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流
icon
Search documents
如何改变间歇性努力,变得行动力十足?
3 6 Ke· 2025-07-10 23:40
经常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充满动力,能做很多事情,每天过得很充实。但这种状态总是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就 又恢复疲态。像这样一阵一阵的,总是在间歇性努力,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怎么办? 我想,这可能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难题。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那么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01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问题:过度期待。 每个人的状态本来就是会波动的。状态好时做的事情多,状态不佳时做的事情少,这是非常正常的 —— 从这个角度来说,「间歇性努力」,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不正常的是什么呢?是把超过平均水平的状态当成常态,要求自己维持这种状态。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但实际上,大家或许其实都一样,都半斤八两。我们心底根深蒂固的对于「不够努力」的恐惧,其实只 是一种假象罢了。 02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有效的办法,不是要求自己每天都保持「高于基线」的状 态,而是慢慢地、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基线。 但这里,又特别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意志力陷阱。 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条「基线」,它决定了你的平均偏好和水平。你日常什么时候睡 觉,运动强度有多高,日常感受到的幸福感, ...
内在游戏:为何“用力过猛”反而输掉人生?
Hu Xiu· 2025-07-07 03:33
什么是真正的游戏? 它是让你内心感到愉悦的游戏, 是令你沉浸其中的游戏, 是你必将获胜的游戏。 ——普仁罗华 书的开头,这段话让人眼前一亮。 广泛流传的方法论往往非常"简单"。例如《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这个提法甚至不是卡尼曼 自己原创的,很多读者只记住了这一点,事实上那本书要"厚"得多。 《心态制胜》的作者加尔韦是南加州的一位著名网球教练,他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论: 对比而言: 在外在游戏中,你的对手是球网另一端的人; 在内在游戏中,对手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紧张、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 嗯,这个方法论不仅看起来简单,而且老套。 一 事实上,这本书的最初出版至今已经超过50年了。 网球由两种不同的游戏(运动)组成。 外在游戏是有关技术的部分——你如何拿球拍,如何在反手击球的时候保持手臂水平等。 大多数人的训练方法中所欠缺的,是内在游戏。"这是发生在球员内心的游戏。" 这是指运动的时候要尽量放松吗?在我有限的运动经历中,不管是滑雪,高尔夫,网球,甚至是拳击, 教练都会叮嘱:放松。 当然没那么简单。 加尔韦想要揭示这样一个真相:无论是网球、运动还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游戏,那 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 ...
如何进入心流?
Hu Xiu· 2025-06-25 06:21
现代神经科学把人类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努力追求目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多巴胺驱动我们专注于外在目标,如胜利、完美或成就;另一种 则是平和专注的当下状态,我们完全活在此刻、只是"在此",这时大脑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和内源性大麻素充盈大脑,带来深 层次的满足、成就感与当下的喜悦。 动机心理学也将这两种状态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前者需要努力和自律来推动我们前进,而后者则像魔法一样自然推动我们向前——这就是"心 流"。研究甚至表明,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人,患心理健康问题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更低。 我们越是阅读关于"心流"的内容,或听别人描述那种体验,就越渴望经常进入这种状态。而科学也支持这种渴望!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心流"可能只 是童年时那种忘我玩耍的模糊记忆,或者偶然出现的灵感时刻,但却很难凭意愿随时进入。 "天才创作者全情投入"的浪漫神话并没有真正帮到我们。人类天生喜欢英雄式的故事,因此我们往往事后才觉得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历 史上的思想领袖和变革者似乎天生就拥有这种创造力与心流能力。 古腾堡的印刷术引发了全民识字的飞跃,电力、疫苗和抗生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 ...
如何把复杂的生活过简单?
3 6 Ke· 2025-06-22 23:16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复杂的世界里,要想成功,我们需要学会排除干扰,简化事情。简化是一种智慧,复杂的极致是简单。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Photo by William Christen on Unsplash "完美的状态,不是不再需要增加什么,而是无可删减。"——安托万·德·圣埃克(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对我来说,'忙'意味着这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德里克·西弗斯(Derek Sivers) "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不是障碍,而是通往较小目标的清晰道路。"——罗伯特·布拉特(Robert Brault) 在心理学中,当大脑被各种选择淹没时,你就会出现决策疲劳。这会使你陷入分析麻痹状态。而那些成功人士不会这样做。 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曾说:"一旦我做了决定,就再也不会去想它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曾说:"简单是极致的复杂。(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巴菲特的长寿密码:像孩子一样活成时间的朋友
Sou Hu Cai Jing· 2025-06-14 15:44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在奥马哈小镇的晨光中,95岁的沃伦·巴菲特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饮食偏好与永不退休的工作热情。 这位投资界的"不老传奇"用独特的人生哲学,为我们解开了一道横跨世纪的命题:真正的长寿,是让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生长。 一、饮食的返璞归真:听从身体本能的召唤 巴菲特办公室的抽屉里永远备着可乐和巧克力,这与他推崇的"6岁儿童饮食法"形成奇妙呼应。 在《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智慧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投资大师的饮食哲学暗合东方医学精髓。他像孩童般遵循身体最原始的渴望,用简单纯 粹的食物滋养生命。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过度加工的食品正在制造"营养贫困"。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坚持天然饮食的人群,细胞端粒长度比同龄人长11%。这恰好印证了巴菲特"让身体做主"的朴素智慧。 他常引用的格雷厄姆名言"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在此处有了更生动的诠释——身体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营养。 这解释了为何93岁的老人仍保持着敏锐的判断力与旺盛的精力——热爱是最顶级的抗衰老药。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在巴菲特身上得到了现代诠释。 他每天阅读500页财报,这种在常人看来枯燥的工作 ...
马斯克是疯子?还是骗子?!spacex的中国投资人也怀疑过
Sou Hu Cai Jing· 2025-05-28 05:55
"马斯克不是疯子就是骗子,咱们不能把钱投给美国人!"这是达武创投合伙人荆涛在跟我进行视频访谈时候说的原话。 作为创投圈访谈者,我常遇到投资人聊起 "看走眼" 的故事,但荆涛关于选择投资SpaceX 的这段经历堪称经典。以下是详细访谈内容,拳拳到肉,只讲真 话,不要错过! 人物简介: 荆涛| 达武创投联合创始人/合伙人/CEO 腾讯创始团队成员 自称投资界的小学生,创业者的服务员 陆新之| 现担任商界AI总编,亦是财经作家、出版人及高校研究员。 他是中国主流媒体中活跃度超高的财经评论员,更是AI领域的探路先锋与传教使者,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营商环境变迁与企业进步力量的演化。对在 AI 时代的领导力研究与传播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陆新之:我们聊一个大家都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即 SpaceX 火箭项目你们是怎么拿到的?目前来讲,好像在中国的投资机构里面,你们这一大手笔还是特 别闪亮的。 荆涛:可能是我们这方面讲得比较多,所以大家都知道。其实国内有很多人是拿到了 SpaceX 的额度的。 陆新之:但是他们都是后来才进入买到的,像你们那么早拿到 SpaceX 额度的很少。 荆涛:我们那个时候实际上是有个 ...
停止做这 7 件事,升级你的大脑
3 6 Ke· 2025-05-03 00:03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大脑的功能依赖于你的习惯。养成好习惯,做正确的事情,你就能让大脑变得功能更强大。本 文来自编译,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你的大脑在寻找什么,你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什么,你的耳朵就只能听到什么。——丹·沙利 文(Dan Sullivan) 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它会找到你要找的东西。你可以通过大脑改变自己,可以用大脑赋予自己目前 完全无法理解的技能、语言和能力。 你的大脑也会陷入非常缓慢的节奏中。如何运用大脑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我们开始做对了,就很容易一直做对;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错了,那么就可能就会 一直走错,而且很难纠正过来。——小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 Jr.) 破坏大脑的第一个有毒的、破坏性的习惯就是开始太慢。 大多数人的大脑都被训练得很迟钝。 想想你一天开始时的大脑。 很有可能一大早你的思维就卡住了。当你的大脑习惯于慢下来时,就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 大多数人开始做任何事都很慢。因为我们的社会习惯了消费,大多数人早上都在用手机消费。正因为如 此,他们在一天中永远不会进入"心流"状 ...
6个方法拯救“腐烂”的大脑
虎嗅APP· 2025-04-09 09:44
以下文章来源于简单心理 ,作者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 简单心理是一个引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我们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心理课程、心 理咨询服务,给你向内生长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简单心理 (ID:jdxl2000) ,作者:西维,责编:寒冰,原文标题:《短视频时 代,6个方法拯救"腐烂"的大脑》,题图来源:AI生成 当我们的手指不断上划切换视频,注意力在五颜六色的信息流中涣散,我们的大脑或许在经历一场无声 的"腐烂"。 2024年牛津词典公布的年度词汇"脑腐" (brain rot) 描述了这种数字时代的困境:大量消费劣质互联网内 容、视频后,我们的精神逐渐萎靡。大脑失去思考的锐度、情感的弹性和行动的效能。这场人类面临的危 机正如字面意义:脑子腐烂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到底什么叫做健康的大脑? 神经学家常通过3个核心维度来定义大脑健康: 如果你的大脑开始"腐烂",很可能意味着这三个维度的能力都在节节败退,你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拯 救大脑。 真正的放松不是关机,而是沉浸式 专注 也就是说, 学习语言、乐器、或编程等脑力劳动,反而可能是大脑最好的休息。 这些活动不仅 ...
学术循环型组织:DeepSeek 挑战巨头的秘密武器
晚点LatePost· 2025-04-03 06:20
于这是一个拥有学术循环的组织,这个组织决定了他们能做出来 R1,相比之下算法本身反而没有那么 重要了。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向前,当下创新的算法也许随时会被淘汰,但一个优秀的组织却始终推动 着科技的洪流。 学术循环:通过组织级别的 Critical Thinking 持续做出原子化的创新,进而推动科学边界 事实上,组织强度能够带来创新,而创新能带来胜利。这个模式在过去十几年一直在重复,比如字节 后发先至,在推荐系统的正面战场上胜过了腾讯、Meta、Google,这是因为字节的早期组织带来了有 效创新。 早期的 OpenAI 也符合这个规律,Ilya 构造出了强有力的学术组织,带来了显著的学术创 新,进而做出了 ChatGPT,远远拉开了所有竞争者,进而获得了 100b 以上的估值。这些现象说明了 如果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创新就能自然发生。而如果没有这些结构,创新可能很难大规模发生。 从更高的角度看,DeepSeek、OpenAI、字节跳动(早期的)等几家公司都拥有 学术循环,只是具体 路径不同,我们可以用以下表格来比较: 学术循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创新的本质不在于技术工具或方法论,而在于我们如何组织集体思 考。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