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
icon
Search documents
2024年浙江考古成果集中展示 生动勾勒万年文化长卷
临海凤凰山窑址出土的宋代青釉瓷台盏。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观众参观展览。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嵊州缸山村遗址出土的六朝纹饰砖。刘远富摄 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陶簋形器。刘远富摄 "五一"假期,杭州西湖畔,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吸引各地观众 前来参观。该展览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汇聚2024年浙 江26处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400余件文物,以考古之笔勾勒出万年文化史的壮阔长卷。 梳理史前至明清文明脉络 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浙江这片土地,以稻作火种点燃文明曙光,凭海港帆影书写丝 路传奇。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文明新证、越地风华、东南肇兴、海陆交响4个单元,系统梳理浙 江从史前至明清的文明发展脉络。 4月下旬揭晓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入选。在展览的开端,就可以看 到下汤遗址的考古成果。下汤遗址位于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 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4个阶段,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 始终,是中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该 ...
周六来考古博物馆看“东吴大墓” 1200余件/套苏州出土文物出展,80%以上属于首秀
Su Zhou Ri Bao· 2025-05-13 00:43
全都是真的,全都是从苏州地底下挖出来的——1200余件/套文物,已经在越堤路321号的苏州考古 博物馆严阵以待、翘首以盼了。这些从苏州各个考古工地、库房"抽调"而来的苏州考古"精兵强将",有 陶器、瓷器、漆木器、青铜器、玉器等,80%以上属于"新兵首秀"。5月17日(本周六)上午10:30, 苏州考古博物馆将正式开馆,面向社会观众免费开放。 与国内大多数博物馆不同的是,苏州考古博物馆是江苏省内首座富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国 内专门聚焦考古、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目前来说还是很少的,我们的考古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的展陈 形式不太一样,并非单件精品文物的串联式展陈,而是成组、成套的集合式展陈,通过不同遗址内多套 器物的组合,来呈现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将开放的苏 州考古博物馆,其展览展示将贯穿考古全生命周期,也必将为观展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在苏州考古博物馆,你将看到与心爱小狗一同长眠的远古人类。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墓 葬,被迁移到这里,封存在玻璃下,一眼6000年,近在咫尺;你将触摸到一块千年前陶片的复杂纹理, 近距离观看文物修复师怎样使它恢复旧颜;你将近距离了 ...
搭乘实验考古的“时光机”
Ren Min Ri Bao· 2025-05-12 22:21
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往往集中在重要新发现发掘出土的时刻。实际上,"发现"仅仅是开始。一个遗址的 真正面貌,是在长期的、细致的后续研究中逐渐浮现的。 实验考古人员对三星堆出土铜铃进行三维扫描。 黎海超供图 我们团队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考古工作,系统揭示祭祀坑反映的人类行 为,如坑体如何开挖,用时多久;挖出来的土怎样堆放,又如何回填;青铜器、玉器等如何被破坏,在 怎样的环境中被焚烧……在诸多实验中,6号坑的木箱焚烧实验最引人注目。 6号坑是8座祭祀坑中最特殊的一座,一边埋藏着一件形态完整、通体炭化的木箱,另一边则空空如也。 这种独特的埋藏形态,显然表达了某种特殊的行为或事件。为了揭开木箱隐藏的秘密,我们设计了多种 模拟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木箱为何炭化却又保持完整形态?焚烧行为发生在坑内还是坑外?木箱 表面的朱砂是何时涂刷的?箱内的精美玉刀以及通过科技检测发现的丝织品是在焚烧前还是焚烧后放于 箱内的? 实验考古要求科学性、精准性。通过鉴定,我们得知木箱材质为黄连木。由于适合做板材的黄连木不易 获取,焚烧实验耗材较多,除黄连木木箱外,我们又用香樟木、松木等制作了多件尺寸、形态完全一致 的木箱 ...
唤醒珍贵的考古资料
Ren Min Ri Bao· 2025-05-12 22:21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6名硕士生来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石家庄西郊的鹿泉整理基 地。 为配合朔黄铁路的建设,1997年至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青廉战国两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 墓葬415座,获得陶、石、玉、玛瑙、水晶、铜、铁等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同一时期,考古队也对灵 寿县岗北东周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65座。然而,上世纪末正是考古人最忙的时候。他 们转战在铁路、输气管线、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等抢救性发掘的现场,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很多 田野资料的整理一拖再拖,资料越积越多。此次整理,首先启动的就是河北最具特色的中山国墓葬考古 报告的整理工作。 整理过程是艰辛的。2018年至今,有超过300名来自10余所高校的学生参与了鹿泉基地文物资料整理, 少则两三周,多则十几周,时间最长的在鹿泉度过了一年多。同学们一边整理,一边利用资料进行论文 写作,把基地当作第二课堂,取得了丰硕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出版。2024年,《河北灵寿岗北 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出版。《河北青廉墓地考古发掘报告》《观台西磁州窑址1960年发掘报告》等重 ...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Ren Min Ri Bao· 2025-05-10 22:41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 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5年来,云冈石窟相关研究、保护、展示工作不断深化、创新, 让这座跨越千年的文化艺术宝库持续以美滋养大众。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关于云冈 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架起一座连接古代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编 者 让更多人看见云冈之美 刘建勇 "五一"假期,山西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以"石窟奇妙夜"点亮大众文化生活。景区5 天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8.96%。与此同时,在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石韵梵音——云冈石 窟艺术特展"借助3D打印等现代技术,让千年石窟艺术以新形式走向大众。云冈之美,正在被更多人看 见。 作为北朝艺术的发端,云冈石窟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如何留住这段光辉岁月?怎 样让更多人了解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云冈研究院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基、创新传播路径为 翼,书写石窟艺术新篇。 走进被誉为"第一伟窟"的第6窟,人们往往会惊叹于其富丽堂皇的雕饰。但很少有游客发现,洞窟内的 许多细节,已经过精心修复。实际 ...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Ren Min Ri Bao· 2025-05-10 21:30
我梦想有一座桥梁,能够联结美术史与考古学这两个姊妹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为 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叙事框架提供了重构的可能;而美术史更为开放的分析方法,也为考古学注入了新的 活力。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交错地带——或称为美术考古学,或称为考古美术史——正在成为一个充 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 刘敦愿、杨泓等考古界前辈年轻时皆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精于视觉分析。我年少时也满怀对绘画的热 情,成为考古学的学徒,受惠于老一辈学者的熏陶。考古学训练要求研究者以严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分 析物质遗存,美术史则关注其中蕴含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因此,我理想的一种历史写作,是从考古学 入手,搭建其骨架,再从美术史着眼,赋予其细节与温度。 这种学科的交融不仅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中。诸多重要遗址已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开掘的基地。公 元5世纪中叶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便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深入、成果最丰硕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近代以来,云冈汇聚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家、建筑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常年从事文物保护 的科学家们的多重眼光。不同的视角彼此交锋,拓展了对于云冈的研究。而进一步的深化与突破,又离 不开学科间的理解与协作。 当 ...
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Xin Hua Wang· 2025-05-09 01:46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从市中心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后,可抵达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城市文明源头,分 布在大石河北岸琉璃河镇的董家林、黄土坡等多个村庄。北京"城之源"是座怎样的"城"?当时的古人怎样生活?跟随北 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的脚步,一座颇具生命力的城市在记者眼前"拔节而起"。 新华社记者罗鑫、陈钟昊 近年来,经过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和多学科考古研究,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遗产价值阐释取得重大进展,于今 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琉璃河遗址见证了北京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的关键转 变,北京地区自此开启了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这处西周燕国的始封地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在一大片庄稼地附近,记者步入城北发掘区,让王晶感到"最激动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这里。 "在以往发现的内城之外,我们通过历时约三年的勘探和发掘,新发现了外城壕和外 ...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Xin Hua Wang· 2025-05-08 02:51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记者冯源、杨一苗、屈彦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 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 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均同步入选了"六大"和"十大"。四处遗址分处东西, 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密码? 实证文明宏大气象 从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坡,从关中平原到淮河之滨,四处遗址实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宏大气象。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 研究馆员说,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为1万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实证。 寺洼遗址则为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 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员说 ...
云冈石窟最大洞窟出土动物遗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8 01:03
山西省考古人员对第3窟窟前地面和前室地面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建筑 构件以及少量动物骨骼。经鉴定,第3窟共出土动物骨骼56件,包括狗、马、猪、牛、羊。 考古人员认为,北魏和辽金时期,主要利用的动物资源是牛和马,羊和狗在这两时期没有明显变化,猪 则在北魏时期没有出现。按它们和人类的关系,马和牛可能与畜力开发有关,狗可能发挥警卫、陪伴的 价值,当这些动物在丧失役使价值后,作为肉食再次利用。 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破碎,骨骼部位以肉类相对较少的头骨、牙齿、下颌的数量较 多,仅有少量含肉量较多的四肢骨,反映了较高强度的利用。考古人员推测是开凿石窟的匠人所食用, 也不排除是部分僧人所利用。石窟寺等佛教之地出土动物遗存很少见,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在一定程 度上还原了修建第3窟的先民利用畜力开凿石窟的场景,也窥探云冈石窟的匠人在大量劳动后对肉食营 养的需求。 (记者 胡健) 云冈石窟第3窟(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胡健 摄 原标题:云冈石窟最大洞窟出土动物遗存 或与开凿工匠饮食结构有关 中新社太原5月7日电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公布,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现存规模最大的洞窟第3 窟出土 ...
田野里“实战” 杭州这样挑选考古人才
Hang Zhou Ri Bao· 2025-05-07 03:02
专业考古人才需求大 专家给年轻考古人几点建议 历时两个半小时,随着工作人员一声"考试结束",所有考生停下手中的动作。考生们纷纷走出探 方,来到附近的休息区等待最终结果。"考试有一定难度,感觉时间不够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学的小黄告诉记者,为了这次考试,她特意提前好几天赶到杭州。巧合的是,参加此次考试的考生中有 两位是她本科时的同学,3个人都顺利通过筛选,进入最终的田野考察考试。 "田野考察重点考验考生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熟练程度,动作要麻利,操作要规范,图纸和文字记录 要'漂亮'。"此次考试的主考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田野实操可以较清晰、准确地 判断考生对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是否了解掌握,对发掘工具是否熟练使用,对探方地层和遗迹的辨识和把 握是否准确等。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对历史学类尤其是考古文博方 向的人才需求较多。据媒体报道,考古文博方向的历史学类专业报考热度明显提升;不少地方通过创新 培养模式,为基层文保夯实人才基石;各省、市都在"招兵买马",引进众多专业考古人才。 日前,位于萧山的一处考古发掘现场,迎来一场特殊的考试——十几位来自天南地北的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