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智能化

Search documents
新华社经济随笔:从开镰到“开机”,“黑科技”解锁夏收“密码”
Xin Hua She· 2025-06-19 12:16
"大胃王"联合收割机快速行进,一亩地从收割到脱粒用不到10分钟;梯田稻麦收割机在丘陵间爬坡上 岭;北斗辅助装备精准监测、调控作业状态,收割机和运粮车自动调头、转弯、卸粮、转运有条不 紊…… "三夏"时节,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各式各样的夏收"黑科技"精彩呈现,为古老的农耕文明带来现代发展 活力。 千百年来,麦子熟了一回又一回,收获的喜悦年年相似,收获的方式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这个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 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麦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了2至3天。 从昔日"弯腰挥镰"到如今"开机"收麦,我国农业机械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 动实践,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扎实进展。 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更多积极行动在推进: 将领跑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向农机领域延伸,新能源拖拉机尤其是混合动力拖拉机日益受到业内欢 迎; 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农机产业链加速智能化转型,多地建设"无人农 场","会思考"的农机催生农业生产新变革…… 不仅如此,我国农机装备持续更新换代,带动先进的 ...
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建设生产运营体系,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收获共赢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7 22:58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从哈萨克斯坦的高校院所与农场车间,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棉纺生产 基地,中亚地区国家同中国的农业合作正在触及越来越广的范围,惠及越来越多的民众。近日,《环球 时报》记者赴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农业合作前沿,同当地民众与产业人士一道见证这些共赢成果。 中哈农业交流的 " 种子 " 撒向高校与农场 库万德克是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博士生,致力于在城市农业和温室中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 水果和蔬菜种植的水平。多年前,库万德克曾在中国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12日,在赛福林农业 技术大学举行的一场中国-中亚青年交流活动上,库万德克遇到了来自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 行",这让他喜出望外。 库万德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设施农业领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全球位居前列。库万德克此 前在交流中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团队通过对现有温室大棚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作物生产全过程 中温光水气进行智能实时调控,形成了管理服务平台、算法模型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这与库万德克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我对中国专家展示的水肥一体机非常感兴趣,希望将它带到哈萨克 ...
看,夏收里的科技范儿(四海听音)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22:08
科技,让夏收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在山东滕州,应用"5G+无人驾驶"技术的新农机现身田 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湖北荆门,一家烘干中心借助新型粮食烘干设备,仅用一周时间 就顺利完成350吨小麦烘干作业,有力缓解农户"晒粮难"。搭载先进技术的各式农机,用更智能、更高 效、更精准的服务,为"三夏"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大的变化,在手机方寸屏幕间悄然发生。手机下个单,农机到地头——在不少地方,农户通过手机可 预约收割、烘干、仓储等"一条龙"服务。种植有科学指导,田管有"智慧管家",夏收有预约服务……科 技的发展,让手机成为农户种田的好帮手。 麦浪翻滚,农机轰鸣。"三夏"农忙时节,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收获期。一幅幅丰收场景,在广袤田 野铺展开来。 气象卫星在浩瀚太空观云测天,传感设备在土壤深处探知墒情,智慧农机在茫茫麦田大显身手……如 今,夏收的"科技范儿"越来越足。科技逐渐成为生长在田间的新希望,书写着稳产增收的新答卷。 科技,让夏收从"看天脸色"向"知天而作"转型。在安徽,65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与85个自动土壤水 分站织成"空天地"监测网络,精准指导夏收工作。在河南,基于"大数据 ...
全国夏粮小麦收获进度过七成
news flash· 2025-06-10 11:25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截至6月10日17时,全国已收获夏粮小麦2.6亿亩,收获进度达到74.72%。据 了解,江苏麦收正在扫尾,陕西过八成,山西过六成,山东近六成,河北过两成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 责人表示,随着近年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力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和农机 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持续实施,我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在用联合收割机迭代升级,性能持续提升。 在"三夏"麦收现场可以看到,更多装有北斗辅助驾驶、作业质量监测、触控操作终端等智能化设备的联 合收割机部署到生产一线,助力夏收高效推进。(新华社) ...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五月人倍忙”新解
He Nan Ri Bao· 2025-06-09 23:36
农历五月,"三夏"大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芒种时节,记 者在郏县采访,这里依旧五月人倍忙,但忙碌的内容、形式正发生巨大变化。 6月5日,郏县薛店镇狮子口村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驰骋,收割、脱粒、除杂,饱满的麦粒倾泻而出。 "今天实收测产亩产1400多斤,比预期要高,小麦今天能全部收完。"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 人王利峰喜出望外。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郏县以高标准农田为基底、科技赋能为抓手,统筹推进"三夏"生产全链条机 械化、智能化作业。 郏县建立了农机大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气象预报等多源信息,动态反映不同区域小麦成熟状态。 "全县46.6万亩小麦收割已经完成,正抢抓农时夏播。"6月9日,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铁军说。 近年来,郏县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红 牛养殖、设施农业等,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五月忙的事情更多了。 现代化农业机械和新科技的运用,为王利峰的"三夏"节省不少时间。麦收大头一落地,王利峰就忙着耕 地、施肥,移栽套种辣椒。 白庙乡种植大户杨占国既种小麦也种洋葱。最近是洋葱的收获季节,记者看到,百余名 ...
“钢铁农夫”上岗 生产效率猛涨
Su Zhou Ri Bao· 2025-05-18 22:19
农户们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智能化设备,农业"黑科技"让秧苗质量更稳了。宗建东介绍,全自 动智能育秧流水线不仅让农户省心省力,而且实现播量精准。平均每天10小时工作量,可以完成1000亩 农田种植需求。如果机器"加班"的话,可以完成1500亩甚至2000亩。通过水肥一体化,还可以对秧苗壮 苗、齐苗,为将来的秧苗管理打好基础。 据统计,我市目前已调配育秧流水线716条、插秧机3710台,有效保障了育秧和机插秧的实际需 求,助力水稻稳产增产。苏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农机推广部门将围绕机艺 融合、智能化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服务指导等,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向智能化、规模化、 精准化转型升级。 眼下,水稻育秧迎来关键农时,全市多条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纷纷"上岗",实现从供盘、上土、 洒水、播种、覆土,最后机械臂稳稳码垛,全程自动化育秧操作。与传统育秧模式相比,这些"钢铁农 夫"的加入,让水稻育秧从"弯腰挥汗"变成了"指尖管理",生产效率也有大幅提升。 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自动化育秧与大田运秧航车相结合的水稻育秧基地也投入使用,配备全自 动及半自动2条生产线,用工数从传统育秧所需的17人减 ...
“新农机+新品种”助力增产增收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丰”景可期
Yang Shi Wang· 2025-05-18 11:00
黑龙江鸡西:智能良机应用 赋能水稻插秧 初夏时节,在黑龙江鸡西的广袤农田里,电动轨道运苗车、无人驾驶插秧机、辅助直行导航系统等先进农机装备的运用,让插秧作业变得 省时省力,更加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央视网消息:"三夏"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抓好"三夏"生产对完成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截至5 月中旬,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水利部科学调度水工程,各流域管理机构强化 用水调配,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灌溉用水。目前,全国春灌面积达3.6亿亩。 与传统插秧机相比,无人设备不仅实现"厘米级"株距控制,更将原本需要4到5人配合完成的插秧工作减少到1人。同时,今年南泥湾水稻 种植过程中还实现了无人机施肥等作业,全方位提升种植效率。 在鸡西市境内的北大荒庆丰农场水稻插秧现场,"运苗小火车"正行驶在田间,这一设备的应用为面积较大的种植户解除了搬运耗时耗力的 困扰。 插秧季结束后,这些"小火车"还可以继续作为肥料和农机具的田间运输工具。目前,庆丰农场已在5万亩稻田推广电动轨道运苗系统,同 时配套升级了宽窄行插秧机、智能巡检无人 ...
AI能否“爆改”农业?(“融”观中国)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3-30 22:00
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 心,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 魏东升摄(人民视觉) "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又将迎来哪些机 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育种装上"加速器" 吉林公主岭,一望无垠的玉米试验田里,一台机器人正在绿油油的叶片间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 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是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搭载国产 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 育种机器人有什么功能?如何替代人工? "我们熟知的袁隆平先生,就是育种学家。"陈建告诉记者,"过去培育新品种,靠的是育种学家长期在 野外观测、试验。不仅辛苦,育种周期也相对较长。" 陈建与团队正在做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在田间地头对作物进行观测和判断,初筛出可能具有高产、抗 病等潜在优质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种学家进一步检测实验。 "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要替代过去育种学家那些辛苦但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工作。"陈建说。 有了AI大模型的赋能,相较于传统农机,智能育种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命令,还能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 联想推理。"比如根据玉米的株高以及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