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差平衡

Search documents
险企固收类投资以“稳”筑基、权益投资以“进”破冰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突围
Zheng Quan Ri Bao· 2025-06-29 17:19
近日,市面上出现了预定利率为1.5%的保险产品,而1.5%的预定利率是历史低值。今年,我国正式建 立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预定利率下行背后是市场利率下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 债表对利率十分敏感,消费者也十分关注新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收益率的变化。 利率环境的变化对消费者影响几何,保险机构又有哪些应对举措,如何更好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从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当前保险公司在负债端与资产端加速改革,包括提升保单综合价 值、增强"资负两端"的有效联动等,以实现"三差平衡"(死差、费差、利差平衡)。整体来看,这些积 极举措既有利于保障投保人的权益,也能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负债端积极转型 部分险企近日推出了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较目前监管规定的上限有所下调。一般 情况下,对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的价格上涨或收益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险企在开发产品时会采用监管许可的预定利率上限值。 近年来,保险预定利率已随市场利率出现多轮下调。弘康人寿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利率下行对保险公 司有利有弊。有利方面,首先,利率下行提供了调低预定利率的契机,有助于保 ...
保险业深化转型 推进“三差平衡”是关键
Zheng Quan Ri Bao· 2025-05-28 16:28
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以及银行存款利率普降,三季度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大概率调降。在市 场普遍预期LPR年内仍将下调、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背景下,保险业面临的利差损风险不容小觑,加速推进从"利差依赖"向"三 差平衡"转型至关重要。 利率是影响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险资配置为例,债券作为保险资金的核心配置资产,其收益与市 场利率紧密挂钩,利率上行时,新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步抬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水涨船高;而在利率下行周期,债券票面利 率持续走低,直接压缩新增投资收益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利率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这种时间差在利率下行周期容易 放大利差损风险。 在稳定利差方面,险企还需从负债端与资产端双向深入推进转型。负债端需加速产品结构转型,摒弃对"高保证"产品的依 赖,推广"低保证+高浮动"产品。以传统定价模式的增额终身寿险为例,其在一定时期很好满足了消费者的储蓄需求,但在当 前形势下,其成本较高且具有刚性特征,不利于险企灵活应对市场环境变化。险企可引入挂钩国债收益率或LPR的动态定价机 制,将产品收益与市场利率联动,以规避成本锁定风险。资产端则需强化久期管理与多元配置, ...
保险预定利率或将下调 险企一手抓销售一手备新品
Zheng Quan Ri Bao· 2025-05-21 16:53
本报记者 冷翠华 "牵一发而动全身"。5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也对保险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多位受访业 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同时,当前险企一边大力推动产品销售,一边 也在积极进行新产品筹备,探索在低利率环境下稳健经营之道。 下调预期较强 保险业界高度关注市场利率变化,是因为今年行业正式建立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机制。随着LPR和银行 存款利率的下调,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概率极大。 去年8月份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 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同时,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 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 今年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 ...
招商信诺:超越规模追求 踏上新增长曲线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5-18 08:38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 中心转变。规模追求时代已经过去。 过去30年来,面对高企的利率、高涨的资本市场、蓬勃的需求,寿险业狂飙突进,迅速做大成为诸多寿 险公司的追求。粗放型增长方式一度盛行,价格战、佣金战日趋激烈,倒逼负债成本不断攀升。 今天寿险业进入一个新周期。低利率环境下,投资收益不断下滑,倒逼负债成本降低,原有粗放型增长 方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行业要走出规模追求的路径依赖,从规模思维转向结构思维。 就像是成年人更懂如何在欲望与理性间找到支点。不盲目追求大鱼大肉带来的一时满足,而是着眼于长 远健康。评价一家寿险公司的发展,不能只看规模,更要看结构,看那些未来增长引擎业务的比重。 如何走出规模追求,寻找新增长曲线?招商信诺是一个典型案例。三年来,这家公司坚决转型,逐渐停 售固收类增额终身寿险,让分红险成为基盘,坚决推进大健康战略。从风险共担,到三差平衡,到"保 险+服务",到大健康战略,招商信诺正摒弃保费情结,踏上新增长曲线。 从固定收益到浮动收益:走出利差损 转型周期的代表性标志是低利率时代的到来。当前低利率下带来的利差损风险,给寿险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