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Search documents
AI 创业者的反思:那些被忽略的「快」与「长」
Founder Park· 2025-06-10 12:59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AI 浪潮刚开始,我们就冲到了美国总榜前 30。当时看着同屏的公司,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厂,其中有两 位还是自己当年在美国服务过的老东家,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在这波 AI 落地的技术浪潮中沉浮冲浪了两年,我的认知螺旋上升,被现实一再的打击和蹂躏,逐步意 识到哪些是错误的产品方向(留存、营收、护城河等角度判断),再一点点 pivot —— 思考、实践、反 馈、迭代。本文记录一下阶段性的一些挫折和反思。 文章核心的观点是, 在AI创业中,不要忽视 「快」 (速度)和 「 长context 」 (长文本上下文处理能 力)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超 6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文章来源于 「周喆吾」个人账号 周喆吾 是 Presence 公司创始人、CEO ,曾任 MetaApp 联合创始人,前摩拜单车移动端负责人,回国前 曾在硅谷 LinkedIn 、Uber 总部增长团队做研发工作。 近期, 周喆吾在 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其 在 3D AR社交平台 Presence 的创业过程中,对于产品方向、技术 应用等 ...
王建军的三度跨界:不自学编程的法学青年,不是好的首席增长官|成为首席官
3 6 Ke· 2025-05-30 07:17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文科生真的能吃到科技创业的红利吗?至少以王建军的经验,这条路能走得通。 王建军,婚礼纪首席增长官。在职场打拼的13年里,他经历过两次创业,在"互联网+房地产"的巅峰时期就职于链家、贝壳,从一线干到管理层,也去过 第一梯队的互联网大厂作为营销一号位带队。 过去的一年对王建军来说很特别。时隔10年,他终于又一次完成了跨界:从房地产走出,进入另一个全新的、每天都在冒出新难题与新成就的业务领域。 还有,他35岁了。 文科生从来不构成限制王建军职业发展的标签。"跨界"这件事,10年前他曾经历两次:第一次是2012年的本地门户网站创业,他当时还在读法律系,为了 抓住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创业风口,他自学了计算机编程和UI/UX设计;第二次是从创业公司的CEO位置辞职,跳进当时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房地产"行 业从一线员工做起。 相比学科之间的壁障,对一位跨界者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归零"的勇气。 大学创业时,王建军把公司营收做到了百万量级。但随着团队人数近百,人心的管理也成了他的短板,眼见去全国各地的"CEO培训班"学习未见成效,他 果断决定去上市公司中学习经验。 ...
让更多科研人才展示才华、大显身手(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
Ren Min Ri Bao· 2025-05-29 22:21
"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下潜出水。 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摄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在执行出舱任务。 新华社记者 厉彦辰摄 广东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安徽合肥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安装稀释制冷机的换 热组件。 刘玉才摄(影像中国) 浙江金华金漪湖科创智造产业园云蝶中心项目外景。 胡肖飞摄(人民视觉) | 截至 2024年7月 | 截至2024年底 -- 2024年 | | | --- | --- | --- | |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6.57万篇 | 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 | 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 | 占世界总量的33.8% | 达475.6万件 | (R&D)经费投入为 | | | 是世界上首个突破 | 36130亿元 | | | 400 万件的国家 | 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 ——2024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 培养"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人才 姚期智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 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 ...
「勤奋」,CEO最致命的缺陷
Sou Hu Cai Jing· 2025-05-19 04:42
现金流断裂,是公司死亡的直接原因。 但根本原因,是一年前、三年前甚至五年前CEO的战略决策出了错,把公司的现金流慢慢烧干了。 这是我接触、参与的无数生生死死的大数据跑出来的结论。 创业者A,融资近亿,准备花个几千万自建基地大干一场。好在他听懂了我对冰河时代的预警,踩了刹 车,得以稳健发展。而他那些原本大手大脚的同行,一年后才开始瘦身。 创业者B,想找第二曲线,我劝他主业还不稳固,需要从长计议。可惜他过于急切,硬着头皮干了几 年,姑且不论上亿的现金损失,时间、精力更是付诸东流。 有位CEO,时间表细化到每半小时一件事,我问他,公司缺了你这半小时,天会塌下来吗?他说,不 会。我又问,既然天不会塌下来,那你慌慌张张地做什么呢? 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握战略决策。你要思考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司下一步该往哪走、未来的 生路在哪里。 但是很多CEO反其道而行之,用每天996的辛苦逃避长远的思考,所有的精力拿来长肌肉, 这是对公司 最不负责任的「偷懒」。 要知道, 公司最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是CEO的时间。你要知道如何抓大放小、把自己的时间价值 最大化。 早在2003年,王兴第一次创业,他的两位联创一位做前端代码, ...
龚虹嘉谈「杭州六小龙」:天使投资的成功有时需要漫不经心
IPO早知道· 2025-04-19 02:55
作者:MD 在对谈中,龚虹嘉分享了他对于耐心资本、长期主义和成功的天使投资的思考。龚虹嘉谈及 "杭州六 小龙"为何在杭州出现时表示:" 江浙确实活跃着一批专业知识不一定丰富,但是对某一些事物的理 解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 口袋里有一些钱的老板。 " " 老板不能太大了,太大的老板看不上这些事情, 大多数情况是这些老板在 各 种 场合接触,也不懂 就漫不经心地投了一笔,太懂了就投不了这些事情 —— 一想我认识的院士教授干你这个多了,我凭 什么投你 ?一句话,就不投了。 "龚虹嘉说," 有时候 天使投资 的成功 需要漫不经心。 " 公开信息显示,龚虹嘉于 2001年以245万元投资海康威视(002415.SZ),持股49%,经历多次减持 后,据海康威视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龚虹嘉持有海康威视10.42%,持股部分对应市值约270亿 元。 以下为对谈中龚虹嘉的发言(有删节) 谈天使投资的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技术的发展是一波一波的, 很多天使投资 都是在社会技术迭代、技术 转型过程中 ,涌现出 我们眼中认为的一些机会。 一波技术过去了你当时看好的项目 , 没有成功的 概率也是蛮大的 。 这个时候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