演示了分拣物 料、接打爆米花、做煲仔饭等任务,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家庭场景中应用的可能性。 越疆科技首席科学家郎需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先上岗,再进家,是机器人普及的 现实路径。 谈及行业生态,郎需林提出一个预判:"人形机器人不会是单一产品,而是平台级生态系统,其演进会 复刻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 他进一步解释,行业将先由硬件厂商引爆热度,再通过 "大脑"(AI 模 型)与应用分层形成差异化,最终走向开放协同的具身智能生态。 越疆也不只做本体,其DOBOT平台定位为"机器人安卓系统",通过统一算法底座兼容机械臂、轮式、 人形及多足机器人,实现 "一套系统控多形态",开放的SDK/API接口降低了开发门槛,让开发者能零 成本训练专属智能体。 "机器人进入家庭不是'能不能',而是'何时能像家电一样简单'。" 郎需林表示,未来10年,每个家庭都 会有一台机器人,就像每个家庭都有冰箱、洗衣机一样,"敢用、愿用、用得起"。 据越疆判断,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 ...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变与不变:人形机器人将从“演员”变“同事”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8-11 13:16
用什么词语能形容本届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第一个词可能是"翻番"。 2024年WRC上,人形机器人合计的展出数量已经达到了27款。而今年,参展WRC的厂商数量超过200 家,光人形机器人厂家数量就超过了50家。各类展品则合计达到1500件,高出去年900件;新品发布100 余件,数量较去年翻倍。 第二个词可能就是"疯狂"。 50000平方米的北人亦创中心,三天之中日日人潮涌动。合计130万报名参观者,不仅有从业者,爱好 者,甚至还有耄耋老者,垂髫孩提等等。人流最多之时,热门展区之前,几乎人人接踵,寸步难行。 然而,若要问此次WRC的意义,记者观察后却发现,喧嚣背后,参展的从业者们,却又意外的头脑清 晰。 俨然已经是"明星"的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本次大会上罕见地进行了一次媒体会。在"长枪短炮"的围攻 下,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的目标,不光是让机器人成为"演员"和"运动员",而是真正成为"打工人", 成为"生产力"。 不仅是王兴兴,许多参展者,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毫无疑问,机器人在WRC演出行将谢幕。接下来,它们会纷纷选择拿起"锤子"。 "演"出新高度 每年WRC都有几个"主演"。今年WRC"演出"的主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百余新品发布 具身智能产业迭代加速
Yang Shi Wang· 2025-08-11 12:32
能旋转360度,稳稳落地的动力十足的人形机器人;可以相互协作,自主完成试管取样、测试等20多个精细步骤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像人手一样直 接"感知"物体大小等物理信息的灵巧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展示了更加灵活的"肢体"、敏捷的"小脑"、智慧的"大脑",并且它们身上的一 些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展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与上届大会相比,仅一年时间,参展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就从27家增长到50家,机器人展品数量从600多件增长到1500余件,新品数量从60件增加到 100余件。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始走进工业、农业、零售、居家服务等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迅速迭代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对培育发展机器人作出的一系 列部署,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分别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及各类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核心技术、本体研发、模 型开源、数据等方面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在北京举行,百余款机器人新品集中发布,展示了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
重磅发布!机器人赛道,利好传来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8-11 12:21
机器人赛道迎来利好政策。 重磅发布 8月11日消息,杭州市司法局发布公开征求《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意 见的公告,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政策支持框架,通过制度设计增强政策合力,进一步规范产 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条例》指出,面对当前研发训练需求和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需求,要求加强网络和算力基 础设施规划布局,建立多元智算供给服务体系,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条例》明确核心技术主攻方向,聚焦具身智能"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系统) 及"本体"(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三大核心以及专用芯片等"卡脖子"环节,具体来看: 在"大脑"研发方面,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多模态感知融合、人机交互、任务规 划、决策控制、仿真训练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具身智能模型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解释性。 在"小脑"研发方面,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惯性导航系统姿态感 知、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感控结合的全身协同算法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 下的运动协调与精准控制能力。 在"本体"研发方面,支持开展 ...
本来决定去具身,现在有点犹豫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11 12:17
Core Insights - Embodied intelligence is a hot topic this year, transitioning from previous years' silence to last year's frenzy, and now gradually cooling down as the industry realizes that embodied robots are far from being productive [1] Group 1: Industry Trends - The demand for multi-sensor fusion and positioning in robotics is significant, with a focus on SLAM and ROS technologies [3] - Many robotics companies are rapidly developing and have secured considerable funding, indicating a promising future for the sector [3] - Traditional robotics remains the main product line, despite the excitement around embodied intelligence [3] Group 2: Community and Resources - The community has established a closed loop across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industry, academia, and job seeking, aiming to create a valuable exchange platform [4][6] - The community offers access to over 40 technical routes and invites industry leaders for discussions, enhancing learning and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6][20] - Members can freely ask questions regarding job choices or research directions, receiving guidance from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s [83] Group 3: Educational Content - Comprehensive resources for beginners and advanced learners are available, including technical stacks and learning roadmaps for autonomous driving and robotics [13][16] - The community has compiled a list of not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s and companies in the autonomous driving and robotics sectors, aiding members in their academic and career pursuits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