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

Search documents
创意普惠化 生产数智化 场景多样化 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2:09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天,人工智能日益融 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千行百业赋能,为千家万户造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 力。"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多元的文化体验……人工智能为我国 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科学把握技 术工具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数智化浪潮赋予文化创新创造的战略机遇,为文化繁荣发展注 入强劲动力。 把握创意普惠化趋势,提升文化供给效能。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人 工智能能够拓展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边界,推动人们更好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感知。比如,借助AI绘图 工具,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并选择目标图像风格,就能创作作品;通过AI音乐创作工具,能让非专 业音乐人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大众化,让人们以更加平等、开放 的姿态参与到文化创新创造中,共同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 从创意普惠化角度看,以人工智能技术 ...
且看文物绽新彩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图⑥:青花松竹梅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③: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图④:金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⑤: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出土的十六国乐俑。西部机场博物馆藏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图片②⑤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长沙市 图①: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图②:凌家滩玉齿璜。安徽博物院藏 本版以"新"入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发现、新视野,展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新技艺。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为国牺牲的英雄之名,见证了甲骨文与AI的"相 遇"之形;通过创新创造,我们得以欣赏90后演员对敦煌的新演绎,品味"Z世代"对糖画的新玩法,体悟 龙舟制作不变的匠心与创新的发展。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主题展览"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展出文物。 6月14日,我们迎来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
匠心独运创新创造(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②
Ren Min Ri Bao· 2025-06-10 21:59
走进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景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新安碑园、许国石坊、徽州府衙……一处 处古迹,静静矗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而另一面,旅拍店、文创店、沉浸式演出剧场……时尚、精致的文旅新业态,又令人耳目一新。既能了 解古徽州的灿烂文化,又能享受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文旅一词,文在旅前。黄山是山更是城。历史文化名城要焕发新的活力,还得在文化创新创造上下功 夫。 徽州古城景区里,曾有一家蓝染文创店,生意不景气。一名游客道出缘由:"其他地方也有蓝染,我们 来古城是为了看本地特色。"跟风开店、追热经营,往往很难胜出一筹。当地鱼灯文化已有数百年历 史,何不以此为突破口?文创店开启转型之路,打造"大鱼神灯"IP,并开发马克杯、冰箱贴、手机支架 等系列文创产品,一经上架,就颇受市场认可,文创店也成为景区的热门商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 产品却同质化,不可能有出路。文创店的成功印证了朴素的道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在那里,谁能 匠心独运进行创造性、年轻化的表达呈现,谁就能走出人无我有的新路子。 古为今用,创新是关键,但要不泥古又不离古,就得把握好度。黄山市黟县的西递古村近年来 ...
新华社经济随笔:感悟毫厘之间的创新功力
Xin Hua Wang· 2025-06-09 07:58
如今,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制造要掌握主动并向中高端攀升,不被一片材料、一枚元件"卡脖 子",同样需要做到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向更深更细处布局、追逐毫厘之精。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感悟毫厘之间的创新功力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张研 "三米多的轴承旋转一圈,波动幅度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磨削、加工,误差的控制以微米计"…… 近日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耳闻目见,不论是"巨无霸"风电主轴承的制造严丝合 缝,还是内径6毫米的"袖珍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轴承研制在毫厘之间尽显功力。不断刷新的精度 成就了产品的竞争力,2024年,洛轴的高端轴承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达70%。 制造精度的淬炼,需要高超的技艺,事关材料纯度、机床加工技术、工艺参数等的调整和创新,是多个 环节的系统集成,体现着整个产业体系的创造力。 以主轴承为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8毫米厚的圈层,洛氏硬度需大于58HRC,常规中碳轴承钢远无法 达标。而仅研制出钢材元素配比这一项,就要经过上百万次疲劳试验,把配方变成产品更是历时多年。 毫厘之间定乾坤。大到盾构机轴承、航空航天装备,细到芯片靶材、光学元件,越向高精尖攻克, ...
提问的价值(人民论坛)
Ren Min Wang· 2025-05-19 21:59
石 羚 "提出一个问题"和"给出一个答案",哪个更重要?这个老话题,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当下,有了新的 观察视角。 答案似乎已唾手可得。从搜索引擎,到问答群组,再到大模型,常常一键即可获取想要的信息,免去了 人们为寻找一个数据、一条语料而埋头纸堆的辛劳。 问题是创新之源。即便未解之谜,也有助于拓展科学边界、推动社会发展。哥德巴赫猜想困扰人类近3 个世纪,数学家的前赴后继无形中推动了数论领域的发展;"钱学森之问"虽未完全破解,却早已化作我 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内生动力。 创新创造的方向盘,归根结底还要掌握在人的手里。作为知识的"搬运工",人工智能纵为巧妇也难为无 米之炊。 "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人民科学家"吴文俊身体力行开辟赛道,"吴示性类""吴公式"等成果得到 多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引用。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今天的中国创新更应致力于实现从"答题"到"出 题"的蝶变。答题是学习之法,借鉴也是必经之路,但要实现突破性创新,显然不能靠被动应对。以新 问题打造新阶梯,才能采撷树梢的果实,开启向科学之巅的攀登。 也要看到,好问题的诞生需要创新求实的土壤。学生勇于提问,离不开师长的鼓励;学者敢于质疑,得 益于 ...
为青年取得的成就成绩点赞喝彩
Xin Hua She· 2025-05-02 12:02
【学习进行时】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同现场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对于青年,总书记寄 望殷殷,常常鼓励他们要勇于创新创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鼓励 青年创新创造的故事。 "你们好!来信收悉。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热烈祝贺师生 们。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意看望"澳科一号"项目团队的师生们。参与项目的科 研人员围拢到总书记身边。 "都是年轻人啊!"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这是我们国家现在航天领域科技人才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你们的工作很有价值,这个项目转化 以后的实用意义很大。" 勇于创新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 ...
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人民论坛)
Ren Min Ri Bao· 2025-04-29 22:31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勉励年轻一 代,"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 史的接力棒"。人工智能成为发展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出了历史性机遇。向来得 风气之先、善于把握时代机遇的青年人,大有可为,当大有作为。 电,被喻为点亮世界的神奇力量。停电了怎么办?过去靠电力运维师傅背着工具包,沿线检查排除故 障。如今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更好解决这个老大难,不仅能提前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还能预测 用电高峰,让电网运行更安全更稳定。 把尖端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的,是一群年轻工程师。他们开发了"光明电力大模型",用一行行代码,给 电网装上了"智慧大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而点亮科技树的,常常是年轻的力量。青春意味着无限可 能,年轻人身上总有神奇的力量。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纵观文明长河,"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人类社会的经 验总结也是深切期许。 "31岁时,我成为一个千万级项目的负责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 究所研究员姜益光说。年纪轻轻就干大事, ...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Xin Hua She· 2025-04-16 14: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550期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此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 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三个事关",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审视考量,赋予文化强国建设更重要的 职责使命。 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 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中强调:"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 应变求变。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 人,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网络空间可谓时代发展变化最显著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重要文章中,总书记 再次强调"必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