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拉贝日记》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Ren Min Ri Bao· 2025-08-27 02:54
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 翰·拉贝的半身像。走进家中,托马斯·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约翰·拉 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榜样。"托马 斯·拉贝告诉记者。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共同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华生活多年,约翰·拉贝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当战火蔓延, 他拒绝独自撤离南京。在危急时刻,他坚定地表示,要对那些为他工作的朋友负责,即便付出生命也绝 不抛弃他们。"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约翰·拉贝根据这一经历写作的《拉贝日 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义举——"中 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托马斯·拉贝正是从祖父的记录中,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 在削弱日本 ...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Ren Min Ri Bao· 2025-08-26 22:22
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 翰·拉贝的半身像。走进家中,托马斯·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约翰·拉 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榜样。"托马 斯·拉贝告诉记者。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共同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华生活多年,约翰·拉贝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当战火蔓延, 他拒绝独自撤离南京。在危急时刻,他坚定地表示,要对那些为他工作的朋友负责,即便付出生命也绝 不抛弃他们。"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约翰·拉贝根据这一经历写作的《拉贝日 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义举——"中 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托马斯·拉贝正是从祖父的记录中,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 在削弱日本 ...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8-26 14:36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新社记者 官逸伦 "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1937年9月,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约翰·拉贝在经历侵华日军袭击南京后 并没有离开。他在日记中写道:"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 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说,这是祖父日记中最令他动容的内 容。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共同设立"南京安全区",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托马斯曾多次与受祖父保护的南京大屠杀幸存 者见面。 "今天从一大清早我就开始驱赶爬越围墙的日本士兵。有一个日本士兵开始的时候拔出刺刀朝我逼来, 但是当他明白过来站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他便迅速把刺刀收了回去。"保护难民的努力和 日军的累累暴行被详细记录在拉贝的日记中,《拉贝日记》也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 料之一。 为什么要保护中国百姓?托马斯认为,祖父的决定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责任感。"从1908年首次来到 中国,拉贝在这里做生意、结识朋友,也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危难 ...
《拉贝日记》译者谈丨历史的呐喊: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止
Xin Lang Cai Jing· 2025-08-23 03:05
刘海宁:非常荣幸今天能与钦文老师一起和大家分享我们参与翻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拉贝日记》(修 订版)。首先,大家请看这张图,画的是乌鸦。拉贝的德语名字"Rabe"就是乌鸦的意思,他很风趣,常 自嘲为乌鸦。他在日记原稿上画了这只乌鸦,并在旁边写下:"这只乌鸦永远不会停止呐喊。" 我们第 一次翻译《拉贝日记》的时候呢,我就在想,永远不停止呐喊。这只乌鸦在呐喊什么?我们把《拉贝日 记》翻译完了以后才知道,这只乌鸦他要呐喊的,他要呼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人道主义,是世界和 平,是希望这种人类的悲剧以后在人类历史上再也不会重演。这就是我觉得拉贝他要通过这只乌鸦的呐 喊所表达出来的精神。 《拉贝日记》从发现到在中国出版,过程既曲折又充满必然。关于发现过程,钦文老师更清楚。 2025年8月15日,正值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拉贝日记》(修订版)译者刘海宁与钦文齐聚上 海,围绕这部承载民族伤痛的历史巨著,展开了一场关于翻译、真相与人性的深度对话。以下为对谈活 动实录。 动现场 一、 缘起与发现:《拉贝日记》的诞生与意义 钦文:说起来这已经是快30年前的事情了。1997年,《拉贝日记》中文首版面世,至今有26年了。我和 刘 ...
寻找马吉影片 揭示历史真相
2017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陈旻接到任务, 要采写一组关于海外华人执着努力,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新闻专题。 0:00 马吉影片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影 像。该影片与《拉贝日记》共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其中现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 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7分钟版",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陈旻的《寻找马吉 影片》(译林出版社)以纪实手法完整记录了中外各界人士历时20余年查访并寻回马吉影片的全过程。 寻找约翰·马吉后人 《寻找马吉影片》一书的写作缘于一次报道任务。 《寻找马吉影片》书影 大卫·马吉捐赠的4盒马吉影片原始胶片。陈旻摄 作为一个南京人,陈旻已多次参与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但这一次,她仿佛进入了一个新领域。 在采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员刘燕军时,陈旻听闻,"他(邵子平)手上还有我们 没有掌握的影片"。这让陈旻产生了好奇,并通过刘燕军联系到了邵子平。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南京,早年留学德国,专业是法律,后在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