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Search documents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5-28 02:14
南方财经记者周妙妙深圳报道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在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一扇扇或新或旧的门上,都有一个特殊 的标志:门神。 如今,门神画已然成为这座"活着的古城"的文化印记之一。当传统的古老文化与现代的表达方式结合起 来,一座古城的"文脉"得以传承。 他指出,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那个时代相关。脱离了大文化观的笼罩,脱离了对那个时 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难免同质化、碎片化。而碎片化的结果,自然 是同质化加上急切的商业化。 南方财经记者从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了解到,随着各地挖掘本 土历史、文化激活文旅消费动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展现出新的活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让更 多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文化遗产传承应该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上来观察与呈现。具体文化现象的形成、出现与流布,其实是 更广博的大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演讲时分享。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留"魂"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天文志》中的"阆苑仙境",亦 是杜甫笔下的"阆州城南天 ...
第三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气象+”赋能乡村振兴 护航文化遗产安度风雨
Ren Min Wang· 2025-05-26 02:56
人民网洛阳5月21日电 (高清扬)5月20日,以"气象赋能新质文旅·共绘诗与远方"为主题的第三届 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中国气象局、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 旅、气象相关领域的专家等共同探寻气象驱动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向东看来,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高度 依赖气候和自然环境。如花期、采摘季等季节性波动直接影响游客流量;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决定 了游客体验度。 因此,气象部门通过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预控能力、量化农产品生长周期气象数据等,赋 能乡村振兴。 气象赋能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 "及时的预警信息为应对十级以上大风争取了时间。"狄雅静表示,灾前,故宫根据风力等级和风 向,针对性地作出了损伤可能性分析、重点防范区域分析等,并制定预防措施;灾中根据实时报警、跟 踪研判风力走向,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灾后及时进行损失分析与策略调整。 狄雅静认为,气象信息与数据在遗产管理与灾害应对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她建议,遗 产地需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且未 ...
丝路古城谱新韵
Ren Min Ri Bao· 2025-05-23 21:56
演员在表演萨玛瓦尔舞。 库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库车古称"龟兹",是我国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长期所在地, 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库车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龟兹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夏的天山南麓,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库车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让龟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边疆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清晨,龟兹小巷的茶馆里飘出玫瑰花茶的清香。茶馆经营者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轻拨都塔尔琴弦,静 候顾客。放下茶碗,走出小巷,人们来到龟兹乐舞数字体验中心,沉浸式感受龟兹壁画的魅力。夜幕降 临,库车大馕城的穹顶亮起繁星般的光点,演出中的驼铃声与夜市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保护历史遗迹,古城焕发新生机 漫步库车老城区,古朴的街巷、传统的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在新疆,库车 市是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2012年,国务院将库车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始终 ...
新增三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领跑全球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5-21 02: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请输入关键字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页 | 机构 | 公开 | 政务服务 | 专题 | 数据 | 新闻 | 互动 |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农业农村服務 | | | | | | | | | 中国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 | | | | | | | 白 打印本页 | 日期:2025-05-20 17:46 |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 作者: | | | | | | 本周讯 5月19日.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获悉。米自我国的甘肃秦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潮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德白茶文化系统三 | 琐选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舰衣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5页,数量继续 | | | | | | | | 保持世界首位。 | | | | | ...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He Nan Ri Bao· 2025-05-21 00:06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习近平 伊河潺潺,夏绿葳蕤,万物蓬勃生长。巍峨壮观的龙门石窟,是珍藏文明、传承文化的殿堂,也是镌刻在崖 壁上的文明瑰宝,历经千年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代、气象万千。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他来到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 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好担负起新 的文化使命,尽最大能力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 贡献。 中华文明的瑰宝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站在龙门石窟景区龙门大桥,放眼望去,伊河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尽收眼底。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南北绵延一公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 画卷。 作为总书记一行的讲解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见到总书记 后,感到很亲切,也无比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 洛阳龙门石窟 ...
苏州园林保护利用案例亮相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Su Zhou Ri Bao· 2025-05-12 01:08
记者从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获悉,意大利当地时间5月9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开 幕,苏州园林保护利用案例亮相本届双年展。 苏州园林此次参展案例以"苏州园林档案——遗产园林保护利用的生动记录"为主题,通过苏州市园 林档案馆和九座遗产园林的图文,以"记忆的容器""焕新的活力""世界的回响""未来的种子"四个篇章, 深入阐述档案在连接遗产园林与世界中的桥梁作用。案例分享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遗产价值阐释、系统性 保护与统一监管、园事花事活动、园林活化利用、国际交流展示、海外姐妹园缔结、青少年世界遗产教 育、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全面呈现苏州深厚的文化遗产记忆。 展览还特别展出沧浪亭枫拱模型及园林明瓦实物,向世界传递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美学。欧洲局策 展方高度评价苏州园林案例,认为其"通过档案提供对话和参与的空间,确保了这座城市的园林遗产成 为一种活的传统,而非死板的遗迹"。 苏州园林是苏州最具标识性的城市名片。长期以来,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秉持"面向大众,走 向世界"的宗旨,积极践行苏州园林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此次苏州园林再登国 际高规格舞台,展现了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为世界遗产保 ...
赣江观澜:千年文脉不绝,江西书院文化如何“活”在当下?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4-28 00:40
原标题:赣江观澜:千年文脉不绝,江西书院文化如何"活"在当下?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不论是白鹿洞书院的"正其义不谋其利",还是鹅湖之会的激辩, 千年书院不仅是理学传薪的圣地,更如一座座流动的文化基因库,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密码深嵌于江西 的文脉肌理。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从古代书院中汲取智慧,又应该如何让传承千年的书院文 化"活"在当下? 文化地标传承千载 滋养后世弦歌不辍 江西书院文化历史悠久,根据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的《江西书院》最新统计,江西有书院近2000 所,占全国书院的四分之一。其中,白鹿洞书院有着"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与鹅湖书 院、豫章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成为一座座屹立不倒的文化地标。 2024年10月16日,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走进"人文 圣山"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感受千年古书院的文化魅力。(资料图) 刘力鑫 摄 在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看来,"江西书院甲天下"不仅因为江西的书院数量多,更是因为产生了 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阳明书院等一批享誉天下的书院。而白鹿洞书院等能 够享 ...
良渚文化大走廊 二期“十大工程”发布
Hang Zhou Ri Bao· 2025-04-27 03:14
好消息!杭州北部的这条"文化之廊"建设迈入新阶段。近日,余杭区重磅发布了良渚文化大走廊二 期"十大工程"。据悉,二期工程总投资约68.9亿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以及民生福祉 等领域。与首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在布局上更突出"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 台"为目标,旨在推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向"文化产业新高地"跃升。 其中,民生与保护共赢成为二期工程的鲜明特色。备受关注的良渚遗址保护区农户外迁安居工程 (一期)正式启动,通过集中迁建、自主迁建等多元化的方式,逐步引导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农户外迁 安居。这一举措既为良渚遗址保护"留白",又通过集中安置的形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保护文 物、改善民生、促进共富"三重目标。 文化地标建设方面,良渚客厅建设工程将打造集会议、展览、高端酒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交 流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具有国际峰会级会议承办、文明互鉴体验传播、在地文化创新孵化等功能。 在文化传承创新上,二期工程构建了"点、线、面"体系。具体来说,"点"上实施良渚文化大走廊文 化乡村传续工程,对大走廊范围内各镇街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点位进行保护提升,传 续民俗风情 ...