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南联大精神
icon
Search documents
回望(人民家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新华社发 西南联大学生在做实验。 新华社发 穆旦写给唐振湘的信件。 资料照片 闻一多 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孙星配音 朱自清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原总政话剧团刘纪宏配音 张伯苓 扫码收听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瞿弦和配音 浦江清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王磊配音 蒋梦麟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任亚明配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云南昆 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广大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 国主义篇章。 本期"人民家书"摘编了西南联大6位学人的珍贵家书,讲述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他们以笔为矛、以学 为盾,在艰难岁月中守护文化火种,用教育延续民族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读这些珍贵的家书,在字里行间触摸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重温 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 ——编 者 闻一多: 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 (1938年4月30日) 穆 ...
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临时大学,没有巍峨的校舍,没有充足的典籍,却因一群铁骨铮铮的灵 魂,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星群。这些看似羸弱的知识分子,用书本作盾,以笔墨为矛,在山河破碎 的岁月里,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1938年的滇黔古道上,一群穿着布鞋的读书人,背着行囊与书箱,在坎坷和泥泞里踏出了烽火中国的坚 韧与悲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从此,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 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成为西南联大的理想与追求。抗战时期,曾有一副广为传扬的对联颂赞联 大:"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是联大的校风,也是联大人的品质。西南联大纪念碑 文如此记载:"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种"兼容并 包"的精神,让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成就了"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 奇迹。碑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知识分子用 ...
校馆弦歌|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
Ren Min Ri Bao· 2025-09-15 03:51
走,到北大红楼上"开学第一课":在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细致讲解中,重返觉醒年代;在百年前的大 教室里,听专家学者围绕"大历史视野中的北大红楼"等主题倾情开讲。 截至9月14日,已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进北大红 楼,在红色浸润中开启新学期。北京大学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黎子墨说:"这堂'开学第一课'带给我精 神的淬炼,让信念的火种长存于心。" 从红色遗址到革命文物,从纪念设施到英雄事迹,各高校将思政课堂开在承载初心与使命的历史现场, 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追寻真理之光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起陈望道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 真理,总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105年前,29岁的陈望道怀着对真理的向往,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成为中国共产党 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 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汇聚眼前。"星火"党员志 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青春的声音,让这段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入学时参观老校长旧居,是复旦 ...
中国最穷大学8年培养170位院士!背后的真相终于藏不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13 14:21
最近,"国民教授" 戴建业幽默开讲《将进酒》 的视频火了。 8分钟里全程高能,从诗句讲到古代贵族生活礼仪、饮食文化、文学典故…… 把一堂诗歌课,秒变成妙趣横生的人文通识课。 评论区下有人感慨,原来不是当年听不懂课,而是当年就没人教明白 有人呼吁, 中小学老师应该学这位大学教授 ,把古诗讲得通俗易懂,风趣 幽默 。 但也有人提出: 中小学老师这么讲会被家长联名投诉。 这些知识考试不能提分,没用。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人成为人。 不是让孩子"填鸭式"学知识,而是用知识 唤醒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 。 说到这,我想起了那所 只存在8年 ,就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 西南联大 。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曾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 升学自然绕不开分数, 可过于重分数,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刷题, 孩子在 学校可能是学霸,但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却不一定是成功者。 为什么? 现在的教育正在 批量生产"螺丝钉" ,很少关注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的需要。 孩子们的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硬",成了不会思考,表面快乐实际迷茫的"空心人"。 清华大学曾追踪过42万名中小学生发现,我们的孩子们正出现一种 ...
当校歌响起!外国友人在西南联大旧址致敬学术殿堂
Xin Hua She· 2025-09-06 01:53
9月5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部分代表前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参 访。 外国友人表示,此次行程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搭建了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桥梁,让西南联大精神成 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的重要纽带。 ...
西南联大80余载:烽火弦歌 生生不息
Xin Hua Wang· 2025-08-19 19:26
在博物馆的史料里,能看到当年联大师生以多种形式投身抗战:1100余人从军报国,奔赴抗日前线;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工学院增 设《兵工学》《要塞建筑》等战时课程,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师生开展抗战宣传、募集捐款、代写士兵家书。 在西南联大旧址上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彩琳 摄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人左右就读,其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0多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今天的参观是给儿子的一堂爱国教育课。"来自陕西的李先生带着妻子和6岁儿子,专门来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危亡之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怀揣着"教育救国"信念,先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 久长沙危急,三校师生继续西迁至昆明,于1938年在昆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启了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 7月31日,游客在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新华社记者 赵彩琳 摄 彼时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土坯墙、铁皮顶的教室里,一到雨天,雨点敲打铁皮声响便盖 ...
中国唯一比肩哈佛的大学,只存在了8年
凤凰网财经· 2025-07-13 12:43
很多年过去,依旧忘不了这个片段。 撒贝宁采访100岁翻译泰斗许渊冲 : "您还记得您在"西南联大"的学号吗。" 许渊冲脱口而出 :"记得,A203!"那一刻我和屏幕里的撒贝宁一样,眼眶湿润。 因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7年7月29日, 北大、清华被日军占领 。 次日,天津 南开大学被轰炸成一片废墟 。 今天的我们或许难以想象,但当年硝烟弥漫的北平,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为保存知识的火种,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校长接到密令, 兵分三路,南下昆明。 一场教育史上最壮丽的长征,开始了。 历时68天,跋涉3500公里,这只中国文化的新生队伍,抵达昆明城。 "西南联大"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因此诞生 。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 闻一多 讲《诗经》, 陈梦家 讲《论语》, 西南联大课堂 许骏斋 讲《左传》, 刘文典 讲《文选》, 唐兰 讲《史通》, 罗庸 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 教学条件恶劣至极, 却誉为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