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

Search documents
中国中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环球热点)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5 22:50
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员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学习苹 果嫁接技术。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改善民众生活 【观察】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揭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国际合作处 处长寇建海说,设在新疆的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将发挥新疆区位、产业和技术优势,结合中亚各国 具体需求,面向当地落实一批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合作项目,争取在粮食增产、就业改善、农民 增收方面收获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将中国减贫经验推广到中亚,更好地服务人类减贫事业。 近年来,中国举办多个面向中亚国家以减贫、发展等为主题的研修班。曾参加过相关研修班的吉尔吉斯 斯坦劳动、社会保障和移民部预算规划和融资司司长哈迪娅·杜曼纳耶娃说:"深入学习中国减贫经验, 有助于我们制定适合本国的减贫方案。" 【解读】 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方决定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 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中国和中亚在相关领域合作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这些合作中心和平台将 发挥什么作用?受访专家表示,这些合作中心和平台回应了中亚渴望振兴、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迫切需 求。在 ...
SEE基金会“荒漠与我之间”主题公益展亮相北京亮马河
Xin Jing Bao· 2025-06-25 01:09
从"锁边"理念出发,在此次展览中,SEE基金会采用正方形展板,对应"草方格"沙障的尺寸。又将所有 展板以拼插的方式相互"锁定",在三维空间内进行拼搭和组建,搭建成一座草方格报刊亭。 在报刊亭的每一侧布面上,则用像素与文字"浇灌"出包括梭梭在内的十种沙生植物。它们可以在沙地中 扎根,在干旱环境下顽强生长,提供着养分、屏障与美丽,为荒漠化防治各展所长。 展览进行中,工作人员收到观众的互动留言——"梭梭是荒漠里的天使""喜欢所有草方格的拟态,串联 起整个脉络"等等。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荒漠锁边",是基金会在阿拉善及其他沙化区进行荒漠化防治实践中最重要的思 路之一,同时也是这次公益主题展的灵感来源。 就像裁缝在布料外圈锁边、防止线头散开一样,阻挡荒漠化的蔓延脚步,需要在边缘通过种植沙生植物 形成一条绿色生命线,挡住吹向城市的风暴,让天生的荒漠在原地"怡然自得"。与此同时,配合地下水 保护的措施,让荒漠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与平衡。 新京报讯(记者秦冰)2025年6月17日至30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的"荒漠 与我之间"荒漠化防治主题公益展,在北京启皓中心河岸剧场展出。本次展览围绕"荒漠" ...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4 22:44
这一节水农业示范区是中乌咸海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典型成果之一。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 和智能水肥一体机,示范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 降。 横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 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水域逐步缩小,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由于水 岸线严重后退,土壤盐碱度升高,咸海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咸海成为令人 痛惜的"中亚之泪"。2010年4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咸海干涸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技术人员正在交流。 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际,中国助力中亚国家解决咸海生态危机的合作成果引人关注。近年来, 中国和中亚国家深入开展联合科学考察,推进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携手推进一系列生态 环境治理合作项目,共筑生态治理"绿堤"。 "看到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协同的可能性"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努库斯的咸海滨湖区盐碱地上,由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阿克苏有限公司和乌兹 别克斯坦咸 ...
今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关注主题是“恢复土地,释放机遇”——防治荒漠化 这些国家怎么做?(国际视点)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1:53
摩洛哥—— 推广抗旱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 摩洛哥地处北非,超65%的国土被沙漠覆盖,93%以上区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 等因素影响,该国荒漠化问题严峻。为此,摩洛哥政府设定了到2030年恢复100万公顷土地的目标,并 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如国家森林战略、国家水战略、绿色摩洛哥计划等,为荒漠化治理奠定法律与制度 根基。 自2005年起,摩洛哥在全国推行植树造林战略,大规模开展造林项目,尤其在荒漠化严重地区加大种植 耐旱树种,增加植被覆盖。摩洛哥近5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土地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健康冲 击不小。摩洛哥政府鼓励并助力农民发展可持续农业。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滴灌技术,并对采用该技 术的农民给予补贴;另一方面,通过混作和轮作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同时,推动使用有 机肥料,采用自然防治法,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鼓励种植本地耐旱作物,如小米、豆类和高粱等。 摩洛哥政府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携 手,邀请专家指导当地牧民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放牧,优化牧场轮作和休牧期,推动土地恢复。该项目还 帮助当地民众制定干旱预警及应对策略,拓展创收 ...
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既“添绿”也“生金” 惠及非洲等地
Yang Shi Wang· 2025-06-17 09:29
央视网消息:中国荒漠化防治实现了沙区生态和经济状况持续改善,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埃塞俄比亚,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建成了灌丛化草地封育轮牧基地200公顷。 公园涵盖了外围防沙阻沙区域、经济果林区、沙土蔬菜种植区、牧草种植区及家禽养殖区,通过经济果林及蔬菜种植、养殖等惠及当地人民。 在非洲毛里塔尼亚,针对当地荒漠化防治和生计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协助下,当地建成了40亩的"绿色公园"。 自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成功举办了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重大活动。支持共建"一 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成立了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海外建立治沙示范基地和合作中心,为重点国家和地区提供能力建设和技术 支撑。 2021年,当地对这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试种了18种沙生植物。经过两年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万亩沙生植物产业园。 2019年,辽宁彰武柳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风沙侵蚀严重,土地出现不同程度沙化、碱化、退化和植被覆盖率低的状况。当地启动治理工程 后,初步形成了11.87平方公里湿地效应,改善了耕地沙化状况,有效改变了区域性气候,还形成 ...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Xin Hua She· 2025-06-17 07:25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 沙治沙""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荒漠化防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牵挂 的一件大事。 ——"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两年前的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 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 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对非凡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予以肯定: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 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 路。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总书记"点赞"过的"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 精神"等,激发出无数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力量。 荒漠化防治工作何以置于如此重要地位? 从具体国情看,总书记指出,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Xin Hua She· 2025-06-16 13:36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刘伟、张丽娜、魏婧宇 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也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攻坚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习近平总书 记高度重视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 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深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沙地与 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一线,感受到决战沙海、绿染北疆的蓬 勃力量。 系统守护"几字弯" 夏日的乌兰布和沙漠骄阳似火,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钻进梭梭林中, 感受着风的力道。 "这一片是防风阻沙区,站在梭梭林里感觉风速明显减慢了。这片区域正发挥着阻止流沙侵蚀黄河 的作用。"看着眼前随风轻摆的梭梭苗,何文强感慨道,"磴口治沙,不只关注沙,还研究风和水、种好 树和草。" 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弯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 426.9万亩沙海占县域总面积的77%。 沙海攻坚,磴口县构建起"一地一网三区"的系统施治防沙治沙体系。何 ...
防治荒漠化 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
Xin Hua Wang· 2025-06-16 02:29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特稿|防治荒漠化 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 新华社记者张晓茹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为"恢复土地,释放机遇",强调健康土地在提供食 物、水资源、就业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 安全、消除贫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015年,荒漠化防治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 标",形成了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识。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 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的理论依据则 是"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适宜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 在水资源紧缺的荒漠化地区,人们开发出多种水资源管理方式,如节水、净化水再利用、雨水收集、海 水淡化或直接利用海水灌溉盐生植物等。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 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 ...
中非绿色合作播种非洲“绿色长城”的未来——访毛里塔尼亚环境部长拉格达夫
Shang Wu Bu Wang Zhan· 2025-06-11 03:51
(原标题:中非绿色合作播种非洲"绿色长城"的未来——访毛里塔尼亚环境部长拉格达夫) 0602.png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不仅是一项双边合作项目,更是一场正在播种的绿色变革。"毛里塔尼亚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部长马苏达·巴哈姆·穆罕默德·拉格达夫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这一由中国与毛里塔 尼亚共同推动的项目,正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我们正在推动建立'中毛防治荒漠化中心',希望其成为中非生态合作的示范平台。"拉格达夫表 示,该中心未来将承担科研支持、培训推广、技术本地化改良等多项功能,为整个西非地区的防沙治沙 工作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在绿色技术与生态治理方面的探索与成就,拉格达夫表示高度认可。她指出,中国是推动 自然资源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其在环境质量提升、绿色转型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经验,为毛里塔尼 亚等非洲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所在部门多次参与和中国科研机构,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及其研究所 的项目交流与技术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互动机制。" 拉格达夫指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当今国际社会在荒漠化防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边议 题上的共识高度契合,体现了 ...
专访丨中非绿色合作播种非洲“绿色长城”的未来——访毛里塔尼亚环境部长拉格达夫
Xin Hua Wang· 2025-06-04 12:03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不仅是一项双边合作项目,更是一场正在播种的绿色变革。"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部长马苏达·巴哈姆·穆罕默德·拉格达夫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这一由中国与毛里塔尼亚 共同推动的项目,正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拉格达夫介绍说,自2017年毛方与中国科学院签署首份合作协议以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在毛 里塔尼亚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100公顷沙地被成功固定,其中4公顷沙地经中国固沙技术治理转变为可 持续利用的绿洲;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了绿化技术培训;项目还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了120个就业岗 位。 拉格达夫说,最近与中方签署的1万公顷绿化项目协议,"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项目在改善生态的 同时也提升了民生水平。得益于中国提供的太阳能灌溉系统,园区苗木成活率超过90%。在项目覆盖区 域,15个村庄即将建立社区菜园,妇女们还计划依托苗圃建立干果合作社。这一综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环 境修复与社区赋能的双重目标。 谈及中毛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合作,拉格达夫认为,中国是毛里塔尼亚在科技与技术层面"无可替代"的 伙伴。她举例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